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我们这次亚洲行的第三站,我们是从香港九龙进入中国海关的。听说每逢周末,从香港出关的人特别多,因为很多香港人会趁周末去深圳采购便宜货。不过我们是在工作日过关,现场秩序良好,没有太多拥挤,整个入关过程还算顺利。
在海关检查行李时,行李箱刚从扫描仪滚出来,一位女海关人员就大声喊:“包里有营养品,包里有营养品!”随后一位男海关人员走过来,把我带到一旁开箱检查。
其实早就听说近些年进中国海关的检查越来越严格。以前我多次回国都没有遇到什么问题,这次算是碰上了。再加上今年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海关或许也借机“热心执法”,普通老百姓也难免受到波及。
海关工作人员让我打开行李,他把包翻到底,果然找到了几瓶维生素和鱼油。我递给他一张购买发票,他接过来看了看,问我:“这种多少钱一瓶?”我回答:“就四五块钱一瓶。”他有点惊讶地说:“这么便宜?”我解释说:“是的,这些都是带给亲戚的礼物。”他看了看行李底下,确认只有这几瓶所谓的“营养品”,便随口说道:“就这些啊,可以走了。”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而我身旁另一位接受检查的男士则没那么幸运。他带了一块比较高档的手表,工作人员一直追问那手表是谁的、有没有别的几块。那位男士连连解释,说自己只带了这一块自用的。还有几个人也被拉到一边接受开箱检查和询问。
看来如今中国海关的确越来越严格,也不是空穴来风。现在国内发展迅速,物资丰富,几乎所有的商品在国内都能买到。以后回国探亲,行李还是尽量从简,少带些东西为好。
从香港九龙前往广州的高铁非常方便,沿途经过深圳,一路风景宜人。特别是广东的乡村,看起来整洁美丽,农民的房子一幢幢修建得宽敞气派,令人印象深刻。高铁全程只需一个多小时,我们很快就抵达了广州南站,亲身感受到国内高速交通发展的便捷,也由衷感叹国家近年来建设成就之巨大。
我第一次来广州,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印象特别深刻,是我和太太一起来广州旅游。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作为南方开放前沿城市,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最让外地人羡慕的是,广州所有的高级宾馆都允许游客自由出入参观,当时成了外地游客大开眼界的热门景点。在那个年代,许多大城市的高级宾馆对老百姓来说是“华人不可入内”,而广州却成了外省的榜样,让宾馆向普通人开放。在当年堪称一股清流,也成了不少城市效仿的典范。
我们在广州玩了三四天,拿着一张广州市地图,几乎走遍了七八家有名的宾馆。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白云宾馆里的假山景观。
侄儿告诉我们,白天鹅宾馆至今仍是广州最顶级的高档宾馆之一。这次我们重游荔湾区,还特意前往白天鹅宾馆看看。宾馆外观变化不大,依旧庄重雅致,内部的建筑设计也保留了原有的特色,典雅中透着浓郁的中国南方风情。许多游客在这里拍照留念,仿佛这里仍是广州一道亮丽的文化地标。
回想当年,那趟旅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穷游”。我们口袋里没多少钱,中午多是吃路边的小吃,晚餐则是味道鲜美的广州炒粉、汤粉。虽然简朴,但每天玩得精疲力尽也特别开心。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和太太还经常聊起这段既令人难忘、又很好笑的经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吃广州米粉。
我们在广州停留期间,我哥哥和侄儿一家热情接待,侄儿还特地抽出一天时间全程陪同。他带我们去吃了广州最有特色的早茶,之后参观了有历史味道的老城区沙面,还游览了保存得非常完整的陈家祠。我们一路走、一路吃,在网红街头尝了不少地道小吃,不光吃得开心,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广州这座城市的热情和烟火气。我们一路吃、一路逛,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尽兴而归。
陈添记鱼皮是广州街头小吃中的一块“金字招牌”,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店铺虽小,却声名远播,常常排队不断。许多食客就是冲着这一碗地道的“鱼皮”而来。也是许多广州本地人和游客心中的“白月光”。这家位于广州老城区荔湾区宝华路附近的小店,以一道“爽滑弹牙”的鱼皮凉拌而闻名。
侄儿非常喜欢品尝不同的地道小吃,他特意带我们到广州市中心的“达杨原味炖品”,尝试那道颇有名气的传统粤式汤品——椰子炖乌鸡。店铺不大,街边仅摆着几张桌椅,却坐满了食客。我们每人点了一份,不一会儿,一只滚烫的椰子便端上了桌。外壳被炖得焦黑,切开椰盖,只见里面躺着几块乌黑的鸡肉,模样实在不太讨喜,甚至让人怀疑是否干净。我也顾不上太多讲究,鼓起勇气慢慢品尝,味道却出奇地醇厚鲜美,带着一股浓浓的乡村气息。说实话,椰子炖乌鸡这样的体验,一生尝一次就够了,还开眼界。我们一路吃一路逛,直到晚上九点多才尽兴而归。
我们去了广州著名的陈家祠堂,这是目前广州保存最完好的传统岭南建筑之一。陈家祠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听说每逢周末,参观的人都特别多,甚至需要排长队才能入内。
由于解放后陈家祠多次遭到破坏,尤其是在文革时期,这里被改为印刷厂,后来又改成小学。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陈家祠,许多部分其实是近年来根据历史资料精心修复而成,远不及当年的风貌。
在陈家祠内的展览中,还特别陈列着“文革”时期的老照片和历史介绍。从那些影像中可以看到,曾经精美的祠堂在文化革命时期曾被改作工厂、小学,很多传统装饰被拆除、覆盖,建筑破损严重,令人不胜唏嘘。这些照片和文字资料真实地记录了陈家祠所经历的劫难,也让人倍感中国文化传承的来之不易。
这次在广州,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还有一个画面:庞大的外卖骑手群体。他们大多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常听国内朋友说起,国内的快递和外卖行业发达又高效,确实如此。在广州,人们几乎足不出户,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有一天晚上十点多,我正好需要一些药品,便在网上下单,只花了二十三块钱,虽然比自己去药店贵几块,但不到半小时药品就送到门口,全程没有任何“美国式”的小费。这几天广州正好下雨,看着那些骑着摩托车、披着雨衣、风雨无阻奔波送餐的年轻人,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他们属于社会的基层劳动者,生活真的不容易。
那晚我们站在一家宾馆门口等车,正好下着雨,短短十几分钟内,就有十多位送外卖的骑手来到宾馆门前。他们浑身湿透,雨水打在脸上,却仍然步履匆匆,奔波不停。这一幕,让我久久难忘。
短短两天的广州之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座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从海关口岸的严格执法,到街头巷尾的烟火人情;从岭南古祠的历史沉淀,到智能外卖系统展现的现代效率,一幕幕交织出这座城市的丰富面貌。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繁华都市的灯火和便利,更是那些在风雨中为生活奔忙的普通人。这,也是我们广州之行最真实、最难忘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