文明的代价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思考人性,展望未来
正文

新西兰自驾游(一)

(2025-10-09 23:12:01) 下一个

新西兰位于东半球的南部,而美国则在西半球的北部。常听人说“穿过地心”就能到澳洲与新西兰,因此一直心里都有想去看一看的念头。刚开始筹划时,其实并没有打算自驾游,因为新西兰是左侧行驶、方向盘在右边,自驾游听上去有些危险。

一、筹划

虽然去年就有去新西兰旅行的打算,但真正开始动手筹划却拖到了七月。上网一查机票,发现往返还不到900美元。再看看时差,原来新西兰和加州只差5个小时(虽然日历上看是相差19小时)。这才发现,新西兰并不是想象中“穿过地心”才到的地球另一端的国家。

机票定好后,接下来就是研究旅行路线。无意中看到一家叫精致之旅集团(Fine Tours Group)的旅行社网站,上面列出的路线很吸引人,于是点开了右下角的聊天窗口,刚好有真人接了话。最让我意外的是,她首先提到的就是自驾游(self-drive tour)。我问起新西兰的公共交通,她却没有正面回答——不知是觉得我太无知,还是对新西兰的公共交通感到不好意思。因为新西兰除了几个大城市有公共汽车,奥克兰和惠灵顿有城市火车外,其余基本没有公共交通,更别提地铁、城际客运火车和高铁了。

我又问能不能雇个司机,她说至少每天要1000新西兰币,相当于600美元。她还推荐了另一种选择:独立大巴旅行(independent coach tour),并表示可以帮忙安排行程。但我觉得这种大巴旅行不够自由,行程受限,所以最终决定自驾游。路线参考了他们网站上的14日行程(14-day itinerary),再结合ChatGPT和其他AI的建议,以及各景点的资料,做了一些修改。虽然和那位女士来回邮件沟通了不少,也花了她时间,但最后还是没有用他们的服务,心里多少有点过意不去。

自驾的手续倒是很简单——持美国驾照在新西兰开车完全没问题。租车甚至比当地人还便宜,15天的租金才500多美元。住宿也提前订好。持美国护照去新西兰不需要签证,一切似乎都已准备就绪,就等着9月5日启程。

结果就在最后关头出了岔子。考虑到一些航班可以提前48小时办理登机手续,我在9月3日试着办理登机(check-in),却被告知还没到时间。9月4日晚上再试(我们的航班是晚上10点起飞),却提示:办理登机失败(check-in unsuccessful)!原因是我们没办理新西兰电子旅行许可(New Zealand Electronic Travel Authority, 简称 NZeTA)。申请需要72小时批准,而此时距离航班起飞已不到24小时,这不是要全泡汤了吗?奇怪的是,之前去过新西兰的朋友居然没人提醒过这件事。

没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我立刻找到NZeTA的申请网站,按照要求拍摄了类似护照照片的头像,修图、上传、缴费——每人137新西兰币。办完一个申请后,正要开始第二个,却收到了两封邮件:第一封是确认收到申请,第二封竟然是——批准通过!原来NZeTA只是收点“过路钱”,并不会真的为难游客。

二、自驾体验

临出发前的几天,我心里一直在琢磨在新西兰开车的问题。毕竟要坐在右边驾驶座,车却要靠左行驶,总觉得有点别扭。于是打算第一天就留些时间慢慢适应。我们拿到的车是一辆Suzuki Swift,好像新西兰的车大多是这种小巧灵活的车型。

刚开出机场时,道路上到处都有箭头提示。没多久,我就渐渐习惯了:看到车从右边过来,我自然不会往右边开。但因为坐在车的右侧,本能会让我把车身偏向左边,哪怕右边并没有车。第二天,在去Lakefront的路上,一走神就让车轮擦到了路肩的石砖。幸好没什么大碍,要是在美国,可能得换轮盖,修理费可能比租金还贵。

新西兰从南到北的交通要道大多是双向两车道的highway,只有在个别大城市周边才有高速公路(每个方向两条以上车道,中间有隔离带,限速有些路段能到110公里/小时)。普通highway的限速是100公里/小时,经过小镇会降到60–70公里,有学校路段则是40公里。两边的“100”限速牌,也是出村镇的标志。

山路的弯道很多,每个弯口都会有提醒减速的牌子,并标出建议时速,从25到80公里不等。新西兰的桥大部分是单道,有的“先到先过”,有的则是一头必须等另一头先行。我家附近去一个爬山地点的路上也有单道桥,就是先到先过。在刚开始的某一天,我没看清标志就直接开上去,结果被对向车逼着倒退。自那以后,对这类桥我格外留心。

在新西兰开车十几天,我没见过交警,只有一次远远看到闪灯的警车。路上事故也没见到。在限速100的公路上,目测有些车跑到130公里,我自己也开过120多。但只要进了小镇,大家几乎都挺守规矩。

我们还走过一些居民区,看上去不是富人区。很多房子没有车库,车就停在狭窄的两车道路边。两车会车时,大家都会减速,有时甚至一辆车停到稍宽的地方等另一辆先过。坡度大的地方特别多,在那样的路边平行泊车,真需要点技术。我想,新西兰的驾照考试,肯定比美国严格。

Highway上的车不只是速度快,而且在弯路上通常没有路肩。在新西兰开车最大的挑战,不是方向盘在右开在路的左边,而是迎面驶来的车辆——尤其是在狭窄弯路上遇到大卡车,本能会让我下意识把方向盘往左偏一点。在美国,这样的窄而弯的路,限速一般不会超过45英里(72公里),而新西兰却是100公里。车上最常听到老婆的提醒就是:“慢点!”、“太靠左了!”第三天在一个弯道,我真被一辆卡车逼出了路肩,估计左前轮多少擦到了点痕迹。

最惊险的路段出现在最后一天。那天天气晴朗,我们从Akaroa(阿卡罗阿)返回,因时间充裕,我就特意往岔道上开,希望能看到意外的风景。结果Google居然带我们上了一条砂石路。刚开始坡度不大,但转过一个弯,坡度陡了许多,再转一个弯,坡度更大!我真担心车爬不上去,又不敢倒车:路窄不便,回头下坡还伤刹车。油门也不敢踩太狠,怕打滑。那一公里不到的砂路,把我手心都逼出了汗,好久才缓过气来。

整个行程下来,我们自驾跑了将近4000公里。其中一天超过500公里,还有两天超过400公里。虽然累,但这种自由驰骋的感觉,是跟团旅行完全无法比拟的。

三、吃与住

我们选择的旅店大多在100美元以内,评分较高且评价人数多,同时地点也比较方便。我平时晚睡晚起,到了新西兰早睡早起,正好抵消了时差问题,上午开车也不困。

不管是吃还是住,新西兰的消费并不比加州低。一路上虽然看到很多牛和羊,都是放养的,不用额外提供饲料和住所,养殖成本应不高,但牛肉和羊肉并不便宜。我们在超市看过肉价,与加州基本持平,甚至略高。我们尝试过两次牛排,不同部位的牛肉品质都很差,到处都是筋,很难咬动;相比之下,羊肉和海鲜都不错。

在奥克兰(Auckland)我们吃的几家餐馆味道都不错。一份简单的新西兰风格三明治也让我们觉得挺好。可惜到其它城市,很难再遇到同样满意的餐馆。我们在Napier吃到的最满意的一家餐馆是Central Fire Station Bistro。我们到餐馆时7点刚过,附近没有路边停车位,只能停在隔壁的停车库。车库6点以

后免费,但9点关门。我心想,还有差不多两个小时,应该能在9点前吃完。到达餐馆时,前台询问我们是否有预订,我们说没有,但他们仍然让我们入座。我顺便告诉前台我们的车停在隔壁的停车库,他提醒我们临近9点时去取车,到时候路边可能会有空位。

我点了一份羊排和一杯红酒,老婆点了一份soup。这里的"soup"如果直译成“汤”不太准确,西方的soup更像稠粥,甚至比稀粥还要浓。在整个用餐期间,刀叉被更换了将近10次,有些刀叉我还没动就被换了。羊排烤得不错,味道和火候都很好,价格也合理,比后来吃的一些餐馆还便宜。

在基督城(Christchurch)的最后一晚,我们经历了最糟糕的一餐。我点了一份菜谱上推荐的羊排(roasted),特意确认了火候,招待说是medium rare(三分熟),这正合我意。结果上桌后,我傻眼了——羊排根本不是烤的,而是煮得很烂,完全没有“rare”的影子。我询问招待,他开始狡辩,我老婆在旁还说羊排和牛排不同。

我只能先忍着吃。没过多久,我注意到邻桌的菜也开始上桌。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观察,发现坐在桌子另一端最远的老太太点的正是我点的同一道菜——这是我听到招待上菜时说的。羊排上桌时,我没看清楚,但当她切下一块放进嘴里时,我才发现她的羊排是红色的。看到这一幕,我忍不住叫来招待。我告诉他,我注意到这位女士点的和我一样的羊排,她的是红色的,而我的羊排不仅没有烤的迹象,更完全没有medium rare的火候。我说,我可以付钱,但你们这样做实在太糟糕了。最终,他们免去了我这份羊排的费用。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