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翎
1977年11月,颜宁出生在山东章丘县一户普通的农村家庭。谁也想不到,三十年之后,这位山东大妞成了震惊世界的大科学家,30岁左右当清华大学教授,40岁出头成美国两院院士,学术成果卓著,科研成就傲人,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然而,有没有人想过,农家女颜宁是怎么一步步走向辉煌的?我想了想,究其缘由,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开明:
尽管颜宁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深谙“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没有像村子里其他的村民那样,不让女娃儿读书,反而鼓励督促颜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此,颜宁的读书天赋逐渐被挖掘了出来。1990年,颜宁便以全县第十名的成绩考进了重点中学章丘一中。1996年,颜宁又轻松地考上了中国第一学府——清华大学。
2、良师引路:
读高中时,颜宁就显示出文理皆通的天赋,她不但写的一手好文章,还对生物学有特殊的兴趣,以至于报考大学的时候,不知选文科好,还是选理科好。最后,她的老师告诉她,还是选理科吧,理科更有出息。
这一步老师引导走对了。假如当初颜宁选了文学专业,毕业后,靠码字吃饭,很难码过铁凝,更达不到严歌苓的水平,顶多成为一个二流作家就不错了。但世界上将失去一个一流的生物学家。
3、自己努力: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不努力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她的高中同学提起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颜宁拼了死命读书,成绩优异。上了大学后,更是学得昏天黑地,刻苦到令人恐怖的地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各地拔尖生云集的清华大学,她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的。
4、热门专业:
颜宁学的是热门生物专业,而不是古老的数学物理专业。
谁都知道,生物和化学专业是最容易写论文出成果的。我有搞数物的同事,也有攻生化的熟人。研究数学物理的同事,写篇论文像十月怀胎一样那么费劲儿,而搞生物化学的,左一篇催化剂研究报告,右一篇蛋白质生物信息解析,嗖嗖嗖,一篇接一篇,发个不停。
5、机遇超好:
2000年,颜宁从清华毕业后,正想从“学习狂”变成“科研狗”的关头,却惊然发现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科研团队和公司。她与同学都找不到能够发挥专业特长的工作。因此,她的同学们托熟人推荐或者申请国外留学,一个个奔向了海外。颜宁无权无财无势,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怎么办?
颜宁开始搜集普林斯顿大学的资料,发现分子生物学的老前辈施一公在普林斯顿执教。于是,颜宁毛遂自荐,大胆地给普林斯顿大学写了一封自荐信。
在信中她阐述了自己的学术成绩和优势,以及对生物学科研的一些想法。令她没有想到的是,这封信竟然引起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招生老师的兴趣。很快,招生办对颜宁作了考察,施一公知道消息后也力荐颜宁来校做科研。
遇到了伯乐施一公,颜宁的命运开始了根本的转变。
6、性格别致:
有个性,有棱角,有点怪的颜宁,在科学研究上也独辟蹊径,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你好我好他也好的好好先生,好好妇人是成就不了大业的。她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了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个世纪的科学难题。
7、不谈婚嫁:
美貌与才华并重,智商与颜值齐飞的大才女颜宁,竟然44岁了,还没有结婚,还是孤身一人。看这势头,颜宁是要一独到底了。
主持人撒贝宁曾调侃道:“您可以不叫颜宁了,叫‘颜值’好了!”
颜宁幽默地回应:“谢谢啊,那‘宁’送你了!”
这样一个非书呆子型的学术靓女,咋就不入婚姻这个“局”呢?
我觉得,结婚不适合她。她是个工作狂,科研狂,她已经从事业中获得了极大乐趣和超级快感,她已经对谈恋爱结婚养育下一代失去了兴趣。
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瞎操心催婚,颜宁霸气地说:
潜心学术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我不结婚,不欠谁一个解释!
这个好笑,哪儿的冷冻电镜(高档那种)不是24小时工作的? 主要时间都是自动操作,又不要你守在边上。 美国的博士生,博士后不是全力工作,经常只剩吃饭睡觉时间?
------
颜宁能够获任美国院士,其科学成就己经不容质疑了。至于压搾学生,大家一锅蜂一样集中投入到一个学科领域,的确不可取,但是几乎所有华人教授都这样子做的,不是吗?自己做不到的,也不要深究别人。一句话,颜宁作为一个农家女出生的,如此成就,令人佩服
老阎的剽窃处理不够职业,露出了真面目。院士不能说明什么。
这么优秀的人, 这么多优异的成果, 留一句赞叹的话, 很难吗? 何必非要非议一下, 显示自己是中国大陆人?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 该检讨一下自己了。
"算了吧,剽窃阎润涛的科研成果怎么不提?"
纯属放屁, 令人生气!
有多少原创思想?不过靠仪器好,学生多堆砌出一堆垃圾文章而已,国内骗骗吧,国外还来这套,搞不好哪天就学术欺诈翻船
不觉得她或施一公能和居里夫人相比,甚至施一公对中国科研是有害的,把科研变成了为发文章而发文章,类似于奶粉里加三聚氰胺
11公当年在国内开记者招待会吹牛什么他的结构生物学要开发老年痴呆症的药物了, 呵呵, 他在普林斯顿的时候怎么没有胆量开美国记者招待会吹嘘啊??吹的有点上天了, 美国NIH 每年花近 3 billion 美元研究老年痴呆症的药物, 可惜一直没有突破进展, 刚上市的一款药物遭遇很多科学家的批评。
----
回复 '深度思考' 的评论 : 我觉得还是因为国内的研究环境不适合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