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亚洲行》写完后,一位老朋友在微信上问我:写了这么多篇游记,为什么唯独没有提到老家?其实并不是我把故乡忘记了,而是老家的故事太多,一定要单独写一篇。于是这几天特意抽空,把这一篇‘遗漏的章节’补上。
我们五月在湖南整整待了两个星期。时间说长不长,但行程紧凑,要去的地方又多。对我而言,这片生活了三十六年的故乡,在内心深处始终是充满情怀的地方。几十年过去,每次回来,总能在人情与风物之间,听到新的故事,也触到旧日的情思。
女儿这次回国,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去探望已经十几年没有见面的长沙外婆。八十六岁的外婆依然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敏捷。平日里,她用手机微信与家人聊天、上网参加教会活动、看新闻、买菜,是家庭微信群里最活跃的成员之一。她常常转发各种健康资讯,指导大家中医养生与健身之道,真可谓“年老心不老”。
见到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外婆非常高兴,还特意换上了一件新衣裳来迎接。女儿与外婆紧紧拥抱后,转身悄悄对我说:“我一直以为外婆很高,她比我想象的要矮一些。”虽然这次相处的时间十分短暂,但能与外婆促膝闲谈,在外婆家品尝地道的湖南家常菜,已是难得而珍贵的时光。
女儿在旅行日记中写道:
这次到长沙,最让我开心的,当然是见到外婆。她比记忆中或照片里的印象要小巧一些,显得格外可爱。外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特意拿出自己花了几年时间亲手抄写的整本《圣经》给我看。那一页页工整的字迹,笔画细致、精神专注,完全看不出出自她这个年纪的手笔。她精神很好,目光依然清亮,胃口也不错,喜欢吃虾、鱼、猪蹄、猪肚,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外婆带我去市场买鲜花时,在挑花的过程中还特意选了紫色的花,她告诉我阳台上的小花园里正好缺这种颜色。哈哈,好细心!我们在楼下时,碰到一位她很久没见的老朋友。她转头告诉我,说他们是同龄人。两分钟后,那位爷爷问她多大年纪,她笑着说自己88岁。那位爷爷点点头,笑着对我说他是86。外婆顿时睁大眼睛,问他:‘你怎么才86?你哪年生的?’
那位爷爷说:‘1938年!’
外婆立刻笑着说:‘那不就是88了吗?’
爷爷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说:‘你真厉害!’
哈哈,好有趣的互动。人老了,有时候连自己多大年纪都搞不清楚了!”
在长沙期间,姨妹夫妇非常热情,给了我们很多帮助,陪同我们乘高铁、坐公交,从南到北四处参观游玩。有一次乘坐地铁,姨妹夫刚上车,找到座位,便忍不住打起瞌睡;对于年纪稍长的人来说,陪同亲朋好友逛街,确实是件苦差事,他们的辛苦让我们深感温暖。
这次我们特意去了长沙有名的火宫殿吃午餐。这里是长沙臭豆腐的老字号,当年老毛到长沙时,曾到火宫殿品尝过臭豆腐。从那以后,这家老牌店更是名声大振,生意兴隆。每次去,店里总是门庭若市,顾客为了品尝那盘乌黑发亮的臭豆腐,几乎吧店里挤得水泄不通。
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我们去的时候,虽然店面比以前更宽敞气派,但顾客却不多,生意非常清淡。店家解释说,火宫殿刚刚装修完,还在慢慢恢复人气。其实,在走到火宫殿之前,沿途已经看到好几家卖臭豆腐的小店,估计也分走了不少客人。
我平时对臭豆腐几乎没有好感,几十年以前吃过几次,没有觉得好吃,尤其看到那一块块乌黑发亮、还顶着“臭”字的豆腐,总会提不起食欲。但这次特意陪同女儿来品尝一次新鲜。她平日是健康饮食的倡导者,对饮食卫生一向讲究,这次却破例,坚持一定要尝一尝这道带有臭字的长沙名小吃。想着火宫殿素有“臭豆腐界老大”的美誉,再加上店铺干净整洁,吃起来自然让人放心不少。
长沙最热闹的地方,非五一广场和黄兴路步行街一带莫属。这里几乎可以说是长沙的城市心脏,无论白天黑夜,人潮总是川流不息。
步行街的白天,阳光洒在高楼的玻璃幕墙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街头巷尾的商铺一家挨着一家,从本地老字号的茶馆、小吃摊,到国际品牌的旗舰店、连锁咖啡馆,应有尽有。人们提着购物袋,穿梭在人流之间;商家的叫卖声、顾客的喧哗声与背景音乐交织在一起,显得格外热闹。
长沙人喜欢逛夜市、吃夜宵。到了午夜,步行街愈发灯火辉煌、热气腾腾。霓虹闪烁的牌匾,把整条街照得五彩斑斓。沿街的各式美食令人眼花缭乱,空气中弥漫着烤羊肉串、烤红薯、糖油粑粑和臭豆腐的香味,混合成独特的长沙气息。年轻人忙着拍照打卡,外地游客搜寻“必吃榜”,很多人则悠闲地边走边聊,享受夜色与烟火气交织的热闹氛围。
太太的祖父当年就住在这附近的里仁巷。解放前,这条胡同里大半条街的房子都是他们家的产业。可惜这样一个大家产,解放后并没有给家族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惹来了不少麻烦。
我以前也和太太来过这里几次,那些老房子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湖南人一向精明能干,很会做生意。如今,商家在这里新开了一家“东茅街茶馆”,生意火爆。曾经偏僻的胡同,也因此早已变成了热门的“网红打卡地”,胡同口还立起了新的地标牌,吸引了不少游客。女儿特意在胡同门口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家族群里,还配上标题:“晚辈回老家”。
茶馆果然名不虚传,坐满了人,少说也有两三百位客人。有人三五成群地喝茶聊天、打麻将,也有人品尝各种小吃,气氛既悠闲又热闹,充满了浓浓的长沙生活味。
这次我特意回到以前工作过的学校,看望一位多年未见的学生。几十年过去,如今他已是学院副院长。午餐后,他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几个重要现代化场馆。他坚持几天后再约一次,要在湘江边最好的餐厅设宴款待我们。
当年,这位学生在体育学院一年级时,我是他田径十项全能的启蒙教练。他身材高大,足有一米九多,身体素质出众。这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性格憨厚,为人踏实,学习能力强,训练也格外刻苦。后来,他在省大学生运动会中两次夺得十项全能金牌,取得6100多分的优异成绩,又代表学校出战全国大学生十项全能比赛,最终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
毕业时,他凭借出色的成绩留校任教。几十年来,从教研室主任一路升任到副院长,事业顺遂,家庭也十分美满。他的妻子,当年也是我们全能训练小组的队员。
几天后,在学生为我们准备的晚宴上,他特意邀请了我当年的几位教研室老同事,共十来人,场面非常热闹。他笑着说,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以表达对恩师的感激,还特地开了两瓶茅台。他打趣道,当年自己只是学校的体育“普通生”,并非“体育特招生”,能在十项全能中取得这样的成绩,完全是一个奇迹,多亏老师的指导与鼓励。
在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身体条件和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遇到好的教练,再优秀的天赋也难以发挥出来。他的确很幸运,正好遇上了我,一位亲身参加过十项全能比赛,并取得过5800多分好成绩的教练。
与国内的同龄朋友聊天时,谈得最多的还是退休后的待遇问题。体制内退休人员的保障确实很好,退休收入普遍较高,很多人甚至超过了一些仍在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我以前在大学工作的老同事们,谈起退休生活时都非常自豪,眉飞色舞。他们中不少人年轻时曾是省田径队的运动员,也有参加过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健儿。退休后的“第二职业”更是五花八门,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些体育教授的基本退休收入每月都有一万多元人民币。由于竞技教练职业的特殊性,许多人退休后又被本省其他体育院校或系所返聘为顾问、特聘教授或“挂牌教授”。同时,大部分人在业余时间还担任高考体育培训班的教练,因此总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更有意思的是,在国内那种既复杂又微妙的人情网络中,一些地方级体育院系的负责人往往大多是他们当年的学生,也算是“桃李满天下”在退休后的另一种现实。他们的生活可谓甜滋滋的,唯一感到不便的,是需要定期前往受聘的学院工作,也算是一种“有福亦有劳”。
我老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真正的山区,但故乡的人却很有特色。老家的方言十分独特,有人说比广东话还难懂,这有些夸张,但外地人刚到这里几乎一句也听不懂,却是事实。这里也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地方,更是近代湖南农民起义的发源地,曾诞生过上百位新中国的将军。喜欢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平江不肖生”就诞生在这里,他是民国时期武侠小说的奠基人之一。
故乡人凡事喜欢凑热闹。大跃进时,这里也出现过“亩产万斤”;五十年代的报纸上还登过“打虎英雄”;十几年前又闹出“华南虎现身”的新闻,结果被记者揭穿是假消息。不过,那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石牛寨”,一百多米长的玻璃桥确实是真的。
故乡人确实能干。过去十几年,老家的酱菜几乎占领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也造就了不少富豪。我的故乡可谓风水宝地,常常孕育出许多聪明能干、敢闯敢拼的人才。
这次我带女儿回到老家县城呆了几个小时。女儿早已听我讲过许多童年的故事,这次终于能亲眼看看我成长的地方,显得格外兴奋。我们早上7点半乘公交出发,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才到达目的地。儿时的朋友远伢子,当年是我在县体校教游泳的学生,他特意开车到车站接我们,并带着我们在县城周边转了两个多小时。
县城最有名的地方是一中,也称天岳书院。这里是县城历史最为悠久的纪念地之一,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同时也是20年代彭德怀领导的农民起义旧址。我们到达时,纪念馆正好关闭。朋友与值班工作人员聊了几句,并提到馆长是他的战友。借此关系,工作人员破例让我们进去参观。
如今的纪念馆已经重新修缮,但建筑结构与我几十年前在此读中学时相比差别不大。文革时,这里曾是老师的宿舍,较大的房间用作教室。如今,这些房间恢复了历史的原貌,被布置成历史名人曾经居住和农民起义时期召开会议的场所。根据历史照片参考,馆内陈设了古色古香的家具,让我仿佛回到那段历史课堂。那时我只知道这里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地,却并不知道其具体的一些历史故事。
我读高中时,我们高六班的教室就在纪念馆大厅右边。那时院子里有两棵生长茂盛,高大的桂花树,每到深秋,桂花盛开,香气弥漫。不知为何,如今那两棵树已不复存在,令人倍感惋惜。
从纪念馆的后门进入县一中校区,只见学校变化很大。以前的老教室和游泳池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气派的现代化教学大楼、标准的塑胶跑道田径场和设施先进的体育馆,令人耳目一新。
从一中出来,便是县城的新城区。这里到处是一片片新建的住宅区和办公大楼。我们开车绕着城区的一些知名小区、私立学校和游泳馆转了一圈。这里曾经是县农场的所在地,整个农场三面被汨罗江环绕,风景格外优美。短短几十年间,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已经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农场的一端长着大片高大茂密的板栗树,其中一些百年老树,三四个人手拉手也无法合抱。农场里还有连绵广阔的农田和一个接一个的养鱼场,那时候农场是当地最富有的农村。
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喜欢从农场那边回家。大家成群结队,穿着短裤,打着赤脚,在烈日下穿过渔场和一片片试验田,来到汨罗江上的浮桥。我们光着膀子跳进清澈的江水里,尽情地戏水玩耍半个多小时,再恋恋不舍地回家。
在新城区,拐过几个街区,便到了汨罗江河畔的“金窝”。这里风景优美,江水缓缓流淌。热心的游泳爱好者自发捐款,把岸边修整得十分整洁。以前这里有一座荒废的大水坝,与其不远处还有一颗巨大的樟树,但如今都已不见。沿着石阶可以方便下水游泳,岸边还设有更衣间和自来水冲洗龙头。到了盛夏,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此畅游。朋友远伢子是县游泳界的元老,他告诉我,自己几乎每天傍晚都会来这里锻炼身体。
“金窝”河岸上的大樟树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格外深刻。那时我经常经过这里,炎热的夏天,樟树下常有农民歇凉,我们也会在树下坐上几分钟休息。周末,我常和哥哥一起来钓鱼,有时也去探望下放在农村的姐姐。她当时被下放的地方离县城大约二十里路,在农村呆了八年。每次去看她,我们兄弟俩都要挑着母亲准备的熟食、蔬菜和柴火,走上三四个小时才能送到。
那时的金窝河水湍急。每次路过,我们都得乘渡船过河。划渡船是我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每次上船,我总是争先跳上渡船,抢着拿起足足有二十尺长的竹竿,学着大人的样子,站在不足三十公分宽的渡船边上前后来回走动,撑船过河。没有拿到长竹竿时,我就跑到船尾划桨或掌舵,满心欢喜,兴奋极了。
有时我和哥哥到金窝那边钓鱼时,盛夏水浅, 我们会从水坝上经过。光着脚板,一手拿鱼竿,一手拎着鞋子,从那一米多宽的水泥坝顶小心翼翼地走过去。脚下流水湍急,浪花翻腾,每一步都让人既紧张又兴奋,生怕一不小心被冲进河里。
和女儿在县城的老城区转了一圈,看看我童年时生活过的街区。老城区不大,开车十几分钟几乎就能走遍每个角落。我们还去了县城的烈士公园,那地方在我心中印象格外深刻。六岁多的时候,我曾在这里爬塔时摔下来,差点改变人生。站在塔旁,我抬头指着当年摔下的塔边火炬,足有四五米高,向女儿讲起那段惊险经历。女儿听后连连摇头,简直不敢相信她的老爸当年竟经历过如此离奇的故事。
听朋友说,这个公园再过两三个月就要拆掉了,不久后就会从现实中消失,成为我们这几代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国内的拆迁如今没有过去那样频繁。老城区的房屋普遍陈旧,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尤其是老房子更是破败不堪。对不少房屋主人来说,最大的期盼就是政府启动老城区改造与拆迁,因为那意味着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补偿金。
这次回老家,我还特意约了十几个中学老同学,在一家当地有名的餐馆里聚了聚。印象最深的,是大家都老了——如果不报姓名,几乎都认不出来。我和一位同班女同学竟在餐馆门口碰了三次面都没认出来,变化之大,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几十年后重逢,大家都分外开心,彼此问长问短,回忆往昔。许多往事若不互相提醒,早已淡忘。岁月不饶人啊!
老家的饭菜对我来说依然有着特别的感情,弥漫着浓浓的乡土味。几十种新鲜菜肴整齐地摆在炒菜大厅前的长桌上,任客人挑选,随点随炒。很多菜都是家乡独有的,我在外地从未见过。虎皮蛋、炸肉、肉蛋卷……这些都是几十年前老家的经典菜谱,也是我心中最难忘的儿时美食记忆。
岳阳是我这次回国行程的最后一站。每次回国我都会在这里待上几天,姐姐一家总是热情款待、无微不至,这次也不例外。听说在我们回国前两个月,他们就开始打扫准备要给我们住的房间,还特意请人安装空调、清洁卫生,整整忙了两三天。短短两天里,他们带我们参观了岳阳楼、游览了君山,还特意安排去当地最有名的龙虾店品尝美食,让我们感到既温暖又感动。
这次我们还特意去拜访了我小时候的老朋友家伢子。本来想请他们夫妇出去吃顿饭,但由于他身体欠佳,外出行动不便,反而坚持要我们到他家里做客。他太太非常能干,厨艺极好,特地准备了许多地道的家乡菜款待我们,热情又周到。
每次见到这位老朋友,总会让我想起我们念高中的一段往事。那时正值“文革”期间,我们的英语老师原是《湖南日报》的编辑,被打成右派下放到革命老区接受改造。他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人很乐观,喜欢开玩笑,上课既严格又幽默,常常点名让同学朗读单词。班上有一位同学英文特别差,每次被点到总是结结巴巴,自己还笑嘻嘻的。老师摇摇头,也笑着说:“这是个‘造粪机’,真是个‘造粪机’!”逗得全班哄堂大笑。
有一次,老师要求大家背诵课文,没背出来就不许放学。我那时英语很差,平常也不用功,根本没有准备。可朋友们都在外面等着打篮球,我心里着急。这时家伢子出了个主意:当我上去背课文时,他悄悄站在老师身后打开课本,而我站在老师面前“流利”地朗读着。老师听了一会儿,觉得有点不对劲,忽然回头一看,恍然大悟,立刻大声喊道:“家伢子,你搞什么名堂!”然后转过头来大声对我说:“等一下你再来背!”
这件事让我印象极为深刻,既觉得惭愧,又觉得好笑。谁能想到,当年英语那么差的学生,后来竟成了我们全年级八个班中唯一一个赴美留学的人。其实,人生在世难免会犯错,关键在于能否尽早醒悟,不让自己陷入沉沦。我小时候很喜欢兔子和乌龟赛跑的故事,明白了人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要用鼓励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绩:今天比昨天做得好,这个月比上个月有进步,今年比去年更上一层楼。只要肯努力,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有机会后来追上的。
这次和女儿回故乡的旅程,虽然短暂,却让我重温了许多往昔的记忆,也让女儿真切感受到父辈故土的脉络与人情,体会到这种人情在中美之间的不同。故乡在我的人生中,总是一个故事多的地方,总能在不经意间唤起内心那份最柔软的乡愁——无论这一生漂流多远,那份情感始终难以割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