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无忧无虑的海上乌托邦》第十四篇:重游阿拉斯加(下)
2023年5月17日,我与我儿从温哥华的家中出发,乘坐蓝宝石公主号游轮(Sapphire Princess),向北航行。经过一周的时间,2023年5月24日,到达阿拉斯加的惠提尔(Whittier)。从此开始向南航行,也将用一周的时间,最后返回到温哥华。
图 1. 蓝宝石公主号游轮
游轮的航行路线如下图所示:5/24从惠提尔(Whittier)出发,5/26到冰川湾国家公园(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5/27到斯卡格威(Skagway),5/28到阿拉斯加首府朱诺(Juneau),5/29到凯奇肯(Ketchikan),5/31/2023,最后到达温哥华。
图 2. 阿拉斯加游轮的航行路线
2023年5月24日,我们的游轮到达安科雷治(Anchorage)附近的海港惠提尔(Whittier),单程北上的航程结束。大部分游客都下船了,有人买了上岸游览的票,跟着导游一起走。有人自己去安科雷奇观光,或者去机场直接飞回家。我们留在船上,准备单程南下。
我们的“蓝宝石公主号”游轮,从今晚开始单程南下的航程。今天下午“新游客”上船,我们这些“老游客”,可以到岸上去观光。我今天在惠提尔逛了大半天,走到的很累,天气很冷还下雨。回房后,冲个热水澡,睡了一大觉,一直到吃晚饭时才醒。
晚饭时出现了许多新面孔,新上船的游客都来了。饭后到七楼主厅去看看,七天前的一幕又重演了。下图是“蓝宝石公主号欢迎您登船”(Welcome Aboard),再下图是锣鼓喧天的欢迎会,手舞足蹈的迪斯科。“新游客”很激动,“老游客”很冷静。
图 3. 蓝宝石公主号欢迎您
图 4. 蓝宝石公主号的欢迎会
2023年5月25日,我们的游轮整天都航行在海上,所以什么都不用着急。早饭前到7楼的看版上查了一下航程路线图。早饭后在7楼外边的环形走廊里散步,在船尾看到螺旋桨翻起的浪花,觉得很好看,于是就把它拍摄了下来,算是今天的第一张照片。
图 5. 蓝宝石公主号船尾翻起的浪花
下午3点,我们的游轮按照预定的时间到达“哈巴德冰川区”(Hubbard Glacier Area)的入口,大家赶快跑出去观看。结果非常令人失望,游轮距离冰川太远看不清楚。但是无论如何也得拍一张。下图是这个冰川的照片,再下图是旁边的一座雪山,看得多了,不稀奇。
图 6. 哈巴德冰川区域的一个冰川
图 7. 哈巴德冰川区域的一座青松雪山
下午7点,我们的游轮到达“哈巴德冰川区”(Hubbard Glacier Area)最大的冰川。虽然气温更低,海风更大,但是等了大半天的游客们,还是跑到游轮顶上去拍照。下图是哈巴德最大的冰川,再下面的两图是我与我儿在最大冰川前面的留影。
图 8. 哈巴德冰川区域的最大冰川
图 9. 我在哈巴德最大冰川前面的留影
图 10. 我儿在哈巴德最大冰川前面的留影
2023年5月26日,我们的游轮还是整天都航行在海上。今天是我们单程南下最重要的一天:“冰川湾国家公园”(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早饭前到7楼查了一下航程路线图。预计到达时间是下午1:00-2:00。单程北上时也路过,但是没有路过那个最好看的冰川。
由于时间还早,我儿又买了一天的网络,所以我用大部分时间上网查阅资料。把有关文章下载下来,包括我们已经经过和即将经过的地方,人物和重要事件,以备撰写游记草稿。为了储存精力,我还在房间里睡了一觉,一直到午饭时间才醒。
午饭后下午1点,游轮停在“冰川湾国家公园”里最宽,最高,最漂亮的“大太平洋冰川”(Grand Pacific Glacier)前面停泊下来,让游客们观看和拍照。下面是我在7楼拍摄的“大太平洋冰川”正面的三张图,分别是该冰川远,中,近距离的照片。
图 11. “大太平洋冰川”的远景
图 12. “大太平洋冰川”的中景
图 13 “大太平洋冰川”的近景
为了站得高,看得远,我又跑到15楼去观看和拍照。下面是我在15楼拍摄的“大太平洋冰川”正面的三张图,分别是该冰川远,中,近距离的照片。
图 14. “大太平洋冰川”的远景
图 15. “大太平洋冰川”的中景
图 16. “大太平洋冰川”的近景
巨大的冰川从山间流进峡湾,其中最大的冰川有50多英里长,10多英里宽,500多英尺厚。由于缓慢流动的巨大压力,冰川的密度远大于平常的冰块。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非常漂亮的蓝白色。同时还不断地发出噼啪的爆裂声,破碎的冰块掉进峡湾的水面上。
蓝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水面上点缀着大小浮冰,多么美丽漂亮的风景画呀!我们乘坐的游轮,干脆在海湾里停了下来面对着冰川,让游客们观赏拍照。我与我儿立刻跑了出来,想以巨大冰川为背景拍照。能够有机会一睹巨大冰川的风采,实在是不枉此行。
船上人实在太多,我与我儿走散了。他失去了在“大太平洋冰川”留影的机会。我请人在15楼拍摄了两张照片。下面是我在“大太平洋冰川”正面与侧面的留影。后一张照片取景不太好,没有避开船上的高台。没有办法,请人拍照,只能说谢,不能抱怨。
图 17. 我在“大太平洋冰川”正面的留影
图 18. 我在“大太平洋冰川”侧面的留影
下午2点整,我们的游轮离开“大太平洋冰川”,下图是我离开“大太平洋冰川”的“最后一瞥”。再下图是我远离“大太平洋冰川”的“告别留影”。
图 19. 我离开“大太平洋冰川”的“最后一瞥”
图 20. 我远离“大太平洋冰川”的“告别留影”
最后,我拿着“国家公园局”(National Parks Services)发放的小册子“冰川湾”(Glacier Bay),跑到18楼的临时办公室(Ranger Office),盖上了公园的图章(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Alaska,May 26,2023)。至此,“看冰川”的活动,宣告完毕。
晚上7点半,在游轮剧场里,有美国著名歌星特莉西亚-凯莉(Tricia Kelly)独唱音乐会。我早早地赶到剧场,抢了一个好座位,静等开幕。我不太懂音乐,更不能演唱,但是听了她的“引亢高歌”,还是有点小激动。下图是观众在等待开场,再下图是她在演唱。
图 21. 观众在剧场里等待演出
图 22. 特莉西亚-凯莉在舞台上演唱
2023年5月27日,我们的游轮再次到达阿拉斯加的小镇“斯卡格威”(Skagway),早饭前我到游轮顶端去看小镇的风光。下图是小镇对面的远方雪山和青松之间的“滑坡",再下图是夹在青山之间的”斯卡格威“小镇,第三图是港口的码头,远处清晰可见的是水上飞机。
图 23. 小镇对面的远方雪山和青松之间的“滑坡”
图 24. 夹在青山之间的“斯卡格威”小镇
图 25. 小镇港口的码头,远处清晰可见的是“水上飞机”
尽管天气冷风很大,早饭后,我还是下船去游览斯卡格威小镇。我儿宣称不去游第二次,留在船上参加别的活动。在通往小镇的步道上,正好路过“荷美游轮公司”的“沃伦丹号”(Volendam)游轮,我顺便拍下了这艘轮船。
图 26. “荷美游轮公司”的“沃伦丹号”
我今天的目标是“斯卡格威游客中心”(Skagway Visitor Center)。在到达游客中心之前,我又看到了那两个背筐的淘金工人雕像,于是我又把这个景色纳入我的镜头。
图 27. 两个背筐淘金工人的雕像
在铁路的旁边,有一条废置的铁道,在此展览一个古董车头和车厢。车厢漆成红黑两色的“螺旋桨”,我有点疑惑:火车用“螺旋桨”推动吗?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照相不误”,“立此存照”,下图是古董车头和车厢。
图 28. 带有“螺旋桨”的“车头与车厢”
我还看到一个“老人与狗”的青铜雕像,上次没看到,这次拍下来。
图 29. “老人与狗”的青铜雕像
过一条街就是“斯卡格威游客中心”,同时也是“克朗代克淘金热国家历史公园”(Klondike Gold Rush National Historic Park)的游客中心。其位置恰好在最显要的“百老汇大街”和“第二大道”的拐角上。下图中的红砖黄牙小二楼,就是“斯卡格威游客中心”。
图 30 “斯卡格威游客中心”的红砖黄牙小二楼
在游客中心,我索取了“克朗代克淘金热国家历史公园”的小册子,并盖上了三个图章,一圆一方一个带有原住民的图腾柱。然后,我又看了一场30分钟的小电影《Gold Fever》,又看了有关“淘金热”的图片展览,对当年的“淘金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896年,在附近发现金矿后,闻名世界的淘金热(Klondike Gold Rush)由此开始。仅仅两年此地就涌入上万名淘金冒险者,小镇一跃成为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可以想象,当广袤,蛮荒,淘金热,几个关键词遇到了一起,自然会演译出一幅典型的西部大片的场景:
恶霸跋扈,罪犯横行,酒鬼满街,娼妓遍地,英雄除奸。故事的结局也和电影一样戏剧化。英雄(Frank Reid)击毙大恶棍(Soapy Smith),法律和秩序才回到斯卡格威。可是(Frank Reid)自己也受了重伤,12天后去世,如今他的坟墓还在被人凭吊。
1897年,一两万淘金者乘船涌入这块巴掌大的小镇,各自背上几个月的供给,攀着陡峭的山路,前往加拿大育空(Yukon)地区的大山里寻找财富和运气。我在博物馆里看到了一队淘金者在白茫茫的雪山上,顶着寒风攀着山道蝺蝺前行的照片。
图 31. 一队淘金者在白茫茫的雪山上,顶着寒风攀着山道蝺蝺前行(1898)
离开游客中心后,我又沿着斯卡格威的主街“百老汇大街”(Broadway St),从西往东走,差不多每个开门的房子都走进去看看(除首饰专买店)。又见到上次看到的那个建于1899 年的“古董房”。上次没进去,只是隔着马路,在对面拍了一张照片。
图 32. 阿拉斯加信息中心像个“古董房”
这次进去一看,原来是“阿拉斯加信息中心”(Alaska Information Center)。我大喜过望,手脚不停地往包里装材料:“Map of Alaska”,“Inside Passage”,“Skagway”,“Yukon”等等。
出来后感到:天气越来越冷,大风越刮越猛,我冻得有点受不了啦。真的是“刚要打瞌睡,有人递枕头”,巧的很,前面就是“斯卡格威公共图书馆”(Skagway Public Library),进去暖和一下再走吧。
图 33. 斯卡格威公共图书馆
从图书馆出来后,看见一栋当地的民宅,坐落在郁郁葱葱的针叶林之中,远方的雪山隐约可见。只是不知房价如何,反正我只是过客,没有什么计划买房。看着眼前这个蛮不错的画面,立即拍摄下来。
图 34. 斯卡格威小镇里的一栋民宅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镇不大,也有邮局(U.S. Post office, Skagway, Alaska)。你看看,门前有蓝邮筒,房上有星条旗。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迎风飘扬的星条旗,正在“降半旗”,是什么“重要人物”离世了?卡特总统?
图 35. 斯卡格威小镇里的邮局在“降半旗”
美国的邮政系统可是联邦机构,悬挂国旗既是权力,也是义务。私营机构可挂也可以不挂,联邦机构必须得挂。“降半旗”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只有美国的或者是世界上的重量级人物去世,才可以“降半旗”。今天没买船上的网络,$20一天太贵,所以不知道是为什么。
后来才知道,“降半旗”是为蒂娜-特纳(Tina Turner,1939-2023),瑞士籍美国女歌手及演员。在她长达五十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凭借无数奖项的肯定,以及对摇滚乐领域的贡献,被誉为“摇滚女王”(Queen of Rock‘n’Roll)。
蒂娜-特纳以与她的丈夫艾克-特纳(Ike Turner)组成的(Ike & Tina),开始自己的表演事业。没过几年,她就成功地打造了(River Deep,Mountain High)与(Proud Mary)等不朽金曲。1978年,因不堪忍受丈夫的家庭暴力而离婚,从而沉寂了数年。
1983年,她重返乐坛,发行了自己的单曲(Let’s Stay Together)获得了成功。1984年,她发行了她个人的第五张专辑(Private Dancer),堪称音乐史上最成功的东山再起之作。1986年,他出版了自传《我,蒂娜》(I,Tina)。
2008年,她又推出名为(Tina 50th Anniversary Tour)的巡回演出,以纪念她的演艺生涯跨入第五十个年头。她曾经在《史上最优秀的100名艺人》中,排名第17位。2023年5月24日,蒂娜在位于瑞士屈斯纳赫特的寓所中病逝,享年83岁。
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流行艺人,她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摇滚乐艺术家,历史上最伟大的歌手之一。她那永远充沛的舞台活力,识别度极高的雄浑嗓音,长青不老的职业生涯,以及在各个年龄层中所受到的喜爱,均闻名于全世界,所以享受美国的“降半旗”荣誉。
现在再回来讲我的“冷风中畅游斯卡格威”。在一个商店的门外,又增加了我的无限感慨:真不愧是阿拉斯加,到处都有“原住民的图腾柱”(左)和“酋长”(右)。
图 36. 原住民的图腾柱(左)和酋长(右)
2023年5月28日,我们的游轮到达阿拉斯加的首府“朱诺”(Juneau),早饭前,我到游轮顶端去观看这个首府城市的风光。下面的两图是我从游轮顶端远眺朱诺的场景。
图 37. 阿拉斯加首府朱诺的山城远眺
图 38. 阿拉斯加首府朱诺的港口码头
虽然正在下雨,但一些心急的游客开始下船游览朱诺。我与我儿商议一下,觉得天气太冷,下午再出去吧。上午的时间,可以在家里预习一下“朱诺”的“来龙去脉”。
图 39. 船上的一些游客开始下船去游览朱诺
朱诺(Juneau),正式名称为朱诺市县(City and Borough of Juneau),是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首府。早在欧洲移民来到北美洲之前,这里一直是美国西北部的原住民族特林吉特人(Tlingit)活动的区域。他们在附近地区捕鱼,但是没有建立任何固定的聚落。
1880年,来自阿拉斯加矿业城市锡特卡(Sitka)的矿业工程师乔治-皮尔兹(George Pilz),悬赏征求当地的部落酋长带领他们寻找金矿。科威酋长(Chief Kowee)回应了这个要求,带领一些寻矿者前往黄金溪(Gold Creek)地区探索,但徒劳无功。
第二次,在科威酋长的带领之下,乔-朱诺(Joe Juneau),理察-哈里斯(Richard Harris)等人,重新前往加斯蒂诺海峡探索。并且来到黄金溪的源头雪崩谷(Snow Slide Gulch),在那里找到了大量的砂金。
1880年10月18日,朱诺与哈里斯两人规划了一个约0.6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城镇的范围,在此建立了一个全新的采矿营地。一年之内,由营区迅速成长为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也是美国从俄罗斯手中买下阿拉斯加之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阿拉斯加城市。
1880年刚建城时,此地原本被命名为哈里斯堡(Harrisburg),其来源是建城者之一的乔治-哈里斯(George Harris)。1881年,一群矿工聚集开会,决定将城镇依照另外一位建城者乔-朱诺(Joe Juneau)的名字,改名为朱诺(Juneau),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锡特卡(Sitka),原本是阿拉斯加首府,却因捕鲸业与兽皮交易业逐渐下滑而没落,失去了重要性。相反的,朱诺因为蓬勃发展的金矿开采业而逐渐变得重要。朱诺境内曾经一度有三座大型金矿,产量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在1906年,该州首府正式迁到朱诺。
朱诺市位于朱诺山脚下,与道格拉斯岛(Douglas Island)隔着海峡相望。在行政区划上,朱诺是一个合并的市县,由疆界完全重叠的上级行政单位朱诺县(Borough of Juneau)与下级行政单位朱诺市(City of Juneau)整并而成。
朱诺还是美国本土各州的首府里面,唯一的一个没有道路与美国其他部分土地相连的城市。欲到达朱诺非得靠海空运输不可。朱诺对外的交通主要靠空运及海运,外来的车辆要依靠阿拉斯加航运公司的轮船或驳船接送。
海路方面,朱诺设置供游轮停泊的码头设施。市中心共有6个锚位,锚位F最接近市中心。依次为毗连锚位E在(Marine Way)对出。锚位D,C,B位对应于(Franklin Street)近岸。只有锚位A相对较远。各游轮公司均有接驳车从游轮码头接送。
午饭后的下午1点,我与我儿下船去参观朱诺。今天下着大雨,我们冒雨前进。首先我们到“朱诺游客中心”(Juneau Visitor Center),索取了一些资料和地图。上次来朱诺时,漏掉了游客中心,这次补上。下图是“倾斜要倒”的玻璃建筑物“朱诺游客中心”。
图 40. “倾斜要倒”的玻璃建筑物“朱诺游客中心”
我儿嫌下雨天气不好,决定回船休息,我自己冒雨继续前进。我来到“朱诺公共图书馆”,我十二年前曾经进去使用过免费上网,今天就没有进去再试。下图是朱诺公共图书馆的“标牌”,再下图是朱诺公共图书馆的“正门”。
图 41. 朱诺公共图书馆的“标牌”
图 42. 朱诺公共图书馆的“正门”
再往前走,我来到“朱诺市政厅”(Juneau City Hall),朱诺市政厅不对公众开放,于是我照相后走人。下图是朱诺市政厅的“标牌”,再下图是朱诺市政厅的“正门”。看起来,这个朱诺市政厅有点“寒酸”,矮啪啪的小二楼,建筑物毫无特色。
图 43. 朱诺市政厅的“标牌”
图 44. 朱诺市政厅的“正门”
在朱诺市政厅的对面,有一座很有气派的白色大楼,不知道叫什么名字。走到另一面才知,叫“海拉斯加”(SEALASKA)。下图是“海拉斯加”的南侧(朱诺市政厅的对门),再下图是带有标记的“海拉斯加”北侧。
图 45. 朱诺市政厅对面的白色大楼(南侧)
图 46. 朱诺市政厅对面的白色大楼(北侧)
下图是“海拉斯加”的正面,大楼的两侧有两个“原住民的图腾柱”,大楼的中间有一只“图腾鸟的眼睛”。再下图是“海拉斯加”的正门,原来这是个商业大楼(One Sealaska Plaza)。
图 47. 朱诺“海拉斯加”的正面
图 48. 朱诺“海拉斯加”的大门
在“海拉斯加”大门的北侧,还矗立着三个矮小的图腾柱,看起来这座大楼与原住民的关系是密切得不得了啦。
图 49. 朱诺“海拉斯加”大门北侧的三个小图腾柱
天气变得越来越冷,雨下得也越来越大,我实在不能再往前走了,我冒雨回头朝游轮方向走。不久,我看到另外两艘游轮停在港口。第一艘叫“海洋的鼓掌”(Ovation of the Seas),我对此船不熟,走到船尾才看到,原来是“国际皇家加勒比海”游轮(见下面的三张图)。
图 50. “国际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洋的鼓掌”游轮(船头)
图 51. “国际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洋的鼓掌”游轮(船中)
图 52. “国际皇家加勒比海”的“海洋的鼓掌”游轮(船尾)
先别忙着收起相机,还有第二艘船呢。下面的三张图显示,是“皇冠公主号”(Crown Princess)。2008年7月9-19日,我与我妻在波罗的海(Baltic Sea)坐游轮度假,坐的就是这条船。这样的巧事是小概率事件,却叫我给碰上了。
图 53. “皇冠公主号”游轮(船头)
图 54. “皇冠公主号”游轮(船中)
图 55. “皇冠公主号”游轮(船尾)
回船前,最后看到一艘小船,名字是“国家地理杂志咨询船”(National Geographic Quest)。国家地理杂志是以在世界各地拍摄的优质照片而闻名。可能是为了在海上拍摄更好的照片,派出自己的船,会更加方便。
图 56. “国家地理杂志”的咨询船
朱诺参观,风雨同行,衣服湿透,浑身发抖。回到船上,热水淋浴,舒舒服服,睡个懒觉,明天一天,最后一站。
2023年5月29日,游轮在单程南下的路上,再次停泊在阿拉斯加最东南部的小城“凯奇肯”(Ketchikan)。清晨起来,到游轮的顶上去看看凯奇肯小城的风景。下图是我从游轮顶上眺望群山与湿地,再下面的两张图是我从游轮顶上俯视凯奇肯小城的港湾。
图 57. 我从游轮顶上眺望群山和湿地
图 58. 我从游轮顶上俯视凯奇肯小城的港湾
图 59. 我从游轮顶上俯视凯奇肯小城的港湾
下图是我从游轮顶上俯视凯奇肯小城的市中心(Downtown Ketchikan)。
图 60. 我从游轮顶上俯视凯奇肯小城的市中心
下图是我从游轮顶上观察另一艘游轮“雄伟的公主号”(Majestic Princess)。
图 61. 我从游轮顶上看到另一艘游轮
我在游轮顶上照相时,一对白人夫妇很热情地帮我照相,下图是我在游轮顶上的留影。
图 62. 我在游轮顶上的留影
船停好了之后,游客们纷纷下船去游览凯奇肯。我儿嫌重复游没意思,留在船上参加别的活动。我自己下船去游览。十天前,我们单程北上时,我儿急着找便利店去买手机芯片,忘了寻找游客中心。我这次的主要任务是寻找游客中心,下图是凯奇肯的游客中心。
图 63. 凯奇肯的游客中心
在港口码头的小广场上,占中心位置的是一幅青铜群雕。我们单程北上的时候,虽然照了一张相,但是对人物并不了解。这次可要看仔细了。原来雕塑的七个人,各有各的代表性。站在中间的那个人是印第安人的酋长,起了个时髦的英文名(Chief Johnson)。
图 64. 游客中心广场上的群雕(正面)
图 65. 游客中心广场上的群雕(左侧)
图 66. 游客中心广场上的群雕(右侧)
在米慎街(Mission St)的街口,“欢迎拱门”依然醒目。十天前(5/19/2023),我与我儿曾经在它下面照过相,这次就不过去了。只是隔着一条大街照一张相,看起来更加广角一些。下图是凯奇肯的“欢迎拱门”。
图 67. 凯奇肯的“欢迎拱门”
这是我第二次来凯奇肯,采取不同行走路线。游轮经过的地方是阿拉斯加的“后腿”部分(东南阿拉斯加),我决定去参观“东南阿拉斯加发现中心”(Southeast Alaska Discover Center)。不巧今天是法定假日“纪念日”(Memorial Day),对外不开放,只好照相走人。
图 68. 凯奇肯的“东南阿拉斯加发现中心”
再往前走,遇到街对面的“原住民博物馆”,门面很小,字却很大(MUSEUM)。其实,制作“原住民图腾” 的工艺很简单。我在下放农村时,向邻居老大爷学会了木工活。自己打个大立柜,写字台,五斗橱什么的,把我们的小家装潢得像模像样,我就不进去参观了。
图 69. 凯奇肯的原住民的博物馆
虽然我们在单程北上的时候参观过“溪流街”,这次我想再仔细地参观一遍。“溪流街”其实只有一条“木桥街”,也不算太长,却有两个拱门,分别在东西两头。下图是溪流街的“东拱门”(左)与“西拱门”(右)。
图 70. 溪流街的东拱门(左)与西拱门(右)
从东拱门进去之后,第一间浅绿色的小二楼很出名,是“多莉故居”(Dolly‘s House)。多莉-亚瑟(Dolly Arthur),原名泰尔玛-柯普兰(Thelma Copeland),是凯奇肯最著名的“应召女郎“。从1919年开始,在溪流街24号营业,黄金时代20多年。下图是“多莉故居”(左)与故居的简介(右)。
图 71. 溪流街的“多莉故居”(左)与故居的简介(右)
后来阿拉斯加州立法,取消卖淫,她不得不歇业,但是仍然住在这座房子里。直到1973年,她因病重而且失明,不得不住进养老院,最后以88岁高龄去世。下图是溪流街的“纪念礼品店”(左)与“黄金宝石店”(右)。
图 72. 溪流街的“纪念礼品店”(左)与“黄金宝石店”(右)
溪流街后面的山坡很陡翘,但是不妨碍当地居民的安居。每天进进出出要爬上几十个台阶,但是却安然如故。下图是溪流街的“高台阶民居”(左)与“高台阶”(右)。
图 73. 溪流街的“高台阶民居”(左)与“高台阶”(右)
“溪流街”(Creek Street)的得名来源于一条平行的小溪流,名叫“凯奇肯溪流”(Ketchikan Creek)。下图是溪流街的小溪流(旁视)与小溪流的下游(正视)。
图 74. 溪流街的小溪流(旁视)与小溪流的下游(正视)
在离开溪流街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块招牌,写着通往“泰德-费瑞公民中心”(Ted Ferry Civic Center)的指示牌,但是需要往上爬若干台阶。为了自己挑战自己,我决定爬上去。下图是爬山阶梯的初段(左)与末段(右)。
图 75. 爬山阶梯的初段(左)与末段(右)
最后我终于爬上去了。在最后的阶段,我遇上几个回来的游客,见我高龄拄拐,不由得衷心地向我竖起大拇指。我连说谢谢,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我上到山顶之后,尚未见到市民中心,却先见到“狐狸岬旅馆”。下图是“狐狸岬旅馆”(Cape Fox Lodge)的侧面(左)与正面(右)。
图 76. “狐狸岬旅馆”的侧面(左)与正面(右)
最后在山顶上见到一个大花圃,既有鲜花,又有树木,还有一个无处不在的“图腾柱”。
图 77. 我在山顶上见到一个大花圃
在“狐狸岬旅馆”的对面,才是“泰德-费瑞公民中心”(Ted Ferry Civic Center)。又是可惜的很,今天是“纪念日”(Memorial Day),不开放(见右图中的一个小张纸告示)。下图是高山顶上“市民中心”的正门(左)与橱窗(右)。
图 78. “市民中心”的正门(左)与橱窗(右)
我在山顶上,看见一群男男女女,像是一些南韩人。领头的是一个中年男人,他为每一对男女照相时,都让他们摆出“米凯朗基罗”(Michelangelo)在西斯廷的名画“创世纪”中,白胡子老头的上帝(God)为亚当(Adam)“点化为人”时的姿势。
我看到很好笑,想把他们拍下来,但是没好意思提出,过后有点后悔。中年男人很热情,主动提出为我拍照,还连续拍了两张,我连声道谢。我看了看构图,摄影技术真的还可以。下图是我在高山“狐狸岬旅馆”前面的留影,鲜红的花簇显得很增彩。
图 79. 我在高山“狐狸岬旅馆”前面的留影
下山后,我见到两个红砖房,标记写得很清楚,一个是凯奇肯“美国军团”(American Legion),另一个是凯奇肯“制酒厂”(Brewery Ketchikan)。下图(左)是凯奇肯“美国军团”,下图(右)是凯奇肯“制酒厂”。
图 80. 凯奇肯“美国军团”(左)与凯奇肯“制酒厂”(右)
1919年,美国国会颁布了一项全国性章程,建立退伍军人协会,即美国军团(American Legion)。该协会是为了容纳参加二战,以及韩战和越战的美军退伍人员。美国退伍军人协会的会员入会资格,只要是光荣服役及光荣退役即可,毫无政治与党派的色彩。下图是“美国军团”对面的街道,很漂亮的风景。
图 81. “美国军团”对面的街道
回到海边,看到同日到达凯奇肯的另一条游轮:“荷美游轮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的“沃伦丹号”(Volendam),几天来,这条船一直在后面跟着我们。下面的几张图分别是这条船的头部,中部和尾部。
图 82. “荷美游轮公司”的“沃伦丹号”(头部)
图 83. “荷美游轮公司”的“沃伦丹号”(中部)
图 84. “荷美游轮公司”的“沃伦丹号”(尾部)
回船前,又看到了一条小船,叫做“巴兰诺夫之梦”(Baranof Dream),名字怪怪的。
图 85. “巴然诺夫之梦”游船
2023年5月30日,我们的游轮在加拿大的海域里航行,整天都在海上不靠岸。今天天气好,我到游轮顶上去参观。下面的三张图是我分别在第16,17,18层楼上所拍摄的游轮尾迹,看起来还不错嘛。
图 86. 我在第16层楼上拍摄的游轮尾迹
图 87. 我在第17层楼上拍摄的游轮尾迹
图 88. 我在第18层楼上拍摄的游轮尾迹
我又发现居高临下拍摄的船舷也挺好。下图是我在第18层楼上拍摄的游轮“左右船舷”:“左舷”(左)与“右舷”(右)。
图 89. 我们游轮的“左舷”(左)与“右舷”(右)
已经是游轮的最高层了,船上的“塔球”变得很大,而且有阴有阳。下图是我在第18层楼上拍摄的“阴阳塔球”:“阳塔球”(左)与“阴塔球”(右)。
图 90. “阳塔球”(左)与“阴塔球”(右)
晚饭时,我坐在靠窗的餐桌上吃饭,同时欣赏窗外的风景。隔着玻璃,看什么都是蓝蓝的。随手拍了几张照片,谈不上好看赖看。突然发现好像有鲸鱼(下图右边的小黑点),旁边的一位女士用望远镜看,肯定地说:“是”。
图 91. 隔着玻璃,看什么都是蓝蓝的
图 92. 隔着玻璃,看什么都是蓝蓝的
图 93. 隔着玻璃,看什么都是蓝蓝的
晚饭后,我到船外走走,恰巧游轮经过一群海岛,而且落日余晖非常漂亮,我的相机没有随身带,但手机放在口袋里,于是拍下了今天在外边的最后两张照片。下图是游轮在经过一群海岛,再下图是傍晚的落日余晖。
图 94. 游轮经过一群海岛
图 95. 游轮看到落日余晖
5月30日晚上7点半,在游轮的剧场里,有相当不错的歌舞表演(Do You Dance?)下面的几张图,是当天晚上歌舞表演的剧照。我坐在最后一排,用放大的镜头,有点模糊不清,但是场面的热烈程度,依然可以感受得到。
图 96. 最后一晚的游轮歌舞表演
图 97. 最后一晚的游轮歌舞表演
图 98. 最后一晚的游轮歌舞表演
2023年5月31日清晨,我们的游轮到达加拿大温哥华港,从而结束了我们十四天的阿拉斯加游轮往返之旅。下图是带有“五帆”特色的温哥华港(Port of Vancouver),再下图是近看温哥华港的白色“五帆”。
图 99. 带有“五帆”特色的温哥华港
图 100. 近看温哥华港的白色“五帆”
下图是温哥华市中心的“天际线”。
图 101. 温哥华市中心的“天际线”
下图是另一艘游轮尾随而来。仔细一看,又是它,第三次了。“荷美游轮公司”(Holland America Line)的“沃伦丹号”(Volendam),跟到温哥华啦。干嘛总跟着我们?不会自己导航吗?船长是吃干饭的?
图 102. 另一艘游轮尾随而来到温哥华
马上就要离开游轮,两周以来同船共度,心里有感情了,最后看一眼我们的公主号游轮吧,两周前的5月17日,我们上船后的第一张照片也是它。
图 103. 最后看一眼我们的公主号游轮
2023年5月31日上午,我与我儿两人顺利地下船,通过海关进入加拿大,乘公交回家。从而结束了长达十四天的阿拉斯加游轮之旅,是我的第六次无忧无虑的“海上乌托邦”。两人总共开销33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