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sandstone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禁止仇恨,唯一值得点赞的言论审查

(2024-07-13 10:34:23) 下一个

昨天(2024年6月29日)18点12分,网易号官方平台发布了一则公告:《关于处理煽动中日对立、跳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相关违规内容的公告》。全文截图如下:

网易平台在公告中宣布,将展开专项巡查,对相关事件中有过度解读、发布宣扬群体仇恨、挑动民族情绪的极端言论的现象的用户进行处置。我对其中一条:对宣扬群体仇恨的用户进行处置点赞。
注意:我只对这一条点赞。

从我的态度而言,我基本上反对一切言论审查,权力者无论多么冠冕堂皇的言论审查都不具有正当性。

就以网易平台的这篇公告为例,对“相关事件中有过度解读,或挑动民族情绪的极端言论的现象的用户进行处置”,我是反对的。

“过度解读”是一个可以被权力者肆意扩大的橡皮泥,平台作为掌握言论审查权柄的权力者,仅凭这条“过度解读”就足以令其为所欲为。

为什么?因为“过度解读”是一条极为含糊的说辞,执行的标准、尺度、分寸全凭权力者拿捏。开明的权力者会倾向有节制的标准;颟顸的权力者则可以采用苛刻的标准。只要是令权力者不悦,或令其感到不利的,都可以归为“过度解读”而予以处置。

“挑动民族情绪”也是一样,执行的标准、尺度、分寸都是语焉不详的,全凭权力者拿捏。“极端言论”也是一样。

在我看来,极端的言论会被中和的言论自然平衡掉;挑动情绪的言论会被理性的言论对冲掉;错误的言论也会被正确的言论纠偏。自然的言论生态中,阅读者才能对言论以及批评脱敏;表达者能自由表达,而阅读者才能自由阅读。

那么,为什么要对“宣扬仇恨”进行言论审查网开一面,不仅不反对,还要点赞?这不双标吗?

从心理学角度,偏见的本质是情绪性的,不同的偏见往往伴随着不同的情绪体验和反应。例如,对北美社会中偏见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揭示,针对不同群体的偏见是基于不同情绪的。对男同性恋的偏见情绪是厌恶、对美洲印第安人的偏见情绪是怜悯、对非裔美国人的偏见情绪是害怕、对亚裔美国人的偏见情绪是嫉妒,等等。

仇恨是一类特殊的偏见情绪。所有的仇恨的共同点在于将“我们与他们”严重地割裂开来,认为“他们”不仅仅与我们不同,而且是卑劣的或有道德缺陷的,以致他们不值得受到同“我们”一样的对待。

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一个三角形描述了仇恨(没错,就是用三角形描述爱情的斯腾伯格,而且爱情的三个维度与仇恨是一样的),在三个维度上,仇恨使“我们”远离、排斥、厌恶“他们”,表现为一种冷漠;仇恨使“我们”对“他们”充满愤怒、厌恶或恐惧,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唤醒;同时,仇恨还会使“我们”一旦意识到对“他们”的憎恶、鄙视后,往往会努力影响他人来分享仇恨。在这三个维度基础上,仇恨往往伴随着消灭“他们”的愿望。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现时代,仇恨言论是唯一被联合国列入全球打击应对的言论,与打击歧视、种族主义和不平等一起被视为联合国的核心原则。

由于打击仇恨、歧视、种族主义和不平等是联合国的核心原则之一,联合国正在努力应对仇恨言论。这一使命体现在《联合国宪章》、国际人权框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球努力中。

联合国区分了打击仇恨言论与尊重言论自由的区别。在《拉巴特行动计划》中就言论自由和刑法所禁止的“煽动”(歧视、敌对和暴力)之间的区别向各国提供了关键指导。其中,《巴拉特行动计划》是2012年中国作为理事国之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的一项行动计划,全称为《关于禁止构成煽动歧视、敌意或暴力的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言论的拉巴特行动计划》。这项文件目前尚未有官方的中文版公布。

联合国进一步地阐明了为什么要全球携手打击应对仇恨言论。

仇恨言论是对宽容、包容、多样性等价值观的否定,也是对人权规范和原则本质的否定。它可能使目标人群遭受歧视、虐待和暴力,还可能使其受到社会和经济排斥。如果不加制止,仇恨言论甚至会损害社会、和平和发展,因为它为冲突、紧张局势和暴行罪等侵犯人权行为奠定了基础。

因此,应对和打击仇恨言论是必要的。这需要采取全面的方法动员整个社会。所有个人和组织——包括政府、私营部门、媒体、互联网公司、宗教领袖、教育工作者、青年和民间社会——都有道德义务坚决反对仇恨言论,并在打击这一祸害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关于联合国对仇恨言论的打击应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搜索了解。这里就不展开赘述。

我只谈一点,为什么要对网易处置“宣扬仇恨”的用户点赞。

仇恨是一种人类丛林社会中发展起来的自然本能,只要个体的自尊或者感情受到贬低或挫败,就能自然地表现出仇恨来。同时,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或者社会文化的熏染,个体可以习得定向仇恨的内容。

注意,前者是自然的仇恨情绪,是从个体的经验中被唤起;后者是习得的定向仇恨,是抽象的观念,与个体经验往往无关。可以这么来理解,个体因为遭受挫败或贬抑而唤起的仇恨,态度强度往往很高;因为被意识形态灌输或社会文化熏染形成的定向仇恨,因为缺乏个体经验为基础,态度强度往往没那么高。

这就造成,一旦仇恨被纵容、被培养,它被唤起后更可能指向现实而不是抽象的对象。例如,一个被纵容、培养仇恨的个体,如果他觉得他的挫败来自权力者,那么仇恨就会燃向官员(仇官);如果他觉得他的不幸来自富人,那么仇恨就会燃向富人(仇富);甚至他觉得他的痛苦来自社会的不公,那么仇恨就会燃向社会无辜的他人(仇视社会)。

所以,当这几天舆论聚焦在涉日的一起针对日本人学校学生的暴力事件时,别忘了,全国各地针对学校无辜师生的暴力事件已经发生过若干起。例如,仅仅一个月前,江西省贵溪市发生砍杀小学生事件,造成2死10伤(2024年5月20日)。

2016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曾经统计过,截止到12月,2016年前11个月全国发生重大校园砍人、伤人事件26起,造成11死35伤。

网易公告对“宣扬仇恨”的用户进行处置只是微小的一步,但是,是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小步。希望这一步能激起更多的社会共识。更多的平台、学校、政府、媒体、以及社会大众都能形成共识,抵制仇恨的言论。

否则,养蛊反噬,殃及的是每一个人。

 

 

作者:唐映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