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七十代逃港的老卒,幾經艱辛,才有幸擺脫桎梏。可是文閣的陰影、早年生活的苦難仍不時在腦中徘徊。經後輩所囑,寫此《老卒奇談》,記述親身的經歷和那時遍及幾省的逃港狂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國所出現的逃港潮,斷斷續續地延續了幾十年!特別是在廣東的深圳、珠海,被稱為“篤卒”的逃港潮,幾十年來從沒有停止過。黨報記者陳秉安先生的作品《大逃港》,為這前後歷時四十年的偷渡潮的歷史研究、開啟了良好的先例。
延綿四十年的偷渡,基本上分為三大高潮:
(-)1957年大放河口。
這是1949年後經過土該、三反五反、人民公社到反右,一系列運動所產生的各類社會矛盾疊加而成的偷渡高潮。偷渡的主體人員是歷次政治運動的對象及其家屬、社會上一系列的不滿人員,他們的主要訴求是逃生。
(二)1962年廣卅火車站告急。
1962年5月,當時正值全國大饑荒 ,千百萬人餓死,大量饑民聞“放寬:政策而涌到廣州,再搭火車去深圳,企圖涌入香港。這段時期逃港的主體人員是農民及底層、沒有戶口,沒有國家供應商品糧的饑民。當然包括不少在各次運動中的對象人物。他們的主要訴求是反饑餓。
(三) 1972年至1976年各地拘留所人満之患。
文閣步向後期,失落的青年一代何去何從?大量的青年覺醒。經過文閣的洗禮,他們敢想敢干。他們不單要求出路,他們更要求自由、平等、人權和民主制度。
1949年後的歷次運動,並非是真正的群眾運動。其根本是利用被運動了的群眾去為某些人謀私利,這是歷史的反動。相反,歷時四十年的偷渡才是真正的、自發的群眾運動。
陳秉安先生的《大逃港》,對第一、第二次偷渡高潮都有詳盡的描述。本書所描述的,是本人親歷過的第三次偷渡高潮。
本人是第三次逃港高潮的親歷者和見證人。我歷見卒友的種種艱難,見證過各種生離死別的痛苦。他們在逃亡路上或葬身大海,或被槍擊、或跌落懸崖,死於非命者比比皆是。這等寃魂野鬼,何日始能安息?雖經幾十年的時間,我始終不能把這段記憶抹去。每當夜深難眠的時刻,這些痛苦的記憶就湧上心頭,使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睡。那些痛苦的呻吟,絕望的嘶叫、哀鳴,更經常令我在夢中驚醒,經久不能消散。這就是我不自量力地決定寫這本《老卒奇谭》的根本原因,是“為悼念在逃港路上的亡魂”!
我盡一點綿力去完成這本書,算作是我燒給無數在逃亡路上的亡魂的紙錢,作為我對他們的一點哀思!
後輩的催促及內人的幫助,促使我不斷努力去完成它,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另一種動力。
書中所寫的內容,是我的經歷。讓逃港者的經歷見人,才能令那些在天之靈得到安慰。
書中所用的名字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必屬巧合。
書中使用的詞語多有國粵語混合,有時更使用偷渡群體的背語。目的是希望更能與當時、當地實況貼切,如覺不便,敬請原諒。
因為這是五六十年前的往事,時代及地點不同,局外人、年青人容易覺得有些不能理解。故我附有注釋,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2019年11月26日
“壹嘉个人史”是壹嘉出版新推出的一个丛书系列,专注于历史的个人记录。我们相信,历史是长河,个人是水滴,正是千万水滴的汇聚,才有了长河的奔腾汹涌。
继2019年重磅推出样板戏《白毛女》男主角扮演者之一史钟麒的自传,《革命时期的芭蕾》之后,今年壹嘉个人史推出三种新书:已经或即将在年内出版,包括:记录1970年代逃港者经历的《老卒奇谭——一位逃港者的自述》,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同仁们回忆李慎之先生的《李慎之与美国所》,和湾区名记者高鲁冀记录自己与沈从文、萧乾、黄永玉等名家交往的《鲁冀宝藏》。中国大陆外的亚马逊各国站点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