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聚集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商讨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及贸易格局,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决定成立一个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一个全球性的贸易组织:关税贸易协定组织,即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身。
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划了二战后的世界金融格局,简单的可以用双挂钩来描述:美元跟黄金挂钩,即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其他国家的货币跟美元挂钩。美国只需保证美元跟黄金的兑换比例,各国有义务保证各自的汇率对美元稳定。个人以及私人机构不能拿美元兑换黄金,只有各国的央行可以使用美元兑换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内在的矛盾,美元作为世界通用的贸易结算和法定储备货币,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和贸易繁荣,世界各国对美元的强力需求要求美国必须大量输出美元。与此同时,大量美元的海外流通以及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比的逐步降低,使得美元对黄金的贬值压力逐渐增大,最后在1971年美国不得不停止美元对黄金的兑换。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内在矛盾,被称为特里芬难题。放在后疫情时代,特里芬难题仍然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现在的美元没有锚定物,但美元的无限量发行必然导致美元汇率的下滑,结合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以及在各国央行储备货币中的地位,美元汇率的下滑势必会推升大宗商品的价格。美元汇率的下滑,对一个工业大国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在这个时刻,有一个工业大国的货币能顶住美元汇率下滑的压力而逆势成为一个强势货币,对美元将意味着什么?尤其在美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同时处于历史高位的时刻。
下面来展现这个内在不稳定的布雷顿体系崩溃的简景:
1961年,英、德、法、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日本、荷兰在美国的要求下将各自的黄金储备汇成一个基金(黄金储备池,此基金池由英格兰银行管理),用于平稳布雷顿体系下的汇率。当出现紧急事态时,美国只负担美元对黄金稳定成本的50%,其余各国分担50%。这就跟布雷顿体系的规定有了很大的出入,美国开始豁免自己的义务。
1964年,越南战争开始,同时开启了美国战争赤字的飙升,这是拖垮布雷顿体系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同年9月,美国通过"收益均等税法",对美元资本的外流课以重税,但同时又规定外国分支银行的贷款不在此监管之列,此举导致各国金融机构的海外分支机构猛增,伦敦果断的抓住这一时机,重回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战后,英国要求英联邦成员将黄金和外汇储备放在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以保证英镑对美元的平衡。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配额中英国也仅次于美国,因此英镑的稳定对于维持布雷顿体系至关重要。
20世纪60年代,伦敦金融业以高于所有主要工业国的利率为代价,大量吸收海外资金。但与此同时,英国对本国工业技术的投资严重不足,结果是英国经济陷入衰退。
1967年,英国几次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以维持英镑的稳定。同年1月31日,法国允许法郎自由兑换黄金。6月,戴高乐对美国战争赤字的飙升严重不满,宣布从黄金储备池中退出。
1967年下半年,外汇市场中的投机者开始疯狂地卖出英镑并购进美元和黄金,导致黄金价格疯涨。11月18日,英国政府宣布英镑贬值14%。英镑的投降,美元随即成为投机者的新猎物。
1968年4月,在美国的要求下,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工业十国特别金融会议,美国代表提出了“纸黄金”特别提款权的建议,此举遭到法国的猛烈反对。会议期间,法国建议美元对黄金贬值100%,以保证布雷顿体系的稳定。
1968年5月,法国开始动荡,法郎随之遭遇投机,法国的黄金储备在年底流失30%,法郎陷入全面的危机。
1969年末,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开始降息,此举导致美元大幅外流。1970年美元外流为65亿美元,1971年达到200亿美元,同年5月,美国对外贸易首次出现月度逆差,世界范围内开始抛售美元。
1971年8月18日,尼克松单方面宣布暂时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同年12月,各主要工业大国签署史密斯协议,规定美元对黄金贬值8%,即38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
1973年2月12日,美国再次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0%,浮动汇率的时代全面开启。
特里芬难题是单一国家的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梦魇,这不仅是美元的,将来也会是别国的,只是在程度上和时间延续上可能不一样。
本文原创版权归本博和历史数据记录所有,欢迎转载,严禁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