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

环球旅游的随记,北美,欧洲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安游记《西南欧埃及三周游》第五篇:埃及-阿斯旺

(2025-07-05 00:49:48) 下一个

老安游记《西南欧埃及三周游》第五篇:埃及-阿斯旺

上一篇讲我们在埃及开罗的旅游经历,本篇讲我们在埃及阿斯旺的旅游行程。2025年5月5日,我们从埃及“阿斯旺”(Aswan),开始了一个四天三晚的随团游。该随团游是由一个中文旅行社“途风旅游”组织的“尼罗河两岸半自由行”。

阿斯旺是位于埃及南部,尼罗河第一瀑布下游的一个城市,位于尼罗河东岸。阿斯旺,是一座著名的古城,也是一个热门旅游景点和贸易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埃及与努比亚之间的贸易重镇。阿斯旺属热带沙漠性气候,冬季短而温和,夏季长而炎热,全年无稳定降水。

下图是阿斯旺在埃及的相对位置。

图1. 阿斯旺在埃及的相对位置

2025年5月5日上午10点,我们早早地吃完早餐,退了房间,到旅馆外面等候导来接游。上午11点半,导游到阿斯旺旅馆接我们,就算是“随团游”入团了。当我拿到节目单一看,两个问号立即在脑海里出现:第一个问号是“这么多神庙,奇奇怪怪的名字”。

原来我的认知只有“阿布辛贝神庙”,再加上“阿斯旺大坝”和“帝王谷”。第二个问号是“这么多的自费项目”。数了一下自费项的条目,竟有14个之多。原来以为尼罗河的四天三晚随团游(每人500美元),比开罗的四天三晚随团游(每人520美元)便宜。

这下子差别可大了。不过既然如此,当着导游的面,也不好说什么。且走且看吧。下图是我在离开旅馆前,透过窗户拍摄的阿斯旺街区。对面的大楼也像是个旅馆,大街上来往的车辆不断,远处的几个高尖塔不清楚是什么,可能有一个是电视塔。

图2. 我在阿斯旺旅馆透过窗户拍摄的街区

下图是我在旅馆门外面拍摄的阿斯旺清真寺,阿斯旺有很多清真寺,不知道这是哪一个?因为当时是逆光,颇有一点剪影的艺术效果。

图3. 我在旅馆外面拍摄的阿斯旺清真寺(逆光)

导游先带我们去阿斯旺机场,中午12点,还有七个人下飞机,刚好组成九人团。中文导游是个中文流利的阿拉伯埃及青年,名叫哈桑-阿卜杜勒。自己介绍中文名字叫“刘飞龙”。我听了哈哈大笑,好名字,“会飞(Flying)的龙(Dragon)”,不过我一直叫他哈桑。

他说,在开罗学的中文,就是为了导游工作,为了与中国有联系。他还说曾去过中国五次,北京,上海,西安,哈尔滨,牡丹江,香港,澳门等。我连声说:“你真是了不起,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还没有去过牡丹江呢!”

下面说一下,为什么是中文旅行社,而不是华人旅行社呢?因为旅行社里没有华人,但是讲中文,作中文广告,有中文导游。为什么是“半自由行”呢?因为你有“一半的自由”,你既“有自由”,也“没有自由”。

“有自由”是指:你有“自由”买票参观,也有“自由”不参观,不用买票,没人强迫你。所有的景点都是自费,要自己掏腰包买票,想消费多少钱自己算,团费概不包括。旅行社只负责四天的交通费和餐饮费,加上三晚的河轮住宿费。

“没有自由”是指:你不能“自由”地到处走,你必须“跟团走”。到了景点,你不想参观也必须老老实实地坐在车里,等别人回来后一起走。这是我“跟团走”几天后才体悟出来的,而且这种安排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这次随团游的日程是这样的:

5月5日上午10点,在阿斯旺入团,当天参观阿斯旺大坝和菲莱岛,然后上船,当晚住宿船上。5月6日,乘大巴去参观阿布辛贝神庙及科翁坡神庙,当晚回船住。5月7日,清早参观埃德福神庙。然后河轮离开阿斯旺,沿尼罗河开往卢克索,当晚住船上。

5月8日退房下船,上午乘大巴去参观帝王谷和哈布谢普苏特女王神庙,下午乘大巴去参观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然后公司派大巴送游客们去卢克索机场离开,算是最后散团。我们每个人“自由”地购买景点门票统计如下:

阿斯旺大坝(埃镑)LE200,菲莱神庙LE550。阿布辛贝神庙LE6000,科翁坡神庙LE450。埃德福神庙LE550,另加马车费LE300。帝王谷LE750,哈特谢普苏特神庙LE440,加上小车费LE20,卡纳克神庙LE600,卢克索神庙LE500。

总共“尼罗河两岸半自由行”一个人的自费门票LE10360(207.20美元),与团费比起来不到一半。别人的情况我不知道,但是与我们在开罗的随团游比起来,实在太繁琐太麻烦了。我们只需交了团费,衣食住行全包,省力不操心。但是后来才发现,这个办法是合适的。

“阿斯旺大坝”(Aswan Dam),有阿斯旺低坝(阿斯旺旧坝)和阿斯旺高坝(阿斯旺大坝)。两座大坝横跨尼罗河,因原建的低坝不足以控制洪水,兴建高坝来保护沿河的人口和农田。下图是阿斯旺大坝的卫星图。

图4. 阿斯旺大坝的卫星图

英国于1889年兴建旧坝,1902年完工。旧坝长1900米,高54米,属于中型重力坝,由于原设计不足,旧坝已于1907-1912和1929-1933年两次加高。但1946年时,洪水几乎漫坝,使得人们决定在旧坝上游7公里处建造新坝,而非再次加高旧坝。

新坝开始准备由英美两国出资修建,计划在1955年开工。然而,纳赛尔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之后,两国拒绝任何进一步的支持。最后由前苏联提供资金,帮助建造阿斯旺大坝。1960年动工兴建,1971年竣工。

阿斯旺大坝总长度为3.6公里,底宽980米,顶宽40米,高111米,体积4300万立方米,属于大型重力坝。大坝成金字塔形,俗称“纳赛尔金字塔”,大坝设计有抗震功能。大坝有12个涡轮机,发电量达17.5万千瓦。

大坝拦河而成的纳赛尔湖,水位升高60米,是世界第七大水库纳赛尔湖长为550公里,平均宽10公里,面积达5250平方公里,容积达60亿立方米。大坝改变了埃及南部的地理样貌,从前面出示的卫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纳赛尔湖和阿斯旺大坝。

大坝的利益:结束了尼罗河水泛滥,水面高度保持稳定。灌溉量增加了20-35%,涡轮机组提供电力,埃及和苏丹之间的轮船运输增多。纳赛尔湖为埃及提供足够的鱼产品,为埃及一年三季的丰收提供了保障。

大坝的弊病:努比亚被水淹没,努比亚神庙沉于水下,抢救和重建费用非常昂贵。尼罗河的淤泥堆积在大坝后面,空气湿度增加,被认为是人类对大自然不必要的侵犯。大坝一旦被毁,埃及将遭灭顶之灾(以色列曾经威胁过)。

2025年5月5日下午12点半,导游哈桑带领我们全体团友来到阿斯旺大坝。我看到阿斯旺大坝的标记,虽然不认识阿拉伯文,猜想是大巴如何雄伟之类的褒词,我还是跑过去照相。下图是我在阿斯旺大坝标记旁边的留影。

图5. 我在阿斯旺大坝标记旁边的留影

下图是我儿在阿斯旺大坝标记旁边的留影。

图6. 我儿在阿斯旺大坝标记旁边的留影

下图是我在大坝上的留影,我的背后是大坝下游的尼罗河。

图7. 我在阿斯旺大坝上的留影

下图是我儿在大坝上的留影。

图8. 我儿在阿斯旺大坝上的留影

下图是阿斯旺大坝上游的纳赛尔湖。

图9. 阿斯旺大坝上游的纳赛尔湖

下图是阿斯旺大坝下游的尼罗河。

图10. 阿斯旺大坝下游的尼罗河

下图是阿斯旺大坝上的礼品店,我们看了看,没买什么。

图11. 阿斯旺大坝上的礼品店

我们在大坝上参观大约半个小时,然后就离开了。导游说将要去参观菲莱神庙。我问导游,听说还有旧坝,他说一会儿到,我会指给你看。

大巴行驶时,我留心注意观察,见到河边有一片楼房,仔细一看,是“阿斯旺大学”(Aswan University),我就拍了一张照片。

图12. 尼罗河边的“阿斯旺大学”

过了一会儿导游指给我看,原来是阿斯旺大坝下游的“阿斯旺旧坝”,我立即拍摄下来。

图13. 阿斯旺大坝下游的“阿斯旺旧坝”

下午1点半,我们来到菲莱岛的渡轮码头,准备坐渡轮去菲莱岛。“菲莱岛”哦“飞来岛”?杭州有个“飞来峰”,这里有个“飞来岛”,中西对应,相映成趣。中国翻译界前辈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翻译外国的人名和地名,都加上“草字头”。

例如“菲利普”,“菲律宾”,是“菲”而不是非常的“非”。再如“莱蒙托夫”,“托莱多”,是“莱”而不是来到的“来”。还有这里的“菲莱”岛,而不是“非来”岛。现在,这个不成文的规矩,早已约定俗成。我们跟着听,跟着说,跟着走,就行了。

菲莱神庙,位于菲莱岛上,只有乘坐渡轮才能到达。下图是去菲莱岛的渡轮码头,再下图是我儿在菲莱岛渡轮码头前面的留影,第三图是菲莱岛渡轮码头上的渡轮和游人。

图14. 去菲莱岛的渡轮码头

图15. 我儿在渡轮码头前面的留影

图16. 渡轮码头上的渡轮和游人

“菲莱岛” (Philae Island)是一座位于尼罗河中的一个岛屿,也是埃及南部的一个有古埃及神庙建筑群的地方。菲莱神庙(Philae Temple),修建在阿斯旺的城南,尼罗河中间的菲莱岛上,是保存古埃及宗教最久的地方。

菲莱神庙供奉的是爱神伊西斯(Isis),以石雕及石壁浮雕上的神话故事而闻名于世,号称“埃及的珍珠”。菲莱神庙作为该地区努比亚(Nubia)遗址的一部分,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下图是菲莱岛的空中俯视图,再下图是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图17. 菲莱岛的空中俯视图

图18. 菲莱岛上的菲莱神庙

下面的两图是我在渡轮上拍摄的河中石头岛,第三图是我在渡轮上遥望菲莱神庙。

图19. 我在渡轮上拍摄的石头岛-1

图20. 我在渡轮上拍摄的石头岛-2

图21. 我在渡轮上遥望菲莱神庙

船开的很快,不到十分钟,渡轮靠岸,我们下船,马上进入菲莱神庙。

下图是菲莱神庙的正面。

图22. 菲莱神庙的正面

下图是菲莱神庙的一个门,穿橙红色上衣的是我儿,他正在对着墙上的浅浮雕拍照。

图23. 菲莱神庙的一个门

下图是菲莱神庙的一个门(左),与另一个门(右)。

图24. 菲莱神庙一个门(左),与另一个门(右)

下图是菲莱神庙墙上的浅浮雕壁画(左),与放大(右)。

图25. 菲莱神庙墙上的浅浮雕壁画(左),与放大(右)

下图是菲莱神庙里的立柱-1(左),与立柱-2(右)。

图26. 菲莱神庙里的立柱1(左),与立柱2(右)

下图是菲莱神庙里的立柱-3(左),与长廊(右)。

图27. 菲莱神庙里的立柱3(左),与长廊(右)

下面的四张图是菲莱神庙里的浅浮雕壁画。

图28. 菲莱神庙里的浅浮雕壁画-1

图29. 菲莱神庙里的浅浮雕壁画-2

图30. 菲莱神庙里的浅浮雕壁画-3

图31. 菲莱神庙里的浅浮雕壁画-4

下图是我所拍摄的菲莱神庙里的残缺神坛(左),与完整神坛(右)。

图32. 菲莱神庙里的残缺神坛(左),与完整神坛(右)

这个神坛很有名,是在罗马时期建造的,埃及人称为“法老之床”。也叫“图拉真小亭”,是为纪念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的。图拉真是罗马帝国的“五贤帝”之一。我不知道为什么“残缺神坛”与“完整神坛”并存?

下图是我在菲莱神庙广场上的留影,再下图是我儿在菲莱神庙广场上的留影。

图33. 我在菲莱神庙广场上的留影

图34. 我儿在菲莱神庙广场上的留影

我在菲莱神庙的礼品店里,买了一本中文版的《尼罗河地图》,价格LE200(埃镑)。实际上是一张“尼罗河导游图”。尼罗河是天下第一长河,又细又长又直,不可能在一张纸上画出。除非横向延展到其他地区,但那就不是“尼罗河”地图,而是“埃及”地图了。

如果把这十几页的图装订成一本书,不是不可以。但是读者一页一页地翻,一页一页地读,显得支离破碎,很不连贯。那怎么办呢?设计者很聪明,把地图像扇子一样的折叠起来,把12幅窄窄的长条连在一起。

阅读时把地图打开,从上边的“亚历山大”,到下边的“阿布辛贝”,一览无余。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下图(左)是《尼罗河地图》的封面。下图(右)是《尼罗河地图》的立体图。

图35. 中文版《尼罗河地图》的封面(左),与立体图(右)

地图的背面也不是白纸,画满了沿岸的市镇和风景点,简要地介绍各点个风景点的概貌。地图的设计者充分了解读者的需要和尼罗河景区的特征,并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设计之中,这也是地图设计者的聪明之处。

我在离开菲莱神庙前,作最后一瞥,渡过了一个完整的半天。

图36. 我对菲莱神庙作最后一瞥

下图(左)是我在菲莱神庙外作暂短休息,下图(右)是菲莱神庙的高墙。

图37. 我在菲莱神庙外作暂短休息(左),与菲莱神庙的高墙

下午2点半,我们结束了菲莱神的游览,坐渡轮离开了菲莱岛,然后,乘车前往阿斯旺,游轮已经在那里等候我们。下午4点整,我们的大巴回到阿斯旺,我们在河边踏舷梯上船。这是一艘四层楼的游轮“尼罗河嘉年华号”(Nile Carnival)。

图38. 游轮“尼罗河嘉年华号”

晚饭前还有一个项目,“坐帆船畅游尼罗河”。我毫不犹豫报名参加,我儿嫌累在船上休息。导游带着我们这些“活跃分子”上帆船。上船后,船老大撑起风帆,急速向尼罗河主航道驶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机,拍摄尼罗河两岸的迤逦风光。

图39. 尼罗河帆船上拍摄的两岸迤逦风光-1

图40. 尼罗河帆船上拍摄的两岸迤逦风光-2

图41. 尼罗河帆船上拍摄的两岸迤逦风光-3

图42. 尼罗河帆船上拍摄的两岸迤逦风光-4

图43. 尼罗河帆船上拍摄的两岸迤逦风光-5

两个船老大是典型的埃及人,为我们撑船尽心竭力。在回程的后段,放起音乐,手舞足蹈地跳起舞来。导游一招手,几个小姑娘立即响应,跳起了“迪斯科”。在热烈情绪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家一起跳。

中文导游哈桑热情地与我合影,由于船行颠簸,自拍时把持不住,照片倾斜,作个纪念吧。

图44. 我在尼罗河帆船上与中文导游哈桑的合影

中文导游哈桑还为我录像,做成视频发给我。我又老又丑,居然载歌载舞,必定丑态百出。这里我“藏拙”,就不展示了。

中文导游哈桑为我拍摄了好几张照片,下面展示其中的一部分。

图45. 我在尼罗河帆船上的留影-12

图46. 我在尼罗河帆船上的留影-34

图47. 我在尼罗河帆船上的留影-5

当我们回船进房间前,我在二楼台阶的拐角处,看到了一个人的小型雕像。仔细地看一下,那不是“娜芙蒂蒂”吗?我当年在柏林博物馆岛就见过她。“娜芙蒂蒂”很有名,是古埃及法老“阿赫那吞”的正宫娘娘。她不仅掌管后宫,在政见上也支持法老。

后来她自己也成为法老,是古埃及历史上出现过的第四位女法老。下图(左)是我在船上拍摄的“娜芙蒂蒂”头像模型,下图(右)是我当年在柏林博物馆岛参观时拍摄的“娜芙蒂蒂”头像真品。

图48. “娜芙蒂蒂”头像的模型(左),与“娜芙蒂蒂”头像的真品(右)

近年来,埃及政府多次向德国讨要“娜芙蒂蒂”头像的真品,德国一直没有回应。不用猜都知道,德国根本就不想归还。现在世界上的博物馆,尤其是几个一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几个是自己国家的?不都是从世界各地搜罗来的吗?

以大英博物馆为例,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罗塞塔石碑,他们肯还给埃及吗?再有卢浮宫的镇馆三宝,肯还给意大利和中东国家吗?埃及为了“娜芙蒂蒂”头像的真品,敢与德国“秀肌肉”吗?恐怕还得想一想,自己的胳膊够不够“粗”,拳头够不够“硬”。

这里既然谈到是古埃及法老“阿赫那吞”,那我们就看看他是何许人也。

“阿赫那吞”(Akhenaten),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10位法老,第十八王朝全盛时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之子,母亲是王后“提伊”,出生时间为其父在位的第26年(1364)。

阿赫那吞并不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长子(长子是图特摩斯王子)。阿赫那吞统治埃及17年(1352-1336)。他在位时期所推行的宗教改革,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像古埃及所有法老一样,阿赫那吞也拥有多个名字。

实际上,新王国时期的法老们都使用五个名字(五重命名法)。对于“阿赫那吞”,更为特殊,他是出于宗教改革的政治目的所改的名字。

下图是法老“阿赫那吞”的雕像。

图49. 法老“埃赫那吞”的雕像

阿赫那吞在位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推行“阿吞崇拜宗教改革”。在登上王位的第一年,他就开始宣传,“阿吞神”将取代以往尊贵的“阿蒙神”。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与底比斯的阿蒙神祭司们进行了无情的争斗。

为了彻底摆脱阿蒙神祭司,他将帝国都城由底比斯迁到其新建的“埃赫塔顿城”。由于他对于宗教事务的过度关注,埃及在国外的影响力下降,甚至出现了明显的国力衰退。最终,导致由图特摩尔斯三世建立起来的埃及帝国发生了大麻烦。

在埃赫那吞统治时期,也曾经发生其它重大事件,包括一场瘟疫。也许是世界上第一次的大流感爆发,这场疾病从埃及扩散到整个中东,杀死了赫梯国王本人。正是这场瘟疫疾病,导致“埃赫塔顿城”的迅速衰落,埃赫那吞去世后不久就荒废了。

埃赫那吞在位的第一年,就引入了对太阳神“阿吞”的崇拜。从而宣告了埃及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常的宗教改革之开始。“阿吞”原本是一个古老但不甚重要的埃及神祇,现在被法老提高到最显赫的地位。

在古埃及的神话体系里,最重要的是太阳神“阿蒙”,是古王国时期的主神。埃赫那吞想通过贬低“阿蒙神”的地位,提高“阿吞神”的地位,来打击底比斯的阿蒙神祭司阶层。所以说,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政治斗争。

埃赫那吞法老想要集中权力,以遏制从新王国建立以来,权势日益强大的祭司集团,他们有与王室分庭抗礼的倾向。埃赫那吞在位的第5年开始建造一座新首都,“埃赫塔顿城”。同一年,他把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埃赫那吞”作为他新崇拜的证据。

此后不久,他就把埃及几乎所有的宗教活动都集中到埃赫塔顿城,尽管城市本身似乎还未完工。埃赫那吞的家庭主要成员如下。

妻子:娜芙蒂蒂基亚梅莉塔提巴凯特-阿吞(埃赫那吞之姐妹),梅珂塔吞

儿子:图坦哈蒙(有理论认为图坦哈蒙是埃赫那吞的弟弟,或其他关系)

 女儿:梅莉塔提梅珂塔吞安克姗海娜曼妮斐妮斐鲁阿吞-塔斯荷瑞特妮斐   妮斐鲁丽, 赛塔番拉恩

关于“娜芙蒂蒂”和“埃赫那吞”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船上的晚餐比较晚(8:00-9:30),但是很丰盛。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觉得很愉快。虽然大家才认识一天,然而一天下来,旅游大巴同上同下,参观景点同进同出,午餐包里同吃同喝,大家感觉已经混得很熟了。

他们见我年纪大,路上尽量照顾我,有的搀扶,有的照相,有的路上嘘寒问暖,都很热情。以后的几天大家还会在一起活动,我给他们分别起了代号:年纪大的温州人叫“温老弟”,年纪轻的广州人叫“小帅哥”,新婚的小姑娘,叫“蜜月新娘”。

还有几个女孩子,都给排了号:北京人大小姐,整天挎着长镜头相机,叫“记者”。上海人二小姐,旅游不忘召开电话会议,叫“企业家”。江苏宜兴人三小姐,在神庙里给我照相,叫“摄影师”。结伴同行的四小姐,寸步不离三小姐,叫“闺蜜”。

当然,对导游也有说法,因为他中文讲得“溜”,所以姓“刘”,因为是会“飞”(Flying)的“龙”(Dragon),所以叫“刘飞龙”。大家听了哈哈大笑。

我们在船上的房间是404,饭后回到房间,简单洗漱一下,早早休息。明天清晨4点出发,去参观阿布辛贝神庙。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