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会觉得幸福呢?一般来讲,高端的人并不会觉得怎样幸福,底端的人更是感觉这样。最幸福的人群,往往就是那些正在从底端的起跑线,拼着老命往高端狂奔,而且还小有成就,但与终点目标还有着一定距离的那伙人。
科举制度的创立,无疑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很显然,对帝国和君主们来说,这种制度不啻为他们选拔出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同时也能招安那些有野心的知识分子。对举子和他们的家人来说,这也是一条升官发财的门路。在封建家长制的古代中国,想要出人头地、发财致富的路子很窄,基本上只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造反抢天下;一条就是通过仕途。相比之下,前一条路很有点残酷血腥,而科举之路显然就是一条比较和平温和的、不那么血腥的康庄大道。
一般来讲,中国的孩子普遍被自己的父母逼得很苦,主要是因为什么?很有可能的一种“因为”就是,大部分中国家长的人生已经输了,所以他们要逼着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给自己挣回点脸面。
中国人,准确地说,中国的家长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逼着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扭曲心理呢?是不是由于自己太失败了,所以才逼着孩子去给自己挣回所有失掉的面子呢?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自主创新的精神匮乏得可怜,而模仿跟风的劲头绝不输给任何人的原因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解释吗?
中国式的教育,很多的时候是狭隘和势利的。教育,不是为了解决知识饥渴的问题,不是为了去丰富多彩自己现有的精神和思想库存,而是为了自己的饭碗中能再多几块肉而已,就这么朴实,就这么实际,其它的一切免谈,请扔进垃圾堆中。
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一种爱,就是中国父母的那种对孩子的所谓的爱。说的好听点,那叫误人子弟;说得难听点,那叫把自己人生的的全部失败,毫不留情地都转嫁到孩子的头上。用他们所谓赢在起跑线上的虚荣,来洗刷自己的无能和失败的耻辱。
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件好事,而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这是不是与中国父母的那种狭隘的思维唱反调呢?那种自以为是的中国式教育,首先把个个家长都强行先打了新鲜的鸡血,让他们撸胳膊挽袖子,列开了拼了这条老命的架势,非要把自己的孩子逼成人间的翘楚不可。
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赢得太多的声誉和掌声未必是一件好事,这很可能就会残废他继续奋斗下去的可能性。可问题是,我们生来不就是为着衣锦还乡和金榜题名而活着的吗?至少中国式的教育就是这么教导我们的。
中国的父母似乎都好这一口,喜欢将这句口头禅挂在嘴上,逢人便说:“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其实,这是他们在给自己的失败,找一块既保全了面子又冠冕堂皇的遮羞布。
除了性格的使然之外,一般来讲,出生于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成功的潜在优势,因为相较那些出生在优裕家庭中的孩子们,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他们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往往才可能在日后奋发图强,一跃而成为人世间的雄杰。
2024-11-26: 摘自《杂感·随笔总汇》 (79)
不管穷富,高端低端,每个人都有觉得幸福的时候,只是出发点不同,感觉的程度不同。
慈禧说: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天下的父母都可怜。
“现在我对他的要求是及格万岁,热爱生活比啥都重要!” --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人生不只是学习拿高分,还有很多精彩的方方面面。问候友人!
“他们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往往才可能在日后奋发图强,一跃而成为人世间的雄杰。” -- 记得看过一个统计数据,一般家庭的孩子长大后生活幸福事业有成(“成功”)的其实比例最高。 贫穷家庭的孩子阶层跃升幅度虽大, 但能达到“成功”比例并不高。 而且这类人有了成就后, 常常自大骄傲,失去爱心, 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家庭。 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没有爱心的自大狂, 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