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新加坡的日常!(笨小孩的世界之273篇。)
(头等舱套房的海南鸡饭和石斑鱼)
在星航的伦敦飞新加坡的头等舱套房里,我品尝了看样子很高档的一日三餐,在新加坡的各类食肆我品尝平民百姓的三餐日常。
在这个弹丸之地,你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南洋味道,在普通的一条食街,可以找到马来西亚的,泰国的,中国的食肆。这是一幅东南亚的味觉拼图。
清晨:可以是海南鸡饭与咖椰吐司的双重奏,新加坡人的早晨,有两种最具代表性的选择:
一是街头小贩中心的 海南鸡饭 ——嫩白的鸡肉,油润的饭粒,配上姜泥、辣椒酱和酱油;二是传统咖啡店里的 咖椰吐司 ——炭火烤过的面包,夹入咖椰酱(椰奶、鸡蛋、糖、班兰叶熬制),配一杯“咖啡乌”(黑咖啡加炼乳)。
这味觉反差与他们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有关:
海南鸡饭是由20世纪初,南中国来的海南移民带入新加坡,最早源自中国海南的文昌鸡饭,但在殖民地环境下,本地华人与马来厨艺融合,形成了如今带有南洋风味的版本。而咖椰吐司则起于英国殖民时代,南来的华人厨子模仿英国人的烤面包早餐,却加入椰奶与班兰,使其成为地道的南洋式“英式早餐”。
做法:海南鸡饭是将鸡肉煮至嫩滑,用鸡汤煮米饭,蘸姜泥辣椒酱食用;另一种咖椰吐司的咖椰酱以椰奶、蛋、糖慢火熬制。
(商场里面的平民小食档)
午饭:
中午时分:新加坡的街头最常见的是一碗碗热气腾腾的 叻沙(Laksa) ——椰奶汤底、米粉、虾仁、鱼饼、豆芽,既辣且香。另一种必不可少的是 炒粿条 ——扁平米粉条在猛火大锅中爆炒,加入酱油、豆芽、腊肠、虾仁,火候十足。
叻沙是娘惹菜(Peranakan cuisine)的代表,起源于15世纪马六甲海峡的移民社会。随着郑和下西洋与明代华人南迁,福建人落脚东南亚,与马来人通婚,诞生了“峇峇娘惹”群体,他们将中国烹饪与马来香料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菜系。炒粿条则是20世纪华人苦力的能量餐,高热量、高油烟,最初是码头工人填饱肚子的快餐,如今却成为新加坡必尝的经典。
他们的叻沙是用椰奶咖喱汤,加入米粉、虾、鱼饼;炒粿条则以扁米粉,加酱油、蒜、豆芽、腊肠爆炒。
晚餐:是沙嗲与啤酒的交汇。
夜晚的小贩中心,烟火缭绕。最吸引人的是 沙嗲(Satay) ——牛肉、鸡肉或羊肉串在炭火上烤制,蘸上花生酱,甜中带辣,满口香气。再配上一杯冰啤酒,将热带地区夜晚的闷热与喧嚣一并散去。
他们的沙嗲文化,起源于印尼爪哇,19世纪随着马来群岛的移民进入新加坡,成为小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本身也是新加坡的百年记忆:殖民时代,流动摊贩沿街叫卖;独立之后,政府集中管理,建成如今既卫生又烟火气十足的小贩中心,成为新加坡最独特的饮食象征。
他们会先将用姜黄、香茅、蒜、糖把肉串腌制,然后放炭火上烧烤,蘸上花生酱食用。
新加坡的餐桌,是移民史的缩影:
•海南鸡饭与咖椰吐司,见证了华人与殖民文化的交错;
•叻沙与炒粿条,是华人、马来与娘惹文化的融合;
•沙嗲与小贩中心,则是多元族群共同生活的结果。
百年来,新加坡用一日三餐证明:食物不仅是生存,更是身份,是文化交汇的见证。正如新加坡人常说:“我们吃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历史。”
作者简介:张允遐,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合作作家,【滚滚红尘美利坚】作者。该书被中国各地图书馆和美国公共图书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