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月引航

一个安顿自己心灵的空间
正文

从“签名”到“自传”的自画像

(2025-04-13 17:20:44) 下一个

自画像是绘画艺术中一个非常独特的类别:画家将本人置身于自己的画作之中不仅增加了一层作者与作品的直接交流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我表达形式。早期的西方艺术家常常以“乱入”的形式将自己画在作品的边角处,在不破坏作品主题的前提下颇为自豪地宣布自己的著作权。这类以“签名”形式引入自画像的作品中名气最大的大概就要算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图一)。在群星荟萃的画面最右端,一身黑衣的拉斐尔以画家的身份登堂入室。考虑到传言中那些希腊巨星们是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为原型进行的创作,拉斐尔这一着还真有一点自信与自谦的意思。相比之下,以《维纳斯的诞生》、《春》名满天下的波提切利在他的《三博士来朝》(图二)里面就有点骄傲得过了头:虽然位置上还是在最右边,但画家本人以一身金色外套占据画面上所有人中最大面积,而眼神更是直接面向画外与观众交流,很有拉偏主题的出镜感。尼德兰画家杨-凡

-艾克则在《阿尔诺菲尼夫妇》中将这种“签名”玩出了花:画家将自己作为证婚人画入墙上的圆镜中(图三)——不仅完成了签名,还顺便进行了真正的角色扮演。这类包含有双重“任务”的自画像的作品还有委拉斯开兹的《宫娥》等。当然,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强大人物写实能力的西方绘画艺术从宗教与神话的主题走出来,迎合了逐渐提升的世俗肖像画市场。当画家拿起画笔将自己作为唯一主题,“标准照”这样的自画像(图四,杨-凡

-艾克)也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并普及。这类自画像虽然也会包含一些画家想表达的元素,但总的来说那些细微之处很难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卡拉瓦乔是很多人认为在艺术史上被低估的画家,虽然他已经是公认的承接文艺复兴风格、开启巴洛克时代的第一大师,但还是有观点认为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应与文艺复兴三杰并肩。先不管他在光影应用上的开创性贡献,单就自画像来讲,他那种惊心动魄的处理方式以及附带在作品上的强烈情绪将自画像与画家的灵魂最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这个题材更具生命力。在《手提歌利亚头颅的大卫》(图五)中,画家并没有把自己的面容赋予胜利者大卫,相反,那个微微张着嘴、眼睑半垂、目光无神的断头才是卡拉瓦乔本人。如果观众了解画家的生平,一定会发现这幅画的背后藏着作者难以逃避的不安与恐惧,于是那种视觉的冲击会直刺心灵,予画者以同情与怜悯,一如画中年轻的大卫所表现的那样。

当艺术家越来越关注自己内心并渴望通过作品进行表达之后,很多画家都不断地画自己,形成自画像系列。这里面最有名的是两位荷兰画家:伦勃朗与梵高。现存伦勃朗最早的自画像大概是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十四岁的时候(图六,1634年,其时伦勃朗28岁)所画,而最晚的一副是他去世那年(1669)的作品(图七)。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凄惨悲凉的晚年,近一百幅自画像记录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他所经历的辉煌和没落——几十年的时光中,唯一没变的大概是那只鼻子。两个多世纪之后,他的同胞以及崇拜者梵高以更短的时间经历人生波澜壮阔的起伏,同样留下一系列自我审视的画像(图八为一例)向今天的观众诉说——请想象一下白布下面血淋淋的伤口!

前面谈到的都是西方画家作品中的自画像,而就自画像而言,中国在二十世纪之前非常少见。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各种因素,中国画在人物写实方面没有形成传统,二是中国人普遍内敛的性格,缺乏揭示自己内心的表达欲望。如果勉强算是一个例子的话,据说赵孟頫有三幅画里面的人物是他本人:一副是宋人装束的骑马人,一副是远处竹林里若隐若现的持杖老叟,还有一副算是实至名归的题字自画像(图九)。字是赵松雪之子所书,画呢?宋朝皇室后裔的赵孟頫一身蒙古衣冠,可叹!

附:最近看书缺乏注意力,于是翻了一些绘画史方面的介绍,忽然对自画像颇感兴趣,随手整理了一下,也算是心得吧。

二零二五年四月九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