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关注收藏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文章分类
正文

踏入鉴宝之门

(2021-08-20 12:59:11) 下一个

踏入鉴宝之门 -  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

 

当我们要鉴赏一件瓷器的时候,不外乎是器型,胎釉,辨别纹饰还有器物的背景。但是随着高价藏品的频出,仿品更是数不胜数。当今的仿品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但仿品终究是仿品,也会很容易发现问题,而且问题大部分就会出在胎底上。由于陶瓷的材质和工艺特征,使得一般圆器琢器都有圈足,同时会表现出很强的时代特征和窑系特征,故我们通过对圈足的判断可以粗略划定时代和窑口。今天我给大家盘点了一下不同时期的瓷器底足特点,供各位感兴趣的网友参考。

宋代瓷器的底足特点

宋代瓷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很多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占大多数。宋代陶瓷窑以材料,工艺分很多瓷窑系,有时一个地区出现很多窑系,从生产性质而言,有官窑与民窑之分。以地域而言,受唐朝制瓷业影响,有“南青北白”之说,南方以越窑、龙泉窑、景德镇影青等青瓷为主,北方以邢窑、定窑等白瓷为主。宋代瓷器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是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当时的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瓷器底部修足时因各个朝代的制作工艺和方法有异,所以就会产生乳钉、跳刀、同心圆、旋挖痕等等的不同状况。

就宋代瓷器的底足而言,在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底足上基本上都使釉,其他窑如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等等瓷器的底,也基本上都使釉;而北方窑、地方窑的瓷器,基本上不使釉。另外宋代瓷器,特别是影青瓷大量是圈足,工艺上是湿坯修足。由于生产量大多用竹刀,因而圈足内壁一般斜角进入器底,故在削平底的最后一下提刀时,留下一道直切刀痕,这是宋元时期瓷器的一大特征。

    

 

北宋官窑、哥、钧窑,由于都是用的灰色胎土,烧出来后胎呈现出酱黑色,因而有铁足的感觉,也有部分支烧。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黄色。 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那时的圈足一般壁很厚,因为薄了支承不了全器。所以解决流釉不粘底的办法就有了支钉或托泥。越窑圈足上有4-6个托泥垫烧痕迹。支钉支烧底,主要窑口是宋代汝窑,其底有芝麻粒大小的支烧。民国、清末有些方形的小壶小件是支烧。

北宋定窑底足简单形容: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在北宋中期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原因,使得器物圈足可以满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

 

元代瓷器的底足特点鉴赏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这也是鉴宝元瓷器的重大特点,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底足通常为裸态。但是宋朝的瓷器足底是有釉的,怎么到了元代就退步了?一般推断是因为元瓷的重量大,器型大,使得足底上釉极为不便,稍不留神就会损坏整体。窑工们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大刀阔斧,对足底也不再讲究,直接一刀砍了!螺旋状切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的就是工匠修胎底时留下的,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削底的手法是从外向底心推进的,一起呵成,止于底心,但是力度又恰到好处,刀法稳重!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倒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

芝麻斑点 + 釉斑

乳钉 + 旋纹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除了瓷盘,多见釉斑。另一种为放射跳刀痕迹,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因为当时的制瓷设备不完善,所以跳刀痕迹常为筋状凸起,工匠们修底追求效率不追求精致,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手法依然存在,明初的时候底足外壁就往往有重刀的斜削痕迹!

“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圆点隆起,这一特征独具一格。在元代时期,瓷器底足“乳突”非常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渐变小,永乐宣德时期有细小“乳突”。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乳突”较少见了,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随后一直到崇祯才消失。所以说“乳突”是明及明前瓷器鉴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 在水逐渐干枯时, 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见上一张图。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被称为砂底无釉工艺,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有些窑口、有些特殊器还习惯用砂底无釉工艺。如明代大盘和清代的大盘多半沙底无釉,清三代的沙底一般都把盘内底打磨细腻,有一部分到民国的鱼盘也是沙底,但清代大多数盘是釉底。

明代瓷器底足特点

从明代中期,瓷器底足又有了新的突破,瓷器接底工艺一直到民国。什么叫做“接底“,就是一个瓷器的身子做好后,再将胎土做成一个带,接得瓷器的底上,成为底足,才后进行修边。 从明代宣德开始,到民国时期,瓷器的底足基本上都是接底,下图就体现了器底相接处因为不完全而留下的痕迹。

明代洪武时期的瓷器底足与元代瓷器的底足,基本是一致的,到了永乐时期,瓷器的底足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鸡心底,也有一些玉壁底(象玉璧一样的底),由于这阶段就几十年,存世明朝的瓷器不是很多,所以,藏品的价值也是非常高的。

另外,隋唐时的邢窑碗和有些器物特有玉璧底。唐代宋代窑系的青瓷碗也有的是玉璧底;明末天启、崇祯时有的青花碗是玉璧底;清康熙时,有的笔筒是玉璧底。

民国到解放后有一批壶也都是玉璧底,但从纹饰和器型一般很容易区分。

明清时期的玉璧底

清代瓷器的底足特点:

清代景德镇制器时,圈足做好后仔细修理打磨,底面也总有一种柔软和滑润之感成为半圆形,现在我们称之为“泥鳅背”。多是先浸好釉后再修出圈足。因而足釉与坯的分界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分开。清乾隆后出圈足后,再用笔和布加以揩拭。因而像泥鳅的背一样,在康熙一朝官窑瓷器大量使用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的番号,作为寄托款,俗称官仿官。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因为古代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在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米粒一般附在釉上。如上图所示的宋代青白釉盖盒底部,以及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上述瓷器的底足中的“旋痕”、“跳刀痕”、“火石红”、“乳突”、“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留下的时代痕迹。了解以上的胎底特征虽然并不能让我们一眼断真伪,但只有抓住这些特征,经过综合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

清顺治时期瓷器底足,釉面渐趋细白,底足趋深,内足墙较垂直或向心倾斜。足端两面斜削有棱边感。独有的特征是,由于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角度较小,使外足墙无釉离台面部分较高。

酱色口沿沿用并不作修饰(只平切,口沿两侧有棱边感)。康熙时期开始修圆,玉璧底继续沿用并且开始出现双圈足和二层台底。二层台的圈足是康熙特有的圈足。二层台多用在色釉琢器上,是为了防止釉流到器底与匣粘住,后也成为一种器底的造型。于圈足外墙处旋削一圈釉而露胎,使釉不能抵达足端,从而形成两个高低不等的切面,使着地面的足端呈齐平硬折方形或略圆的尖状,如下图所示。

二层台式修足

康熙早期瓷器底足挖足稍有过肩,圈足内敛。大部分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弧折。内足墙侧呈弧状。足端滚圆,双圈足盛行,并且延续到康熙晚期。器底较厚的釉面上,常见缩釉点,瓶内底足多数有二层台;中期瓷器底足圈足多内敛,内足墙呈离心或向心状,与底交接处呈不同角度的锐角或钝角折,足端平切。部分底足还具有明早期的修足特征。足端修整,底心落款;晚期瓷器底足器壁和足墙明显趋薄,外足墙由较垂直转变为有些向心,足端有单侧滚圆趋向双侧滚圆。接近雍正时期足墙趋低矮。盘类内足逐渐呈离心状态,双圈足逐渐消失。

康熙无釉沙底卧足

 

清代中晚期旋转-跳刀-泥鳅背-粘沙底

通过上述对古代瓷器底足的介绍,希望读者可以对古器物瓷器的底足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至少可以最大程度地分清一个器物是新时期的制品还是老物件,是否有收藏价值。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网络,若有侵犯版权之处,敬请留言告知删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4)
评论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觉晓' 的评论 : 哈,用别家的老物件碗给客人用,确实不妥,因为别人还是会有忌讳;就是自己也不会用,除非是老祖宗留下滴,,,
觉晓 回复 悄悄话 来不及细读。不负责任先留言。想到一件趣事-我这边忘年交朋友曾说过,她去表弟家吃饭,表弟收藏古董,特别拿出什么古董小碗给她与客人盛饭,以示贵客。没有想到我朋友虽是世家出身,却不爱这一套。她说我不要死人用过的碗。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谢谢菲儿,,,现在还有中国来的展览么?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绝对的!

最近去看了个中国的展览,挺不错的。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海风随意吹' 的评论 : 谢谢海风欣赏,由爱好变成“行家”,其实人人都可以,只是时间问题。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momo_sharon' 的评论 : 谢谢墨墨欣赏,只是我还真没有计数过呢,反正看见好的价格合适的就买下,经常品味,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其乐无穷,呵呵!
海风随意吹 回复 悄悄话 学问很深啊,一般人当不了收藏家。
momo_sharon 回复 悄悄话 这个得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很好奇,你收藏了多少宝贝?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spot321' 的评论 : 谢谢spot欣赏,周末快乐!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梅花欣赏,周末快乐!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专家的详细讲解,但估计我这双拙眼见了实物还是傻傻地搞不清。”+1 我这等凡夫俗子的眼睛,就是把宝贝摆在我面前,也看不出来。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真是又宝贝了啊!学习和分享了!!有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麦姐' 的评论 : 谢谢麦子光临,感兴趣的话就慢慢来,到处都可以碰见宝贝。
麦姐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专家的详细讲解,但估计我这双拙眼见了实物还是傻傻地搞不清。收藏家的宝贝真是不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