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终于读完了这本多年来一直想读的小说。小说结构新颖,文笔流畅,不拘一格,时而倒叙时而正叙,
出生于捷克的外科医生托马斯,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因为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不同意见的文章并且不愿意收回自己的意见而失去体面的工作,最后做了一名玻璃擦拭工。妻子特蕾莎也因为布拉格之春期间拍的几张照片而失去报社的工作,又做回了女招待。他们也不被允许离开自己的国家,远走他乡,最后二人决定去做农民,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找到了安静的归宿。
作者没有用尖刻的词语来描写他们所遭受的磨难和当时那个政府对民众的严格监管,但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无奈,痛苦,恐惧,以及失去选择后的不知所措。小说写特蕾莎最后觉得自己唯一爱的是他们的狗卡列宁。爱也就意味着信任。要经历何等的灾难,有着何等的不安全感,才能让一个人连最亲密的枕边人都不愿意相信。
作者从意识形态的框架里面跳出来, 哲理性地描述了他心目中的媚俗。 如果按照他所描述的媚俗,前一段时间刚刚修复好的巴黎圣母院的庆典活动也可算是媚俗的一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达官贵人齐聚一堂,大主教和他们一一握手,体面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教堂的重新开张,好像和上帝的本意相去甚远。如今大力倡导的情商是否也归于媚俗呢?
和其他类似描写极权制度下人们的生活的小说相比,这本书没有一味的批判,值得多次阅读,每次应该都会有新的收获。比如对媚俗的阐述,对生命之轻的描写,这次有点似懂非懂,似乎不能完全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下次一定会有不同的更加深刻的领悟。
去年刚刚去世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一举成名,受全世界读者们的热爱和推崇。生前没有拿到诺贝尔文学奖,难怪一众读者为作者鸣不平,
我很好奇这本对共产主义国家充满讽刺的书怎么得以翻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的。好像是87年这本书头一次在中国出版,只能说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欢迎所有的文学。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出生于英国成长于美国的印裔作家Jhumpa Lahiri 以短篇小说见长,1999年曾经因为《Interpreter of Maladies》获得普利兹奖。 前一段时间读了她的《Interpreter of Maladies》,马上被她的文笔吸引。她的小说一般都描写印度移民的生活细节,文字细腻准确,功底深厚, 往往是寥寥几句就传神地描写了一个特定的故事氛围, 或淡淡的忧愁,或浓浓的市井,或平铺直叙,或故弄玄虚,让你深陷其中,不读完不罢休, 结尾往往出人意料 。 名为《The Treatment of Bibi Haldar》的这一篇描写了一位被大家认为精神不正常,智力低下的待嫁女子在周边人群的怜悯和关照之下生存着,没有男子愿意娶她为妻。她在自己的表兄(或堂兄)夫妻抛弃她远走他乡后不小心怀孕并产下一位健康的婴儿(记不清是男孩女孩了),竟然能够开一家小小的杂货铺独立抚养孩子,自己进货出货,所有的账目一清二楚。读到最后我哑然失笑,到底谁智力低下?就不透露其他的故事了,反正个个都很精彩。
正在读她的《Unaccustomed Earth》。因为是短篇,所以特别适合上班族睡前读,帮助我们从无处不在的智能产品和蓝光荧屏里抽离出来,有一段独处的时间,然后睡个好觉。
文学是一种人灵魂的消费。这种消费并不是人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