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海归派里有间谍?受迫害妄想症该治治了!

(2025-05-01 07:05:13) 下一个

凡是用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不管是企业还是人,都要尽量远离!

据第一财经报道,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的议案。董明珠不出意外的顺利当选新一届董事,并再次当选董事长。董小姐以71岁的年龄开启她的第五任期。在当天的大会上,董明珠谈及格力的人才选拔问题,表示“绝不用一个海归派,只在国内高校里培养自己的人才”“海归派里有间谍,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此言一出四座皆惊。董明珠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就任格力经营部部长那一天,就给自己定下了两条工作要求,第一条是创新,第二条是斗争,“到今天这两条都没有变过。”格力到底有多少创新,我作为局外人没办法统计。但是后面这条,董小姐确确实实是做到了。看来,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果然其乐无穷!

我看到很多人在驳斥董小姐“绝不用一个海归派”言论的时候,要么是质疑格力有什么东西值得间谍偷取,要么引用很多优秀海归人士的真实案例,要么把董小姐的言论归为“职场歧视”。这些说法倒是都无可厚非,但共同的一点是,并没有看到董小姐此话背后体现出的问题本质。首先来说,董小姐并没有像很多人一样直接说海归或者海归人才,而说了一个明显带有标签化的词汇——海归派。稍微有点历史经验的人都懂得,一旦某一类人群被冠以“XX派”的时候,就距离成为对立面不远了。换句话说,无论有没有间谍行为,海归派三个字本身就已经定了性质。此外,董小姐说“我不知道谁是谁不是”。这句话就意味着人人都可以是被怀疑的对象。既然人人都有可能是间谍,那么要想迅速撇清自己会怎么做呢?毫无疑问就是举那啥个报。于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荡然无存,每个人既要盯住别人,又得防备着别人盯自己。当人人都忙于斗争的时候,企业的创新动力还会坚持多久呢?董小姐“既要企业创新发展,又要不停斗争”的理想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有可能实现吗?

那么问题来了。董小姐这句话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我觉得作为这么大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尽管之前有过不少“豪放”言行引人侧目。但无论是造手机还是造芯片,都还只是投资战略的问题。其曾经宣称的要生产出自发电的空调也可以被视作噱头炒作。而这次明显不同于以往。毕竟,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加上马上进入空调销售的旺季。在这个时候提出“海归派间谍说”,而且还是“一个都不能要”的坚决,必然有董小姐的考虑。正如网上有句俗话,你可以怀疑有钱人的人品,但不能怀疑有钱人的智商。一个傻瓜可以在国资背景为主的企业里稳稳连任5届吗?显然不可能。

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一点就可以看到,今年对于家电企业来说,经营压力可谓空前。不仅面临着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而且出口面临的压力更大。作为格力最大的竞争对手,美的空调的海外市场占比有明显的优势。当美的空调的出口遇到问题的时候,自然会转头争夺内销的存量市场。而内销市场同时又面临着消费支撑力不足的现实。所以今年夏天的空调市场将会因两大品牌之争变得白热化。这时候,董小姐显然抢跑了一条新赛道——爱国营销。这条赛道上的王者,莫过于遥遥领先的宗教品牌。但即便是那样一个不可直呼其名的存在,创始大宗主不仅坦承自己家人用苹果手机,而且直言:美国的先进文化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我们从来没有说“打倒美国”。哪怕已经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该品牌依然没有放出“绝不用一个海归派”的厥词。由此可见,董小姐打造“爱国空调品牌”的热忱更上层楼。

我们说,爱国没有错。但爱国本应是一种自发的情感认同与责任担当。“爱国营销”却将其转变为商业或政治工具,使人们的爱国行为趋于表面化和低智化,把爱国的标准简单化。谁喊口号更响亮,谁更敢于“抵制”,谁就把持了爱国的表演权。而“爱国营销”的显著特征就是打情绪牌,树靶子,找攻击对象。例如把矛头对准购买某国商品的人,海归群体,甚至是一些具有国际背景的企业或人才。而对于“爱国营销”的任何批评和讨论都可能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引来围殴。长此以往,不仅导致群体间信任的撕裂,而且使理性沟通变得极其困难。反而是一些跳梁小丑,如司马扑街、金大牙、中专卢大师之流可以借机混得风生水起。

如果说这只是董小姐一人之言或者某一家企业的决定,倒也无妨。更令人担心的是,当海归人才被贴上“海归派”的标签,天生背负“间谍嫌疑人”的原罪的时候,斗争的味道不可谓不浓郁。

那么,海归派到底哪些方面让董小姐放心不下呢?间谍活动可以放下不谈。毕竟,格力就是一个做空调的。宣称的“核心科技”也只是一个中性词,分量上还比不了“遥遥领先”。仔细了解就会发现,“核心科技”这个词更偏向于营销概念而非正式的技术名词。否则可能就会叫“独家技术”。更何况,格力至少和日本大金有过合资合作经历。哪个间谍闲的没事干了,非要跑到格力窃取“空调自发电”的企业机密?

真正引发董小姐不快的或许是,海归群体通常具备多元的国际视野和更为开放的思想。这种开放与多元的思想无疑是创新的土壤,但也意味着不是那么容易“服从”。他们更愿意表达自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甚至还会有打破企业现状,重建一套系统的欲望。猴崽子成精了,这谁忍得了?!关键是,下面还有那么多老实粗壮的996们看着。不省心,真的让人不省心啊!所以说,董小姐的这套“海归派间谍论”背后,隐藏着一种“既要用,又不能放心用”的用人观念。总之就是,管你曾在哪儿取经镀金,到了老子的地盘,是龙就得盘着,是虎就得卧着,不龙不虎的,都得老老实实的坐着。《新京报》评论称,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无疑暴露出了其用人观念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源于观念深处根深蒂固的偏见。难怪连老胡都站出来批判董小姐“没有边界感和分寸感”。看来,董小姐虽然嗅觉灵敏,但这轮抢跑明显不成功啊!

从董小姐的这套充满了受迫害妄想症的“怪论”中,能折射出的是“爱国营销”对社会整体发展和舆论生态的负面影响,在非理性的“爱国营销”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容易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缺乏全球视野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当一国民众或企业频繁采取情绪化、非理性的爱国营销行为,对内会造成人才流失和“逆向选择”;对外则形成一种封闭、排外、偏激的国际印象。

如果我们回顾近几十年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发展恰恰来自于对世界敞开大门并成为全球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在如今的关键时刻祭出“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荒谬言论,利用爱国营销打压和贬低海归人员,不仅会阻碍中国对外人才交流与国际合作;还在扼杀多元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对特定群体的歧视和斗争。不仅破坏社会公平氛围,还会导致社会偏见和分裂加剧。讲真,董明珠式的斗争哲学,早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不是吗?

总结来说吧。无论是故意敌视、贬低海归人员还是海外产品,都不能代表自己有多高级!我有个经验就是,凡是喜欢用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的,不管是企业还是人,都要尽量远离!

 

 


作者:如是大牛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