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翎

原创文章:纪实连载,名人杂谈,美房欣赏,人生感悟
正文

斗胆谈一谈对“同性恋”的忧虑

(2021-11-05 03:36:29) 下一个

                                             文/简翎

       当年有句话流传得很广,叫做男生不可不看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通过这句话,我认识了王小波。后来,又顺着王小波这根线,慢慢知道了他后面隐藏着一个独特的知识女性——李银河。

      不久,王先生猝然倒下了,而这位叫李银河的新女性的面容,随着时光的流转,不时浮现在大众面前,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焦点,终于在那些年由她引发了一场有关伦理道德的大论战。

      不得不承认,李女士是研究“Xing”学的大家,很有学术成就,也很有一套自己的见解,而且有些观点十分新颖前卫。特别是对许多人避之不及的同性恋给予了大面积的理解、关照和同情。在此,我不是对李女士的学术成果说三道四,而是对她在同性恋问题上的过分宽容表达一点忧思之情。

      事实上,一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在他(她)的一生中,都有过一丝同性恋情结,不管你承不承认,哪怕是私心一闪念幽梦一瞬间,反正那种暧昧的情感是产生过的。只是比较隐秘,连当事人自身都没能自主察觉,也便忽略了。比如:一个女性对另一个女性的丰满的胸部曾产生过想touch一把的迷乱,一个男性对另一位男性的健壮的肌肉曾有过想纠缠一番的冲动。

      但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有控制自己的能力,而且这个能力往往是很大的。否则,现在,世界上的罪犯就不是被关进监狱的那么些人了,数量要多得多了。许多人有犯罪的意识和冲动,之所以没有实施犯罪,还是因为他们能用人的意志控制住自己。

      人要控制什么东西呢?当一种东西,既危害到个人健康,又危害到社会公德时,它就应该被限制、抵制和抛弃,而不是过分的理解与宽容。过分的宽容就是纵容。

      当然,一个人控制同性恋倾向最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等它积郁得过久成了气候时,再行斩断,那样,就太晚了。

      同性恋倾向者要想有效地调控自己,首先就要认识到这种恋情的危害性。  “同性恋危害健康,这已经被大家所认同:梅毒、淋病、病毒性肝炎、某某器官疱疹都跟同性恋有关,特别是比癌症还可怕的艾滋病就祸起这堵萧墙。

      那么,同性恋对社会有无危害呢?可以说对个人健康的危害也是对社会的危害,个人就是社会的一个分子,一个细胞嘛。

      要说自恋不危害社会还差不多,同性恋怎么能说对社会没有影响呢?如果说同性恋不危害社会,我也可以说毒品一样不危害,只要他自己偷着吸,不强迫别人吸,自己害自己就是了。

      “同性恋对社会的危害,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让人更加缺乏安全感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原来只需防范男流氓的袭击,同性恋泛滥成灾后,还得提防着女色狼的侵袭。同样,一个英俊的男子,不但要提心吊胆地避开富婆的身心骚扰,同性恋合法化之后,还得小心翼翼地逃避男富翁的甜言蜜语。这来自双性的夹击,实在难以抵御。

      再设想一下,假如世界上同性恋者占了大多数,离人类快速走向灭绝的那一天还远吗?难道这样的前景还不足够可怕吗?这绝不是耸人听闻,美国一些人的做法就是要往这条路上狂奔。

      这十几年,Gay在招生招工上,有碾压正常性别的趋势。比如,有的高中毕业生,在自我介绍栏,声称自己是LGBTQ,于是,很顺利地就被藤校录取了,而同校同级的小中直男,学习成绩优异,GPA第一,品学兼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反倒被各大藤校拒掉了。甚至有一种论调,建议子女申请大学的时候,用不着改last name,也用不着改族裔,直接改成gay,再写一篇哭诉被歧视被不公被不容的血泪史,保准儿会成为大藤宠儿。

      这就是在变相鼓励青少年往gay的道路上发展嘛。如今的社会真是变得让人不认识了,虽说不好提倡以做Gay为耻,但也不宜倡导以做Gay为荣吧。

      这样看来,同性恋不是个小问题。在其上做些探讨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到底,同性恋属于心理生理异常综合症,可以看成是一种毛病。不管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毛病,我们都不应该歧视,这是对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其克服这种病症,去掉这个毛病。实在不能理解,李银河们怎么还能面对这样的人说什么:你这毛病挺正常的,我非常理解它,也希望全社会都来认同,它的流行更说明了人的本性之需要。这不是雪上加霜,让这病情越来越严重吗?

      网上有些人,在支持李女士的观点时,总是拿国外比如美国的观念与中国的相比。

      没来美国之前,我还以为美国在“Xing”方面是极其开放的。时间长了,才发现,他们的观念比较多元化,也就是有广泛度宽容度,但深度绝对逊色于国人。很多人还是比较传统保守的,极少听说包二奶三奶之类的事儿,而且很多时候对卖淫嫖娼打击的力度也很大,大到我都感到不合情理。

      比如:女警察化妆成妓女,站在街头,拦住过往的车辆,问男司机“30美元,干不干?见对方犹豫,就接着问“20美元,怎么样?只要对方点头表示有点意思,就会指给人家一条路把车开到那边,就是那个教堂旁边,等着我。

      其实,在那边,几个男警正埋伏着。如此这般,一会儿的功夫,就钓到了一串儿老老少少的嫖客。我看到有的老司机满脸沮丧地被从卡车里拽出来,戴上铐子,并一再解释我还啥也没干哩。我真替他们冤屈,没准儿,不碰上这个警察妓女,人家是永远不会走上犯罪道路的。警察,你这不是诱导人家犯罪吗?说得尖刻一些,李银河,你咋也有点美国的钓鱼女警察的意味呢?

      那么,美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如何呢?的确是比中国宽容一点,但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没有顾忌。甚至当初乏善可陈的小布什能够连任,也跟他和他的党派,在性方面的保守有关。直白地说,大部分美国人只是表面上对同性恋不说三道四,保持着一种理性的缄默。

      反正我接触的美国人中,大都排斥这种感情,而且少部分有逃离的倾向。其实,有些同性恋” 者内心是很痛苦的,他们欲罢不能,欲舍不忍,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拯救他们,而不是往深渊里再推他们一把。

      记得,前段时间,一次在超市,一对母女走在一起,年轻的母亲将手搭在女儿的肩上,做亲密状,十来岁的女儿竟将母亲的手拿下来,还说:妈,别这样,人家会笑话我们是莱则宾的。可见,同性恋在美国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也说明,即使是有的青少年,也没有将这种恋情看成是美妙和光明正大的。

      住街对面的邻居,本来是一对莱则宾,三十来岁,一个漂亮的白人女孩,一个美丽的黑人女孩,都领了结婚证,还一起买了房。上个月,黑美人搬走了,白丽人在约会一个人高马大的英俊异性,两人大部分时间成双入对,显得非常亲密。看到这种景象,我竟感到一丝欣慰:世界上少了一对同性恋,多了一对异性恋,生活将更加和谐美好,阳光将更加明媚灿烂。

      只可惜,从目前来看,转同为异的案例还不多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3)
评论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縱橫客' 的评论 : 完全同意。
縱橫客 回复 悄悄话 慾念壓倒理性,對社會危害極大!對錢、對包包、對首飾、對權力地位、對肉慾等等慾念支配了一個人之後,人就是野獸性壓倒了社會性。最可笑的是:野獸都不搞gay, 說明人類要是不改進,自甘沉淪,就不如一隻小狗狗。不是嗎?
Matter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简翎' 的评论 :

世界需要理解包容,如果社会没有那么多固定的框框,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比如说阳刚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只是性别性格光谱上的一环.
之所以LGBT团体中出现那么多问题, 就是社会大众不认同的后果, 因为不能像他人那样光明正大地生活着.
我们作为受过许多教育的一群,更应该开放思想,多了解,站在不同角度审视;人类社会的文明就体现在对少数人的理解与尊重;这样, 如果自己一旦落入那样的情况,也有一个温暖的友善的环境,大家都好好的生活.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atters' 的评论 : 哎,不知道怎么办啊。有的病能治,有的病治不了啊,尤其是心病。
Matters 回复 悄悄话 身边有正常和谐家庭出来的同性恋孩子,为抗拒这个不认可的性取向几乎崩溃.
在真正接受自己后,渐渐趋于身心健康.
没有人会愿意去走这一条艰难的路,实在是一种天生无法改变的.

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这种情况, 你会怎么办?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zyx' 的评论 : 非常同意。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圆老扁' 的评论 : 这种追求新奇的奇异心理,有点不同寻常。
圆老扁 回复 悄悄话 似乎不必给同性恋加上异常的帽子。我发小儿搞同性恋给我的感觉是因为天生好色--想试试新奇的玩法而已。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北京花茶' 的评论 : 我从小到大,胆儿一直不瘦。谢谢推荐电视剧。
北京花茶 回复 悄悄话 这年头还讨论这个,胆儿真够肥的。有空看看电视剧“The Lword” 开开眼。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ahniu' 的评论 : 这观点新颖。如果能克服心理障碍,能从不育变有育。
ahniu 回复 悄悄话 同性恋没有后代, 属不育症。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eyan' 的评论 : 谢谢你的评论。你对圣经研究理解得如此通透,让我既羡慕又佩服。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山韭菜' 的评论 : 谢谢点评,祝好。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olo15' 的评论 : 有一些科学家,认同同性恋者属于轻度心理异常patient。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Tigerlily66' 的评论 : 对,是心理认同自己是男性的女同志。
leeyan 回复 悄悄话 说的太好了,一边读一边笑,你讨论的很轻松。
评论里有说,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美国人太排斥。的确,圣经这本书少说也最少2千年了,书里有记录,那时候就有男跟男,女跟女,所以同性恋不是一件新鲜事,同样记载的还有作恶多端的索多玛,俄摩拉一夜之间大火焚烧,到现在仍是不毛之地。有信仰的人不是排斥这种行为,而是所有在神眼里为恶的事,都要小心避免,所想要做的只不过是,请不要惹怒神,所想做的只不过是尽量做讨神喜悦的事,毕竟我们是人,神是神。
不要以为恶人亨通就无所顾忌,圣经上同样记载了在索多玛被灭之前,亚伯拉罕和神的讨价还价,最后是,索多玛只要还能找到5个在神看为义的人,神就会放过索多玛,但是除了罗得,再没别人,把罗得一家送到逃生之路后,索多玛也在烈火中焚烧。
中国人说以史明鉴,多读历史可以避免重踏覆辙,圣经就是最早的人类历史书,但是历史久远后,人类把它当传说而不当神的话啦。
山韭菜 回复 悄悄话 这个话题太敏感了!感谢简翎勇气,祝周末愉快!
solo15 回复 悄悄话 看完这篇博文,真的很无语,尤其是那段应该帮同性恋“改掉”性倾向毛病”大论。只能说佩服博主对世间不内行的众事的敢言。I cam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any meaningful conversation/exchange requires both parties to keep an open mind, otherwise it's a waste of time. Thus I am speechless.
Tigerlily66 回复 悄悄话 李银河后来自己的情人就是女人啊,不奇怪她理解和宽容同性恋:)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aopika' 的评论 : 实在受不了左派把好好的大学,搞得那样乌烟瘴气。
laopika 回复 悄悄话 尽管现在已经比过去宽松的多,但大部分国人还是不接受同性恋的。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铁钉' 的评论 : 估计是名人求新求异的特质造成的。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不能同意更多了。说得太好了!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很专业啊,很像业内人士。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LD' 的评论 : 谢谢点评!
简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ialord' 的评论 : 虽不是专利,但确实同志中得那种病的比较多。
铁钉 回复 悄悄话 怎么解释文化名人同性恋的比例高,从柴可夫斯基开始就是,Anderson Cooper那么绝顶聪明人也是!浪费基因啊!怪不得一代不如一代。
西岸-影 回复 悄悄话 这个事情其实是文化上的问题,中国社会对同性恋也是不愿意接受的,但很少听说美国这种父母强迫孩子接受什么改变性取向疗法的事情。
因为相对来讲,中国文化比较宽容,尤其是家庭关系更紧密,做父母的可能不希望孩子是同性恋,但假如是这样,也不至于走极端。
而美国就不同,因为宗教的因素,这件事就是个事情,这是宗教的排他性特点决定的,排斥不同。
我觉得华人应该是把中国文化中这种宽容的优点带入美国,而不是接受美国文化中这种排外或者排斥不同的基于宗教理念的观点。
平常心看待这种事就是了。举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同性恋,你难道就不承认是你的孩子了?不会吧?
西岸-影 回复 悄悄话 如今在美国已经接受同性恋是一种生理现象的观点,其实这个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西方主流医学界接受,性心理学一书是一百多年前瑞典出版的,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关于性有关的心理书籍,也早就在上个世纪被潘绥铭翻译成中文,就已经明确了这个观点,即男性同性恋是器质性的,而不是心理现象(当时不承认女性同性恋是器质性,主要是男女性活动不同的需求引出这个观点,如今看也不符合实际)。
也就是同性恋这种性取向不是人们可以选择的,而是生来就有的,只不过与其他人一样,只有在青春期开始后才会有表现。不排除某些同性恋是心理性的,比如监狱这种环境里女性很容易发展出同性恋性行为,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环境里,同性恋一般都是器质性的。这就像黑人无法改变肤色是一回事。
目前同性恋仅仅是人类少数,也就没有太多的研究放在其原因的方面,未来也许可以从基因角度证明。
对同性恋的很多负面的看法更多是反映一些人的自己的心理恐惧,其实同性恋不过也就是占人口10%的比例,永远不可能成为社会多数,也不影响其他人的生活,除非你在乎这种“不同”的存在。
在美国,社会基本已经接受了关于同性恋的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有争议的是关于同性恋是否有结婚的权利的问题,这是关于法律上的事情,类似监狱的犯人是否有选举权?是同样的问题。比如中国有所谓的剥夺政治权利几年的概念,其实就是在几年内剥夺选举权。美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并没有中国的这种明确的法律,因此就必然出现矛盾。
XLD 回复 悄悄话 我同意作者观点!更赞赏其勇气!
ialord 回复 悄悄话 性病不是同性恋的专利。你的有些观点是建立在“设想”的基础上,不成立。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