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04)
2023 (328)
2024 (216)
2025 (1)
昨天和几个高中闺蜜聊天,说读书,大家一致的反馈是----难以静下心来。
我自己一直有读书,但发现周遭的纷扰无时无刻包围自己:查手机短信、看Instagram、逛论坛、刷微信朋友圈,偶尔浏览一下微信小视频。哪怕在我很想利用一整块时间来写作的时候,还是难以避免自己东摸摸,西瞅瞅。
好在我不玩短视频,没有微信群(除了闺蜜和高中群),不看什么小红书和抖音,不追剧,这才每天能挤出来一点点阅读时间。
深知这样效率很差,可是改变起来不容易。我平时在iPad上写东西,如今已经把上面可以删除的app全删了,似乎生活也没损失多少。
现代社会,人似乎变得不能/不舍得专心只做一件事。一心多用成了日常:锻炼身体要听书,吃饭要刷手机,如厕要看短视频......这种信息的碎片刺激,对人脑其实有副作用。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焦虑和疲惫。
其实一心二用由来已久,而女性居多。记得小时候妈妈为了挤出时间看专业书籍,是一边洗衣服,一边读书或者背英文单词的。那种multi- tasking和现在这种不专注又不一样。
最为关键的地方是:我们在碎片里得到了多少?又损失了多少?这其中的平衡要把握好。
最让我回头一看害怕的地方是:自己的生命在不知觉间就被那些碎片卷走了。
专注地做一样事情----哪怕那件事并不能直接有所谓的价值产出,对身体和精神都是一种滋养。我自己的体验就是做手工或者是插花、画画写字、写作。投入其中哪怕很短一段时间,都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记得有一种学说,讲锻炼身体的最好效果就是专心,连音乐都不听,而是体会自己的呼吸和肌肉运动。
达赖喇嘛说他们寺院的面条很美味,因为自己吃得专心。
今天阳光明媚,踏着露水"活摘生菜',听着鸟儿的歌唱(一种鸟只有清晨才能听见),吃一顿可口的早餐,采一把花,用十分钟插好。一件事一件事地安安静静地做,短短的清晨时光,完完整整都是我的。真好!
同感。把自己喜爱的几件事做得酣畅淋漓,就值了。
我個人見解,低級反射不入心,入心才有所得,得到自己。專心不等於得。記憶裡拔不掉的,才是。沒有心參與,腦力碎片化的生活,沒有記憶,就是空過了,白活。很遺憾,大多數人都是這樣,一生不如喇嘛吃碗面。悲乎。
问好可可。
想想这一辈子,经过那么多的积累-----读书和经历,到了老了,应该是整理沉淀物的时候了吧:)我个人觉得很幸运,找到了文字为载体,不断学习,再加上自己的体验,可以变成凝固时间的作品。不去想市场,不去迎合热销口味,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三五认真的读者,不枉一个“老”字:)
开心与你探讨!希望以后常有机会。
如今不难发现一种感觉,就是随着年龄增加,似乎时间越来越快了,几年时间似乎一下子就过去了。而小的时候老想着能长大多好,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这是因为你对人生在时间上的参照不同了。小的时候你的生命仅仅是经过了很少几年,再过几年就能让你的生命时间加倍。而老了以后,再过同样的年限,也仅仅是你生命的几分之一的概念。因此同样的时间,在你的生命中占有的时间比例很不同,你自然就会觉得时间变快。
另一个因素也是心理上的,就是你在这不同的时间里的生活。在小的时候你是学习的过程,世界上很多东西需要了解,会感到过程很长。而老了以后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减少,今天与昨天差别不大,就会感到时光加快。
学习是通过了解他人的生活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等于也把他人的生活过一遍,至少在大脑里,你的生活更丰富,也就感觉时间过得慢。
反过来就不需要多解释了。
而这些概念仅仅是关于你这里这个议题的前提条件而已,具体到你这里的类似读书什么的,当你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的时候,也就不愿意静下心作耗时的事情,比如读书,更可能是看其他相对耗时少的东西,比如视频。
而且因为你的经历多了,具有更大的知识库,理解新东西的能力也就提高,很容易触类旁通,不需要小时候那么多时间就可以接受同样的事物,自然也就放弃更为复杂的接受知识的方式,所谓什么年龄干什么事的概念。
当然,眼睛老花问题,看书费劲,有人需要老花镜,不那么方便,当然这不是主要因素。
年纪大的人很难专心,所以要趁年轻读书学习,之后的读书也就是消磨时间了。手机不能多看,伤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