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在波兰!(笨小孩的世界之277篇。)
多年前,美国的一个波兰朋友邀请我去波兰,品尝了他们的百年味道。他们的一日三餐是在冷冽土地上的温暖慰藉,清晨:是体现黑麦面包与国族顽强的时刻。
波兰的清晨,从一片 黑麦面包(Chleb ?ytni) 开始。厚重、略带酸味的面包,抹上黄油或蜂蜜,再配上一杯温热的牛奶,就是他们最常见的早餐。
在历史上动荡的19世纪,波兰长期被俄、普、奥三国瓜分,黑麦面包成为民族认同的象征。面包的坚硬与耐饱,正如波兰人的性格:哪怕在战乱与贫穷中,也要用质朴的食物守住生活的尊严。所以在当时“面包与自由”,是波兰民众最深的渴望。直到今天,波兰的餐桌上仍少不了这一口黑麦面包。
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单调的食谱:
• 黑麦粉与小麦粉混合,天然酵母发酵;
• 烤制成厚重的酸面包;
• 搭配黄油、蜂蜜或熏肉。这就是他们的日常最基本的食谱。
到了正午:饺子,是他们回忆战争年代的温情饮食。
中午,在波兰人的餐桌上,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 波兰饺子(Pierogi)。它们形似中国饺子,却包裹着酸菜、土豆泥、奶酪或蘑菇,有时也加入肉馅。
在波兰的历史文化背景里,波兰饺子在13世纪就已出现,传说源于东方丝路的交流。二战时期,许多家庭在物资匮乏中,只能用土豆与酸菜做馅,却依旧坚持把饺子端上桌,这是贫寒中的慰藉,也是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苏联控制下的波兰年代,饺子是最平民化、最安慰人心的食物。直到今天,它仍是节日、家庭聚会的必备。
他们的食谱同样是乏善可陈:
• 饺子皮用小麦粉、鸡蛋、水和盐和面;
• 馅料可选酸菜土豆泥、奶酪蘑菇或碎肉;
• 水煮或煎至两面金黄,配酸奶油,这就是他们的午餐。
晚餐:
猎人炖菜是民族的坚持,入夜时分,一锅热气腾腾的 猎人炖菜(Bigos),是波兰的灵魂晚餐。酸菜、卷心菜、猪肉、香肠、蘑菇与香料炖煮数小时,酸香与浓郁交织。
Bigos 最早是波兰贵族打猎归来后的料理,后来逐渐成为全民美食。它耐煮、耐存放,象征着波兰民族的坚韧与耐力。
在二战、冷战的漫长岁月里,Bigos 也成为家庭厨房的“精神寄托”,人们说:炖一锅Bigos,就算没有明天,今天依旧可以安稳度过。
但他们的食谱依然没有什么惊喜:
• 酸菜与新鲜卷心菜切丝;
• 加入猪肉、香肠、培根、蘑菇;
• 慢火炖煮数小时,调以月桂叶、胡椒。这就是波兰人的灵魂晚餐,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波兰的三餐饮食,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创伤与文化自尊:
• 黑麦面包,是土地与自由的象征;
• 波兰饺子,是战乱中的温情;
• 猎人炖菜,则是寒冷岁月里的坚韧与希望。
在一个被大国环伺、百年间屡遭分割的国家,食物成为最平凡却最深沉的记忆。
波兰人的餐桌告诉我们:即便世界风雪再大,只要炉火未灭,就还有守住生活的力量
作者简介:张允遐,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合作作家,【滚滚红尘美利坚】作者。该书被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美国公共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