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安游记

环球旅游的随记,北美,欧洲
正文

老安游记《畅游祖国好河山》第十五篇:海归期间 –青城山都江堰

(2022-09-15 00:16:47) 下一个

老安游记《畅游祖国好河山》第十五篇:海归期间 –青城山都江堰

前一篇讲述我在四川大邑西岭眉山的旅游经历,本篇讲我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的旅游行程。

2009年5月31日,早上8点半,我从成都出发,乘坐长途大巴去都江堰市。上午9点半,到达都江堰市,开始参观“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下图是都江堰外李冰广场上李冰父子的巨幅雕像,再下图是景区的大门,第三图是我在景区大门前的留影。

图1. 都江堰创建者李冰父子的雕像

图2. 都江堰景区的大门

图3. 我在都江堰景区大门前的留影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的340公里处。都江堰是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于公元前256-251年主持始建的。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依然发挥巨大的作用。

整个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可以分为两大系统:第一是都江堰堰首,第二是灌溉水网。都江堰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等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等其他附属建筑。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闻名天下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工程周边的古迹甚多,主要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桥,玉垒关,凤栖窝和斗犀台等。

1980年,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的两图是都江堰枢纽水利工程的标识。

图4. 都江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图5. 都江堰-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汉代文翁,蜀汉诸葛亮,元代吉当普,清代丁宝桢等治水功臣,长期维护修理。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以确保都江堰不废不衰,青春常在。

下图是诸葛亮(左)和丁宝桢(右)的雕像,再下图是堰功道碑记(左)和我(右),第三图是都江堰的“六字诀”。

图6. 对都江堰有功的诸葛亮(左)和丁宝桢(右)

图7. 都江堰的堰功道碑记(左)和我(右)

图8. 都江堰的“六字诀”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有“分四六,平涝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把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灌溉,经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丰水季节,内江四成,外江六成,枯水季节又倒过来。下图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示意简图。

图9.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示意简图

首先,李冰父子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叫做“金刚堤”。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金刚堤”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彻底消除了水患。下图是观察都江堰的飞沙堰桥,再下面的两图是从飞沙堰桥上观察到的“宝瓶口”和“离堆”。

图10. 观察都江堰的飞沙堰桥

图11. 在飞沙堰桥上看内江水进入“宝瓶口”

图12. 在飞沙堰桥上看内江的“离堆”

下图是都江堰的“飞沙堰”。

图13. 都江堰的“飞沙堰”

下图是“外江桥”,再下图是从外江桥上看河道,第三图是从外江桥上看安澜桥。

图14. 都江堰的“外江桥”

图15. 从“外江桥”上看河道

图16. 从“外江桥”上看安澜桥

下面的两图是从外江桥上看“鱼嘴”,第三图是“鱼嘴”的说明。

图17. 从“外江桥”上看“鱼嘴”

图18. 从“外江桥”上看“鱼嘴”

图19. “鱼嘴”的解释说明

下图是“安澜桥”,再下图是从安澜桥上回头看外江桥,第三图是安澜桥的桥头堡。

图20. 都江堰的“安澜桥”

图21. 从“安澜桥”上回头看外江桥

图22. “安澜桥”的桥头堡

“安澜桥”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桥长240多米,飞架岷江南北,横跨都江堰水利工程。1803年,何先德首倡建索桥时,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名为“安澜桥”。建桥时其妻杨氏出力不少,民间又称其为“夫妻桥”或“何公何母桥”。

1964年,岷江洪水暴发,全桥被损毁。重建时,木桥桩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桩,其余照旧。后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100米,重建时改平房式桥头堡为大屋顶式双层桥头堡,安澜索桥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图是“安澜桥”的解释说明,再下图是安澜桥修建者何先德夫妇的雕像。

图23. “安澜桥”的解释说明

图24. “安澜桥”修建者何先德夫妇的雕像

下图是安澜桥旁的“都江堰”标识牌,再下图是岷江对岸上的“二王庙”,但是地震时损毁了。第三图是地震前完好的“二王庙”。

图25. 安澜桥旁的“都江堰”标识牌

    图26. 都江堰的“二王庙”(地震时损坏的)

    图27. 都江堰的“二王庙”(地震前完好的)

    “二王庙”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坐落在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与都江堰渠首隔内江相望。是一座四川本土的宫观建筑,祭祀李冰父子。1980年,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王庙始建于东汉,原为纪念蜀国望帝杜宇的“望帝祠”。南齐建武年间(497),改名为“崇德祠”,供奉李冰石像。开宝五年(972),增祭祀传说中的李冰之子李二郎石像。五代之后,随着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清乾隆之后遂称之曰“二王庙”。

    二王庙大殿奉李二郎(二郎神),后殿奉李冰夫妇,此外,还有送生堂,圣母殿,老君殿,魁星阁等。二王庙依山势布局,穿插于山林之间,能俯瞰到都江堰全景。庙内石壁上刻有李冰的治水口诀“深掏摊,低作堰”,还有与李冰父子及都江堰的匾额,对联和石碑。

    每年清明节都江堰放水前,伏龙观和二王庙都会举行盛大“官祭”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望他们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传说农历六月廿四日六月廿六日分别是李二郎和李冰的生日,因此每年六月廿四日前后都有“民祭”仪式。

    川西平原灌区乡民于此间纷纷来二王庙祭把,每日多达万人。灌县乡土志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络绎不绝祭”。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 二王庙损毁严重。修缮工作使用原有材料,按原图纸在原地修复。

    最后,我从安澜桥原路返回都江堰景点的入口。下图是入口旁边的青城山都江堰自然与文化陈列馆,当是正在维修,不开放。

    图28 青城山都江堰自然与文化陈列馆

    都江堰市有七条河渠穿城而过,城区有桥二十余座,其中内河下游的“南桥”最为壮观,“南桥”造型古朴,雕刻精美,书画满廊。是个纳凉休闲和观赏的好地方。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下图是都江堰内河上的“南桥”,再下图是“南桥”里的画廊。

    图29. 都江堰内河上的“南桥”

    图30. 都江堰内河“南桥”里的画廊

    下图是“南桥”画廊的侧壁上,郭沫若题书写的诗词。

    图31. 画廊里的郭沫若诗词

    下图是从“南桥”观察内河的上游,再下图是从“南桥”观察内河的下游。

    图32. 从“南桥”观察内江的上游

    图33. 从“南桥”观察内江的下游

    下图是都江堰下游的“成都平原水系图”。

    图34. 都江堰下游的“成都平原水系图”

    下图是1994年竖立的都江堰“实灌1000万亩纪念碑”。

    图35. 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西南方,东距成都68公里。在四川的名山中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青城山层峦叠嶂,峰峰竞秀,林海莽莽,四季葱茏,青翠欲滴,风光秀丽。

    当天中午12点,我结束了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参观。乘公交车去游览“青城山”。下图是青城山的山门。

    图36. 四川“青城山”的山门

    下图是我在“青城山”山门前的留影(左)和青城山的“旅游指南”(右)。

    图37. 我在“青城山”山门前的留影(左)和青城山的“旅游指南”(右)

    四川朋友告诉我,峨眉山看“佛”,青城山看“道”。既然来到青城山,突击一下道教常识,很有必要。“道教”本是华夏的本土宗教,道教体系最早的创始人,是天师道的张道陵。张道陵(34-156),祖籍江苏丰县,相传为张良八世孙,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

    张道陵少年时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院学习。汉明帝时,举任贤良方正,任巴郡江州(重庆)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术,朝廷征为博士官,但是他却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

    汉顺帝时,在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天师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他成了“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汉桓帝时,在云台山骑虎升天,相传年高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或“教主”。

    张道陵的天师道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和“”作为基本信仰。道教以“”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而“德”则是“道”的体现。下图是道教的“道”和“阴阳鱼”。

    图38. 道教的“道”(左)和道教的“阴阳鱼”(右)

    “道教”是个多神教,最高的神是由“道”衍化出来的“三清尊”:“玉清元始天尊”,代表“道”。“上清灵宝天尊”,代表“经”。“太清道德天尊”,代表“师”。“道经师”为道教三宝。在大型道教宫观中,必定有“天尊殿”或曰“三清阁”。

    在道教的经典中,“玉清”与“上清”是神化概念,并未入世。唯有“太清”入世传道,就此而言,道教的教主自然是“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道教与儒学佛教,合称“三教”,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奉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认为天庭玉皇大帝统治万神,地狱和海洋世界各有其主,地府与海洋是天庭的附属。中国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道教内部的门阀派系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名称各异。朝时,因老子李耳(太上老君)姓李,与皇帝的国姓相同,尊老子为唐室先祖。

    道教历史上有“正一道”(祖师张道陵),“全真道”(祖师王重阳),“全真南宗”(祖师张伯端),“真大宗”(祖师张清志),“太一宗”(祖师莫洞一)五大派别之分。明朝以后,主要是“正一道”和“全真道”,其他宗派全归到这两个宗派之下。

    张道陵临终,将剑印传予其子张衡,张衡传子张鲁张鲁三国时割据汉中的主要势力,在汉中地区实施“政教合一”统治,推行很多公共福利事业,颇得民心,后来归顺曹操。张鲁晚年传子张盛,后来均由其后人或族人世袭张天师之位。

    张家所传的“正一派”道士,皆可婚娶不出家,其道观被人称作“子孙庙”。历朝帝王追加了历代张天师不少“封号”与“赠号”。龙虎山也成为张天师的祖庭。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3代。第63代天师张恩溥于1949年迁往台湾,1969年底病故于台北

    “道教”扫盲到此为止,下面继续看青城山。青城山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作用下,青城山处处可见绝壁深谷,断崖裂石。山上林木青翠,终年常绿,环境幽深。自古以来便有 “青城天下幽”之美誉。下图是“青城天下幽”说明牌。

    图39. “青城天下幽”的说明牌

    青城山是著名的中国历史名山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是“青城山都江堰国家名胜风景区”的标识牌。

    图40. “青城山都江堰国家名胜风景区”的标识牌

    青城山是邛崃山脉南段的东支,形成于历史上的一次造山运动。因山体受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结构复杂。青城山分为前山后山,前山是主体部分,景色优美古迹众多。后山由于交通不便,自然风光保存完好。所以说“青城前山幽,青城后山秀”。

    青城山上有阴阳36峰呈环状排列,锋锐崖陡,原名为“清城山”,因为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青翠四合,状若城廓,又名青城”。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

    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称青城山。此据并非传说,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以佐。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

    传说东汉末年,道教天师张道陵由陕入蜀,曾经在青城山上结茅传道,并在此羽化成仙。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青城山有道教建筑建福宫,老君阁,园明宫,上清宫,天师洞等。

    “建福宫”位于青城山山门前东北方的不远处,始建于晋代,原名“丈人观”,宋时改今名。道教的十大洞天都各有一位主治神仙,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便是“宁封真人”。建福宫内供奉的就是这位“宁封真人”。

    如今的建福宫是清代重建,近年又大规模扩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神像。山门门额“建福宫”三字,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1940年所题写。下图是青城山上的“建福宫”。

    图41. 青城山上的“建福宫”

    下图是建福宫里的“五岳丈人”,再下图是建福宫里的“天上老君”(右)和“东华帝君”(左),第三图是建福宫里的“千手观音”。

    图42. 建福宫里的“五岳丈人”

    图43. 建福宫里的“太上老君”(右)和“东华帝君”(左)

    图44. 建福宫里的“千手观音”

    “建福宫”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旁边就是青城山接待中心。我在接待中心买了一本导游小册子《青城山》。然后面临一个三叉路口,右边是“青城山索道”,直接通往“上清宫”。左边是一条步行游览道,通往“天然图画”。下图是“青城山索道”,再下图是“天然图画”。

    图45. 青城山上的“青城山索道”

    图46. 青城山上的“天然图画”

    我不想直接上山顶,因为步行游览路线的两旁,有好几个景点要看。所以我选择向左方走。 “天然图画”是一座清代重修的大型牌坊,此画坊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建筑巧妙融合在一起, “天然图画,景观合一”。下图是“全真观”,再下图是“全真观”说明。

    图47. 青城山上的“全真观”

    图48. 青城山上“全真观”的说明

    “全真观”位于青城山青龙岭的半山腰,是“全真派”的主要道场之一。全真派是道教的重要派别,1159年(金熙宗正隆四年),由王重阳创建于陕西终南山。1160年(金世宗大定七年),金朝武官王重阳开始自行结庵修道。1167年,在山东宁海开创道教全真派。

    王重阳仙游羽化后,弟子七真人等接任掌门。全真教地处金国境内,在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掌门时,都承认金国政权蒙古成吉思汗西征时,邀请丘处机前往西域会面,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人,减少屠杀,清心寡欲等作为回应。

    成吉思汗称丘处机为“神仙”,由于丘处机获得可汗的尊信,使全真教在元朝得以壮大。但在李志常后期,全真教受到严重打击,因忽必烈偏信佛教。1257年,全真教道士与佛教僧侣在忽必烈面前辩论,全真教道士败北,忽必烈下令把全真教的经书焚毁。

    全真教的教义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认为“”核心都是“道”。全真教尊奉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为“全真五祖”。王重阳的七个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称为“全真七子”。

    明朝以后,张道陵的“正一道”再次复兴,“全真道”的地位一落千丈。1996年,傅圆天大师精心规划,恢复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楼”,将龙居庵更名“全真观”。 全真观的前殿是“慈航殿”,供奉道教的“慈航真人”。

    下图是全真观里慈航殿的“慈航普渡”横匾,再下图是慈航殿里的“慈航真人”。

    图49. 全真观里的“慈航殿”

    图50. 慈航殿里的“慈航真人”

    “全真观”的后殿是“七真殿”,供奉“全真七子”。“七真殿”的楼上是“五祖楼”,供奉“全真五祖”。全真观的外面有围墙,围墙上题字“大道无为”。下图是“大道无为”题字,再下图是摩崖石刻“天下第五名山”,第三图是摩崖石刻“青城第一峰”。

    图51. 全真观外面围墙上的“大道无为”

    图52. 摩崖石刻“天下第五名山”

    图53. 摩崖石刻“青城第一峰”

    青城山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诗圣”杜甫曾来到过青城山并写下佳句: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1940年,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举家寓居青城山的上清宫。他寻幽探胜,泼墨弄彩,作品愈千,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1960年,张大千身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出巨幅《青城山全图》。张大千晚年更是眷恋情深:看山还是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

    我的目标是山顶上的“上清宫”,但是越爬越高,越爬越累,尤其是最后的“上天梯”,真有点吃不消。碰巧遇上了游伴王敏,是南开大学毕业生,丈夫廖幼明是哈军工毕业生,说起来我们还算是校友。

    今天王敏来爬山,廖幼明打高尔夫,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运动健身。她见我年迈体弱,不时扶我一把。便走边聊,也显得不那么累了。终于,我们爬到上清宫。下图是我在“上清宫”门前的留影,再下图是“上清宫”的解释说明。

    图54. 我在“上清宫”门前的留影

    图55. “上清宫”的解释说明

    下图是上清宫里的“道德经”,再下图是上清宫里的“蓖休”。

    图56. 上清宫里的“道德经”

    图57. 上清宫里的“蓖休”

    当天下午5点,我与王敏一同下到山底的高尔夫球场,见到了廖幼明。他们开车把我带回成都,彼此就分手了,我也结束了一整天的青城山都江堰之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