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甲骨文天干奇偶的意义。

(2024-10-22 15:26:51) 下一个


甲骨文天干奇偶的意义。
摘录自本人的《再说中国早期历史的日晷历法表》。
Zhiyan-Le,2019-08-02、2021-09-19更新。

我是甲骨文文盲,阅读要很吃力地一个个查字典;我可勉强辨认的只有十个数字和【占卜】二字。见到的甲骨文拓片中有奇偶数字,说说想法。如下:




一目了然,拓片一到十的数字是奇偶排列,与十天干奇偶排列对应:
1、3、5、7、9, 对应:甲、丙、戊、庚、壬;
2、4、6、8、10,对应:乙、丁、己、辛、癸。

拓片上方的【乙甲】【甲乙】,说的是历法周期起始方位。例如:
古籍《吕氏春秋》说到黄道周期起始: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
甲乙
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斗中,旦毕中。其日庚辛。
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

它用二十八宿为坐标参照来说明方位。其【甲乙】为古代【对针】或【双针】方法,指的是甲乙两个位置中间的位点卯(同理,庚辛为酉位)。在历法方位中,【甲乙】对针的位点是卯、是河洛数字的【三】、对应天干【丙】(见上图右下图)。因而,拓片中【甲乙】之下为孤零零的数字【三】(丙)标识历法周期起始。后来,历法推导的纳音口诀为【甲己之年起丙寅】。

天干奇偶的直接意义是阴阳。在历法核算调整中,这个阴阳区分的作用几乎就是关键性的。历法核算调整不是本文主题,这里就简单说一个例子。

已知某年某月某日,求天象?若是【甲】年,就按阳干即阳年核算;若是【乙】年,就按阴干即阴年核算。这个区分反映的是地球公转轨道并非正圆而是偏心椭圆,且阴阳之年往往彼此镜像,即同样是年度周期但天文位点的起始位点有周期性的摆动。这是所谓阳历。

接着,按月日周期来确定已知日期在天文方位中的位置。因天干有阴阳而分为两组、每组有五个,其位置就按【甲己(1或6)起丙寅】和【乙庚(2或7)起戊寅】等等来推导确定该日期在上述十二宫里的的天文宫位。这是所谓阴历。

有了这两者,就可根据天干地支的【五】和【六】来推导该日期的天象(包括日月星座等);之后,与实际天象做对照、来核算调整历法,名曰【五运六气】。

简言之,这副拓片说明,殷商之际就有了历法核算推导和调整的系统。至于拓片左右天干彼此错了一个宫位,那是历法建正之缘故:右边是殷商的、左边是夏朝的。


综合以上,可用图示表达那些甲骨文拓片记录的天文历法故事:




图示为面东(甲骨文【析】为正东),以日月升降位置来配合日晷观测,来核算各月日期等历法指标、由此调整历法。三个朝代中的殷商记录,同前,着色部分为拓片隐藏或忽略(或样本损失)部分。

运作:日晷最长之时(夏至),太阳升起位点在最东北、月亮升在正东(卯);日晷最短时(冬至),太阳升起位点最东南、月亮升起还是在正东(卯位);昼夜均等时(春分秋分,晷长几乎一样),太阳升在正东(卯位),而月亮升起则分别在最东北或最东南。这个天象呈现为年度周期,可用来核算调整历法。在古代,这个观测的精密度相当于现代时间的分钟。

对比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法、尤其是月份安排,不得不说,殷商的与自然天象最吻合:年度周期的起点(正月)和中点(七月)刚好与日晷最短最长对应;半个年度周期的中点(四月和十月)刚好与昼夜等长的卯位(正东)对应,而卯位正是黄道赤道的交点、其卯位至今还是包括东方西方的天文历法核算的周期起始(理论零度)。殷商历法最符合自然天象。

问题是:成熟发达的天文历法系统不可能隔夜发生,即必然经过漫长岁月的发现发展过程。商朝文物证明它已有成熟发达的天文历法系统。然而,之前的夏朝,还没有文物证明其天文历法系统发展状态和脉络。商朝历法从何而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