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的儿时回味!(笨小孩的世界之284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了,这个属于中国人的节日,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游子都会相信千里共婵娟!
作为江南女子的我,一首曾经走上大型舞台的广府的童谣,是我们最温馨的儿时回味。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
那首曾经从外婆嘴里唱出的童谣,至今还在我记忆深处闪烁着温柔的光。那时的夜很静,天很圆,连风都像糖水一样甜。
小巷深处我们一群小孩,在青石板的地上追萤火,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我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光在屋檐上流淌,落在每个人的额头。外婆坐在门口,用蒲扇轻摇,嘴里哼着那首带着广府腔调的儿歌。那声音,像从很远很远的年代飘来,带着桂花香,也带着旧时光的柔情。
那时的我们并不懂什么叫人生,只觉得,月亮在天上挂着,我们就在地上长着,光影之间,就是最安全的距离。
中秋那夜,广府人家家户户都把月饼切成一瓣一瓣,摆在小桌上。小孩负责剥柚子,长辈点上灯笼。灯笼里燃着烛火,烛火里映着月亮,月亮又倒映在水缸里。那时我们以为,嫦娥就藏在那缸水的光里,玉兔会偷偷跑到屋顶上啃月饼。
月光在瓦上、在树上、在碗里的糖水上,一切都温柔得不像人间。那种亮,不是刺眼的白,而是带着人情味的光。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离开了那条巷子,也离开了那轮老月。外国的月亮很大,也很亮,但是童谣听不见了,外婆也飞到月亮上去了,与嫦娥闲话凡间事了。
可是每当每年的中秋夜到来,那怕身在异乡,我仍会轻轻哼一句“月光光,照地堂……”
声音一出,记忆就回来了,那碗红豆沙的香气,那盏摇曳的灯笼,那一地的孩子笑声。
多年前,在异国的一个秋夜,我路过纽约的唐人街,却偶然听到一位亚裔的街头艺人拉着二胡,唱的竟是那句:“月光光,照地堂……”
我怔在那里,手中咖啡的热气升起,恍惚间,我看见了外婆的笑容,看见了那条满是桂花香气的旧巷,看见了童年的自己,笑闹着追赶月光光跑。
我不知到当时那位街头艺人的心情,也许他在怀念故乡、怀念童年、怀念城里的月光,在这个思念的季节里,我们会对月亮神许愿,我们相信千里之外,共婵娟!
原来那些唱给孩子的歌,早已变成一种家乡的密码!
它藏在每一个异乡人心里,当你听见它,就知道自己从未真正离开过。
所谓的童年,就是一场被月光温柔包裹的梦,它不需要完美,只要有光。
那光,从未消失。
外国的月亮照在高楼玻璃上,心里那盏‘照地堂’的月光,却依然亮着。它提醒我:人若有温柔,便自带光。这光照亮我们的前路,千里之外,我们举头望明月!
作者简介:张允遐,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合作作家,【滚滚红尘美利坚】作者。该书被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美国公共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