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住生心

(2025-05-03 10:14:15) 下一个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原文(鳩摩羅什譯):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六祖惠能最初在賣柴時,聽人誦《金剛經》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悟道,後赴黃梅求法於五祖弘忍。此段記載於〈行由品〉:
「忽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

有些修行者在開始時可能會覺得這些話有些晦澀,不易理解。

於是乎,六祖闡釋其對「無所住」的理解(〈般若品第二〉)。在〈般若品〉中,惠能直接解釋此句的禪修實踐: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六祖將此「無住生心」的般若空性,轉化為禪宗「於念而離念」的頓悟法門,強調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般若品〉),將超越性落實在日常起心動念中。

如果還覺得六祖慧能的解釋不夠淺顯易懂。那可以看看日本禪師鈴木俊隆的詮釋。 
   
在《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中,他提到:「開悟前,砍柴時想著挑水,挑水時想著煮飯;開悟後,砍柴只是砍柴。」這可能是我見過的對此觀念的最為簡單粗暴之表述。

為了有來龍去脈,碼字有些多了,哈哈。換句簡單的大夥都會說都說過卻不甚理解的四個字,那就是「活在當下」。 

現在你是不是覺得『活在當下』好難理解?別忘了還有四個字:『大道至簡』。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