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提到心理学,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弗洛伊德和他的心理学说。
最近阅读了一本由日本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共同撰写的《被讨厌的勇气》让我认识了另一位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学,本书以一个哲人和一个青年辩论的形式系统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内容丰富,浅显易懂。其中最颠覆我认知的是阿德勒对“心理创伤”的解读。
弗洛伊德心理学推崇原因论。在弗洛伊德看来,今天的不幸和痛苦都源于生命早年受到的心理创伤。我们业已习惯的行为和情绪波动都或多或少地折射了我们的过去。当下的我们,甚至未来的我们如何都取决于过去的经历,而过去是无法改变的。
然而阿德勒却彻底否认了心理创伤,他的心理学建立在目的论的基础上。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功或者失败与过去的经历无关,实际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身目的的因素。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过去的经历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或者借口。
那么心理创伤是个弥天大谎吗?
让我们跟随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进入哲人和青年的一场关于心理创伤的讨论中。
青年讲了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朋友多年以来一直闭门不出,因为每当他出门,他都会感到头晕目眩,无法踏出门外一步。他非常希望能够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然而他的晕眩症不允许他出门。
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这个人之所以会这样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的父母或许虐待过他,让他从未体会过人间真情,以至于他惧怕和人交往。
但是阿德勒却认为,不出门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与其过去的经历毫无关系。所谓的心理创伤不过是他不出门的借口而已。
凡事皆有成因。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很容易理解弗洛伊德的解释,今天的行为是结果,而过去的经历是原因。
而阿德勒的理论却令人困惑。
什么人会为自己设立一个不出门的目的?难道永远呆在家里,与社会彻底隔绝,让父母养一辈子会成为一个人生活的目标?
书中的哲人对这一奇怪的现象做了解释:
这个人之所以选择闭门不出,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他。试想一下,他的行为一定触发了父母的担心和焦虑,他们因此对他关怀备至,全力以赴地照顾他。
而他一旦走出家门就立马成为路人甲,瞬间淹没在大街上的人海里,没有人会多看他一眼。
相对而言,父母的关爱让他成为他们的中心,也满足了他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
所以真相是,他无法忍受不被关注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外界的挑战,因此他故意制造出紧张和恐慌,于是真的一出门就感觉到晕眩。晕眩症并不是他不能走出家门的原因,恰恰相反,他需要晕眩症来实现不出门的目的。
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达到不改变自己的目的而寻找某种借口。
只要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就不需要改变自己。而心理创伤是最堂而皇之的借口,有了它,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地保持原来的状态,不做任何改变。
这是目的论得出的结论。
原因论只能告诉你,“你受伤的原因在于你过去的经历”,并以此安慰你,“你没有错,错的是他人“。
所谓的“心理创伤“正是原因论的典型体现。
因此,心理创伤是个谎言!
不过阿德勒并不否认一个人过去痛苦的经历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关键是这些影响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经历的理解。不是过去某个人对我们做了什么就可以决定我们是谁,而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野,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创伤并不是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原因,而很可能只是我们拒绝改变自己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