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写过两篇与《三十而已》有关的文章,本想就此辍笔不玩了,但是,《三十而已》传染给我们这些“追剧入坑族”的“社会焦虑症”和“抢钱强迫症”等,怂恿着我忍不住还是想最后再说几句,不管怎么说,此剧毕竟代表和反映了此时此刻中国的某种真实的一面。
下面就点评点评该剧几处走肾不走心的地方。
走肾不走心之一:艺术不仅要源于生活,而且还要高于生活
先看看经典艺术1.0版的一个实例:
记得埃克曼在《歌德谈话录》中讲过这么一段很有深意的事情(实在找不到原文,只能凭久远的记忆了):一天,歌德手里拿着一幅荷兰版画家的铜版画,让埃克曼谈谈他的见解。埃克曼看完之后说出了自己见解。歌德问他,你注意到没有,两束不同的光线射入画中的角度?它们不应该在一天之中的同一时刻出现,而是应该出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角度。画家这样做是不是有悖于自然现象了?末了,他说,好的艺术就是这样,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把有悖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的东西,无缝地揉进作品之中,这才是艺术高于生活的精髓所在。
虽然《三十而已》基本上还算是源于生活的,但它所源于的那种生活,并不能代表更广泛意义上的大众生活,只能是一小撮变态的追富族的生活。它自始自终只想着追流量走,追大众的廉价口味走,却不去想着绕着真正的人性危机走,把深埋在普通生活中深刻的人性矛盾体挖掘出来。如果说它还有一点的话,也只是羞羞答答、半推半就,遮遮掩掩的那种。可想而知,这样的电视剧,怎么能让我们看到它高于生活的艺术风采呢?它最败笔的一招臭棋就是,为了吸晴和流量,它扎扎实实地充当了当代网红主义2.0版的表情包。搞不明白,它愚蠢的底气和不自信是不是被钱爹逼成这个样子的?
走肾不走心之二:严重的全民媚富心态
还记得那张富太太俱乐部的合影吗?估计每个白富美手中的包包都是价值连城,个个都是值几百万的鳄鱼皮、喜马拉雅和普皮吧?而顾佳手中的那款香奈儿居然都不得不藏在身后!想必这张合影已经在全中国,乃至海外引起了阵阵的呕吐狂潮,差一点就将胆汁给不幸吐槽出来了。这就是中国版的当代现实,还是编剧、制片、私募基金产业链上的中国现实或虚幻?看起来,抢钱、圈钱已经到了产业化、专业化,令人目不暇接的高尖端程度。时代的心态已经扭曲变形到了什么样的地步?
全民严重的媚富心态,尤其是电视剧中,通过几个典型的暴发户女人所隆重上演的这一出经典的媚富、显富、追富的从众和扭曲心态,能不对生活在短斤少两、严重缺钱,水深火热中的不幸中国男人产生不可逆转的致命影响吗?这就难怪了,可怜的中国男人,常常被家里的女人由于媚富的情结逼出了婚姻的大门,过上了走肾不走心的日子。当然了,俺这不是在为所有不长点记性,有钱就走肾的男人狡辩。这种类型的骚男、直男癌,属于另类渣男。他们的事情,自然有电影界的大哥大为他们辩护。还记得电影界的那位翘楚,敬爱的大哥是怎么为自己偷腥辩护的吗?“我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真够狠的,连俺这样蝼蚁都不敢踩,更不要说去拈花惹草,像他那样潇洒偷吃的规矩人,都给天南地北、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棍子扫了进来。
别忘了,财富这东西,不是省油的灯,而是一把双刃剑,它有护身的时候,就一定有可能伤身的时候。
只是到了现在总算搞明白了:有钱人的坏是一种高尚的“好”坏,没钱人的坏是一种低端的“坏”坏。在本质上,这两种坏虽然是一码事,噢,对不起,伟大现实的中国社会,只接受和艳羡有钱人的那种“富”坏,而拒绝和惩罚没钱人的那种“穷”坏。
走肾不走心之三:三对 + 渣男 + 狗血 + 流量 + 煽情 = 利益产业链
当下电视剧的格局,过脑子、有思想和创新的东西少之又少,基本上跑不出这个套路:一定有三对男女出演,不管是三对夫妻也好,朋友也好,情人也好。是不是还有小鲜肉,油腻男,油渣大叔友情出演,是不是还得有泪崩的煽情,以及如何去消费普罗大众的心地良心细胞,这等高精尖方面的事情,那就得看上贡的钱多少了,反正是逃不出这种既定模式的俗套。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至少一个标准渣男隆重出场。越渣就越能圈钱、圈眼球、圈女人的眼泪,圈流量,最好渣得让全世界的女人都想用她们的小粉拳揍他两下,用半尺高的高跟鞋的鞋尖戳死他。如果再能上一个台阶,像《三十而已》这样,推出一个特立独行的沪漂女,一个御夫育娃的强势女人,很为中国的女人们找到了一个情感的垃圾桶。
目前,网络上正在走红的一组词:PUA = Pick-up Artist,有人把它翻译成“把妹达人”,有人把它译成“搭讪艺术家”,不管怎么说,这一概念来自于“泡妞学文化”。看过Cirque du Soleil马戏团的演出吗?这个渣男的角色是不是很有点像其中小丑的样子,专职调动和忽悠观众的廉价情绪,点燃他们冰冷的笑点,如果可能的话,在关键的时刻,通过某些PUA的 基本技能,把观众,尤其是女观众的激素、脑垂体、荷尔蒙、巴比胺、肾上腺素等与情和爱粘连在一起的化学物质,统统都哄到床上去。
艺术已经从古典的1.0版,被层层包装描眉,一步步推进到极富网感,无处不煽情、处处迎合受众口味的2.0版。说得更网络平台化些,就是用狙击手的瞄准镜,精准瞄向观众的那个羞羞答答的G点,然后开始按部就班地进行戏前的骚操作,一点点地把普罗大众诱入欲罢不能、飘飘欲仙的佳境。
可想而知,在投资商、制片人的好言相劝下,《三十而立》在这方面做的还算是识时务和聪明,也相当到位,虽没有曲意夸张,过分偏离正常的生活,但也还能拿到59.99分。
这是个缺心眼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看见亿万受众,会被媒体像孙子一样地戏耍,你就明白我在这里说的是什么了。行了,暂时就扯这么多吧,该吐槽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同意你说的艺术高于生活的评论。白石老人说过:“艺术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