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正文

母校,说不完的赞美

(2025-10-20 19:14:55) 下一个

母校,说不完的赞美  

by 陶建辉 865 

作者导读 

我是一名老科大人。1986年考入中国科大,到1994年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博士,我在科大度过了整整 8年时光,在科大学习、科大的老师和同学给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看到大家在知乎的讨论,我不禁回想起在科大读书的时光。不管是对我这种不感兴趣自己专业物理和力学却天天泡在化学楼的学生,还是读书过程中希望转系、换课选课的其他同学,科大都给与了充分的自由。这种宽松的氛围、科大老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关怀,都让我每次提及科大就觉得有说不完的赞美,不管在国内还是在美国,不管是读书、上班还是后来三次创业中,只要遇到科大校友,我都会不自地的变得特别激动、特别热情。我在很多场合都会讲和科大老师的故事,今天也在这里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 

我和何平笙、李春娥老师的故事 

我86年考入的是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但从大学三年级起,力学系的课能逃的就逃,大部分时间都花到计算机上去了,不仅在计算机系选修一些课程,还在科大计算中心学习8031/8051单片机编程,在刘正安、张培仁老师指导下,我用汇编开发了整个浮动点数运算子程序库,还用汇编写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由于程序写得好,自己又喜欢,被推荐到了14系材料系高分子LB膜实验室。我一看实验室里有台286计算机,而且显示器还是VGA的,看图片特别漂亮,马上就赖在实验室了。 

LB膜实验室在科大化学楼504,第一次见到何平笙、李春娥老师,应该是89年下半年,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师很严厉。何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的结构与性能,当时告诉我,英语一定要学好,要看英文文献,而且我们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发表到国际一流的期刊上去。何老师给我介绍LB膜的基本知识,水面上的小分子怎么可以有规则的排列起来,如何用它来做结构分析。当时实验室已经有了一台自制的LB膜天平,控制系统是用Z80做的,但老出问题,因此何老师不满意,希望我开发一套新的系统。 

LB膜实验室有一台日本进口的价值20万RMB的仪器“粘弹谱仪”,是何老师申请多年外汇买来的,何老师很心疼。他告诉我,这个贵的仪器没用,出不了什么科研成果,因为全世界能买这仪器的实验室太多了,你想得到的可以用这仪器做的科学实验,人家早就想到了,剩下的只有硬骨头。何老师说,每年在这仪器上发表的文章就一两篇。相反,他自己研制的树脂固化仪很管用,国内其他科研单位几乎没有,在上面做的实验,总能有新的发现,能发表文章。何老师就希望我把LB膜天平按照他的设想重新设计,能够稳定的运行,这样就能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 

李老师是学机械的,因此仪器的机械部分都是李老师设计的,包括工作台。电子部份、还有软件就全部交给我这个大学三年级学生了。因为刚学完8031单片机,我想到的,毫无疑问就是用8031来做,而且受当时刚出来的汉卡的影响,觉得不应该做独立的系统,而是应该设计一PCI板卡,直接插到PC机里运行,这样就可以用Pascal这样的高级语言来写应用程序,更加方便。琢磨了一番,我就开始动手做了。 

因为牵涉到硬件,需要各种元器件、材料或工具,我列出清单,李老师马上给我科研指标本,让我到学校的器材处买,学校买不到,马上掏钱让我到合肥三孝口的一个电子器件商店买,对我特别信任。用Tango软件做完电路设计,我又拿着科大指标本去四系的工厂加工电路板。第一次不成,发现不少问题,又重新设计,重新制作电路板,何老师、李老师没有任何批评,只有鼓励,让我继续。测高分子的表面张力需要有应变片,李老师马上让我去科学院合肥智能所找人。我同宿舍同学周慧琳硬件更擅长,还帮我一起琢磨电路怎么布局,怎么解决信号漂移问题,我们还挑选各种放大器,最后我们选了OP64。 

折腾了一个多学期,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我重新设计的LB膜天平就可以用了,做实验时,就可以在PC上直接操作,在PC屏幕上直接看表面张力变化曲线,而且通过步进电机控制,可以自动拉膜,比以前Z80的系统好了一个量级,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做了很多软件和硬件的改进。 


这台LB膜天平改进完后,每年都有近10篇论文的实验是在这仪器上做的。最令我开心的是,这台LB膜天平现在还在用,打开计算机,上面显示着我的名字,版本号永远定格在92年2月,电路板上还留有我的签名(上图)。一台土法炮制的仪器居然起了这么大作用,完全印证了何老师所说的“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是自己研制的仪器做出来的”。由于我的工作突出,经李老师推荐,我91年本科毕业时获得了科大的亿利达实验奖学金500元。而我开发LB膜天平,最大的收获应该是获得了实验室师妹的芳心,而且她最终成为了我的太太。 

何老师做事很细致,我焊电路版的小技巧还是何老师教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实验数据曲线,当时PC上的一些软件还不够好,投稿时要用硫酸纸手工把实验曲线画出来,为了拟合更好,何老师是用保险丝,用手慢慢调,然后再用笔顺着保险丝画出来。李老师还要忙些家里的事情,但何老师整天就呆在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何老师做事精致、勤奋的风格影响我至今。 

我到美国后,再也没有搞过硬件,而是完全转向软件。虽然没有实验仪器了,但何老师说的“一流的科研成果一定是自己研制的仪器做出来的”仍然在影响着我。由于对自制的仪器有切身的体会,让我98年在芝加哥3Com工作时一下抓住了一个机会,那就是开发手机模拟器,模拟数百台手机同时上网,以测试我们当时开发的通讯设备IWF。在一个7人团队开发半年失败后,我一个人不到两个月开发出来的simulator工作得很好,一下解决了研发中的大难题,让IWF的并发性测试变得极为简单。从那以后,每次开发新的产品,我想到的就是首先要搭建好测试环境,做好自动化测试工具。去年6月,我再次创业,创办涛思数据,专注时序空间大数据的处理,我首先想到的又是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几天时间,我搭建了一个SQL自动化测试工具,能模拟数千个客户端连接,同时访问我们的产品TDengine,做各种操作。因为产品的创新性和特殊性,根本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测试工具,只能自己开发。如果没有我开发的这个工具,TDengine的性能优化和稳定性将无从谈起,要与全球排名第一的InfluxDB对标,那永远只会是个梦想。 

由于LB膜天平,我一个流体力学专业的学生,后又学天体物理,但居然与材料系高分子物理的老师接下了最深厚的感情,并且延续至今。在学校时,李老师经常邀我和其他同学到家里吃饭,李老师做的牛腩炖汤、板栗烧鸡这些菜,还记忆犹新。我的衣服破了,李老师还帮我来补。总记得我爱吃辣椒,我在美国念书时,托人带给我的东西居然是红辣椒。02年第一次海归,一定要我住他们在北京的房子。08年我第二次海归,回到北京创业,在公司最困难时,何老师拿出银行存折,告诉我这里是几十万RMB,你先拿去应急。10年4月,我爬山骨折,何老师、李老师马上从合肥赶到北京,还做好了一道我喜欢吃的菜带到306医院病房,一直陪我等到出院,临走时,还硬塞给我一万RMB。每每想到这些场景,总觉得自己太幸运,遇到了世界上最好的老师。每次创业,两位老师总是问寒问暖,都是给我最大的鼓励,每次听到我有什么突破,总是为我开心。 

作者(右)在校门前 

  感谢母校给我们宽松的环境 

在科大时,四年级起,由于天天泡在化学楼,力学系的课基本上是逃,考试都是临时抱佛脚,只要及格就够。现在回想起来,科大真是一个很宽松的学校,给学生最大的自由。记得有一次“高速空气动力学”科,我们班没有一个人到教室,把任课的邓国华老师气得从二教一直骂到我们住的150楼。但最后除了严厉批评外,没给我们任何处分。最后一年做毕业论文,大家都随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和老师,我由于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自己主动联系科学院力学所,系里马上放行,给安排在北京的食宿,让我去北京力学所做毕业论文。86年进科大时,我们班有44个同学,但到毕业时,拿到力学系本科学位的不到30人,其他同学都是转到电子、自动化、科技情报、科技英语系去了。在那个年代,能让你随意转系、选课的高校在中国应该没听说过。我没有转系,但我选了很多计算机课、物理课、又在高分子LB膜实验室呆过,横跨了好几个领域。毕业的时候,绝大部分同学都去美国或留在国内念研究生,而且都换了方向,我转去天体物理,同宿舍的周慧琳转到高分子化学,老柯转成科学史,还有同学转去金融等等。这些与科大宽松的环境、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直接有关。 

我在科大念了五年本科,后又在天体物理中心念了三年研究生,整整八年。我有幸遇到了何老师、李老师,遇到了我研究生导师褚耀泉老师,还遇到了很多很多好的老师。记忆中,教我原子物理的卞祖和老师,第一次在课堂上给我们分享他自己拍摄的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幻灯片,让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精彩。还记得教激波动力学的韩肇元老师,用英文讲课,一定要我们看英文专业书,用英语做作业、问问题。还记得线性代数的辅导老师汪惠迪,作业中的错别字都帮我们修改。还记得教我量子场论的张永德老师,广义相对论的王仁川老师,还有很多很多。 

何老师、李老师还有众多的科大老师构成了我对科大的回忆,让我对科大充满深深的感激,一直眷念不忘,也是我每次见到科大校友、科大老师就那么热情激动的根本原因。一所大学,不仅需要大师,还需要有大批对学生言传身教、关爱备至的老师。 

祝愿母校越来越好! 
 

第一排中为作者(图片来自科大校友总会) 

编辑:菁卫,许赞华 

排版:俞霄 

《科大瞬间》文学城编辑部

许赞华 803 | 陶李 8112

刘扬 815 | 黄剑辉 815

滕春晖 8111 | 陈锦雄812 | 余明强 9115

陈风雷 786 | 沈涛 822 | Jay Sun 836

吴钧 856 | 王9015 | 林菁 8616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