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数据记录

故事是历史的演义,逻辑是历史的抽象,故事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故事的解的最大可能
正文

重读华夏经典5:论语2

(2021-03-14 06:55:18) 下一个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彖曰:大过,大者过也。栋桡,本末弱也。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攸往,乃亨。大过之时义大矣哉!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 

孔子七十岁后其心能和于道而纵横于世间,心随道行。虽然孔子本人只是道所成的那万千分力中一个分力,但七十岁后的孔子已经能做到以心体道心随道行。到此人生境界,孔子纵观其人生后给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标识,为后世力行于道中的君子立一个能有所参照的标本。然后又引发出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的感慨,这里应该是其对人生纵观后的感慨和体悟。

那问题来了,纵观人生后的孔子为什么要说其在五十开始学易能无大过?四十为什么不可以?孔子在论语中对学持积极态度,学易理应越早越好,为何定在五十而不是四十甚至三十?本公众号认为答案应该出在五十而知天命这里,孔子认为只有知天命后才能学易。何为知天命?命,此为令也,天命即天令,春夏秋冬四时变换,冬雪夏雨,日行月移,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这些都是天令,天令之行是天行健的。知天命,即知天命之行,知天行健而天命人承而君子自强不息,人生到达如此境界后方可学易而不被惑入易卦之巫卜中。知天命的人生境界,孔子给自己标识在五十,因此后人学易不一定非得五十才可学,知天命后就能学易。

知天命方可学易,通易方可通透孔子之论语,那不知天命前该如何读论语?这里就显示出孔子之论语神乎其神的地方,通易有通易的解法,不通易有不通易的通常的解法,两者同行且均能和于道。孔子之论语言行合一的力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和而不同学后能经常练习、温习,不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么?不通易前这样去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后能诚于学志于学,也是力行君子之道。只要君子志于学志于道,就能从论语中找到相应的位次以学以行道。

除此之外,孔子应该还是考虑了时代背景,将论语的天命人承之精神写的如此隐晦,不结合易去对照是解不开的。家天下的时代背景中,天命人承是天子家的事情,旁人去承天命大概是想造反了。这大概也是孔子后能于易而通透孔子之论语的大学者保持缄默的主要原因,其能于易而通透论语但不能外传,更不能留下书证。对于孔子而言,其述而不作,将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了,至于后人怎么去解就看后人的学识层次了。

至于孔子的嫡传弟子,更应该知道论语与易的关系,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出自艮卦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很明显曾子是通易的,且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的很到位。如果说孔子在世前其嫡传弟子还达不到学易的境界而没去学,于孔子后曾子很明显去学且精通易的。但其对孔子一而再说的一以贯之之道于论语中没再做任何新的声明,其主要原因应该也是上述的家天下的时代背景。但曾子在论语中以君子思不出其位留下线索,以此种方式向后世声明我曾子是通易而通透孔子之论语的,然后又著述了大学对此做进一步的声明。这里本公众号将重读华夏经典4:论语1中留下的坑给填掉。

曾子作大学,曾子的嫡传弟子也是孔子的嫡孙子思作中庸,大学和中庸又分别对论语的首章首句做了通于易的部分阐发,恰这两者的部分阐发合在一块又能完整的合于以易对论语中此句做的解读,这对师徒还真是遗传了孔子以分割的方式以避家天下的时代背景。

中庸和大学原先被收录在礼记中,到了南宋朱熹时又将它们给拎了出来,跟论语孟子合在一块编为四书。为何朱熹单将大学和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合编,本公众号认为朱熹于易而通透了论语,其将这两章拎出来跟论语合编,可能是想说我朱熹看穿了你们的小把戏,你们是前后相通的。当然也可能因为是孟子师承子思,从孔子到孟子,徒子徒孙的一路传承而被朱熹合编为四书的。对于这点本公众号后续会继续发掘,从孔子的前秦儒学到西汉儒学,再到宋程朱理学,看儒家是如何一步步变异的去传承的。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在孔子那里学都是有层次有位次的,学和思达不到那个位次孔子是不建议去学那个位次的东西。除了知天命方可学易外,上面子贡和子夏与孔子的对话中,孔子了解到他们两个对的学和思已经达到了一定层次,孔子才说以后能和他们去讨论了。这两句能支持本公众号前面对孔子为何五十学易做的解读。

学和思达不到那个位次,不要去谋划那个位次的事情,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这里的君子思不出其位的解读还是到位的,学和思达到了什么位次,在现实中的思和行也就限定在那个位次里面,其现实中的见解和行也均逃不出那个位次。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明显,论语中孔子的那些弟子都还没达到知天命的人生境界,所以孔子很少跟其弟子谈论天命,这在上面的语句中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孔子是知天命的,且是能深刻领会与行天命的,但论语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记述孔子罕言天命,如此可以进一步去论证本公众号在本篇解读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五十以学易的合理性。

 

本文原创版权归本博客和历史数据记录所有,欢迎转载,严禁抄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