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巨流河》

(2025-02-08 06:22:11) 下一个

《巨流河》是台湾学者齐邦媛八十岁开始写的长篇自传,曾经轰动海内外。我认认真真地用很短的时间听完了全书,应该是无删减版。在此记录一点听完此书的感悟。

去年底才去世的齐邦媛先生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走南闯北, 见多识广。因为父亲抗日及反对张作霖而不得不远离故乡,进入内地生活。齐先生出生于东北铁岭,曾在北京,南京,上海,重庆,乐山等地生活读书,师从当时在武汉大学教学的朱光潜,吴宓;机缘巧合,大学毕业后的她又孤身一人来到台湾工作;因为夫婿罗裕昌的工作,她辗转于台北,台中之间,多次切换不同的工作领域;也因为自己对学问的追求和文学的喜爱,两次赴美学习西方文学,虽然因为家庭原因,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经过多年的钻研和积累,齐先生的专业学识哪里会比那些有学位的差呢?

虽然齐先生在书中说到她似乎一生都在替人做嫁衣,我觉得她做过的许多事情对今天的台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主导的国文教科书改革,剔除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让学生能够学习好作家的好文章,好诗词,从中汲取知识,养分,陶冶情操, 可谓是功德无量。相比之下,我们这些大陆长大的人群往往缺少人文方面的学识和教养,让人终身遗憾。每每看到台湾人熟知中国各个年代的文化,唯有羡慕的份。她为了让台湾文学走向世界可谓是呕心沥血, 多年组织合适译者翻译台湾文学,参加海外的文学交流活动,推广台湾文学。她参与组建了中兴大学的外文系并任外文系主任,对每一位学生都如数家珍, 许多后来都成为台湾的中坚力量。她在书中详细罗列了许多参与者的名字。或许有些无聊,尤其我们这些不在那个背景下生活过的人群,可是却为后来者提供了详细珍贵的历史资料, 非常有价值。

因为其父齐世英曾经是国民党的高级官员,她也在那种环境下成长,接受教育,齐邦媛在书中的用词和观点自然是偏向台湾和国民党的,在外面生活多年的我听起来仍然感觉怪怪的,更不用说一直生活在大陆的人群读此书的感受。所以有理由怀疑曾经在大陆风靡一时的《巨流河》是完全版。有人说她为国民党唱赞歌,对一位二十多岁就开始在台湾生活的学者来说,台湾就是她的生活根基和文学土壤,一点也不奇怪,反而很正常。每个人都是需要归属感的,既然大陆回不去了,唯有在台湾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踏踏实实地生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这一点我们这些移居海外的人群最能感同身受。

虽然齐邦媛的百岁人生中经历了许多坎坷,但父亲的身份和背景也同时给了她许多别人没有的机会和见识。去台湾之前,出行有汽车,远程坐飞机,从小到大接受良好的教育,到哪里都有父亲遍布全国的朋友指点和帮忙, 这些都是平常人家子女难以想象的。去台湾后的齐先生认认真真做学问,在自己的专业里面深耕,很是让人佩服。她也感慨道,如果她当年留在大陆,因为父亲的国民党背景,在文革中体力和精神上她都会受很多苦, 哪里有可能有一张书桌让她安心地做学问。

齐先生八十高龄写《巨流河》,洋洋洒洒四百页,条理清晰,内容详实。为了书中内容的准确性,她一定翻阅了很多资料,做了海量的笔记。码字也是苦差事,不光是脑力,对体力要求很高,更何况是耄耋老人。有人说她太罗嗦,文笔也一般,我倒是很喜欢她逻辑清晰,文笔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 平铺直叙地勾勒出中国百年的历史画卷,啰嗦的地方自有她的用意。她多次引用济慈,雪莱的诗句,自有她的深意和浪漫。

《巨流河》前半部花了许多笔墨记录父辈的抗日生涯,也从另一角度记录了当时的执政党是如何全力抗战的, 还原真实的中国抗日历史。后半部则重点记录她的职业生涯。此书花了不少笔墨讲述了她和抗日中牺牲于河南上空的飞行员张大飞之间朦朦胧胧的感情,她后来受洗成为基督徒来感受张大飞想成为牧师的夙愿,说明她是位感情丰富之女性,但此书却对丈夫罗裕昌和三个儿子着墨不多,惜字如金,似乎不太符合那时女性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她的父亲一直灌输女人应该以家为主。读遍古今中外书的齐先生一定有她不愿意说的苦楚, 只能略过不记, 这是何等的遗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深刻地影响一个人,及其人生重点。

巨流河就是今天的辽河, 是齐先生家乡的一条河,作为书名多么的贴切。高高低低的人生就像那巨流河,渺小的我们总有过不去的一些事情,和不得不做的选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可能成功的P 回复 悄悄话 我也非常喜欢这部巨作。记得当时也是很短时间一口气读完的。同时还读了聂华苓的《三辈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