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

全球军事,历史,战略
个人资料
正文

罗马尼亚简史九张图

(2025-10-03 21:53:15) 下一个

罗马尼亚顾名思义起源于罗马帝国,很多罗马尼亚人自认为是古罗马苗裔。其实最早的罗马尼亚人是罗马人和达契亚人相爱相杀,汇聚而成。近两千年后,作为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中的拉丁孤岛,现代罗马尼亚人的DNA已有一大半斯拉夫血统,但罗马尼亚的语言文化保持了拉丁传统。罗马尼亚自古以来尽管身处东南欧,心向西方。冷战结束后罗马尼亚加入北约和欧盟,才真正成为西方一员。



(1) 罗马尼亚历史最高大上的纪念碑是在意大利罗马的图拉真柱(Trajan Column)。这是公元113年罗马皇帝图拉真为纪念其征服达契亚(Dacia),将帝国疆域扩张到历史上最大范围所建。达契亚就是现代罗马尼亚地区,位于帝国边界多瑙河北岸。由于达契亚王国频繁劫掠罗马帝国边疆,在公元101-102年和105-106年的两次达契亚战争(Dacian Wars)中,图拉真御驾亲征,率数万大军,击败达契亚,将其变成帝国行省。图拉真柱高达30米,外表由总长度200米的长篇浮雕绕柱23周。这幅建筑史,艺术史,和军事史上开创性的长卷浮雕详细记录了图拉真率军跋山涉水,所向披靡的彪炳战功。人物,服装,和兵器栩栩如生,极富文献价值。罗马尼亚人对图拉真柱极为珍视,因为他们从这些不朽的雕像中看到了自己的祖先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



(2)“我们是什么人?”是罗马尼亚人从古到今争论不休的主题。(1)西方派认为罗马尼亚人就是古罗马苗裔。达契亚战争结束后数万罗马将士就地解甲屯田,他们的后人演化为罗马尼亚人——“罗马的人”。西方派从语言学角度,指出罗马尼亚语不容争辩地源自拉丁语系,和意,法,西,葡语是同出一门的兄弟语言。(2)混血派认为尽管战败后,达契亚国王德凯巴鲁斯(Decebalus)自杀,军民死伤无数,但作为原住民达契亚人不可能被斩尽杀绝。广大达契亚女性肯定会和罗马将士结合,繁衍后代。所以最早的罗马尼亚人是罗马人和达契亚人相爱相杀,汇聚而成。(3)本土派干脆认为罗马尼亚人是达契亚人后裔。达契亚人的语言,文化,习俗的确被“罗马化”,但现代罗马尼亚人血管里流的还是达契亚人的血液。而且罗马行省只是现代罗马尼亚三大地区的一个,另外两个一直是“自由达契亚”(Free Dacia)地区。帝国统治仅维持了165年(公元106-271年)。公元271年后,罗马帝国无法抵御来自东方波涛汹涌的蛮族入侵,被迫放弃达契亚行省,收缩到多瑙河以南。后来,这片土地经历了无数蛮族入侵(如哥特人,匈人 [参见《匈奴人,匈人,匈牙利人》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012/14851.html],保加人,斯拉夫人,匈牙利人,鞑靼人,蒙古人,和奥斯曼土耳其人)。本土派认为尽管饱经风霜,罗马尼亚民族保住了达契亚人的血脉。

这些辩论不是饱学诗书的文人相争或吃瓜群众的酒后谈资。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历代统治阶级为建立自己的合法性,都推崇某一历史流派而打压其它。1947-1989年期间,罗共既奉行民族主义,又紧跟反西方的华约总路线,独尊本土派,将德凯巴鲁斯打造成“反帝反殖”的英雄。罗共垮台后,德凯巴鲁斯作为民族英雄继续受到推崇。图为德凯巴鲁斯的巨型石像,于1994-2004年间由一位本土派企业家私人出资建成,地处多瑙河最窄处铁门(Iron Gates)的北岸(对岸是塞尔维亚)。此处正是1900年前德凯巴鲁斯和图拉真激战的古战场。



(3) 罗马尼亚的山川地貌决定了其历史基本上是三国演义。高大巍峨(最高海拔2500米)的喀尔巴阡山脉(Carpathians)横亘国土中部,东西交通极不方便。奔腾不息的多瑙河(Danube)流经南部(是和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界河),然后在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东南扭头向北,在加拉提(Galati)附近再扭头向东,成为罗马尼亚和乌克兰的界河。公元1100年左右,喀尔巴阡山脉西部高原首先发育出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Principality of Transylvania)。这是当年罗马帝国达契亚行省的故地,此时不是“罗马尼亚”一部分,而是匈牙利一部分。十四世纪时南部和东部先后发育出两个大公国:瓦拉基亚(Wallachia)和摩尔达维亚(Moldavia)。两国一衣带水,交流频繁,慢慢走到一起。现代罗马尼亚的主体就是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当年从未受到罗马帝国统治的“自由达契亚”地区)。中世纪时匈牙利是中欧一霸(参见《匈牙利简单历史九张图》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509/21527.html)。在这三个多民族的大公国中,罗马尼亚族都占多数。然而在特兰西瓦尼亚,统治阶级(贵族和精英)都是匈牙利人,而罗马尼亚人大多是被统治阶级(贫农为主)。匈牙利王国不但统治特兰西瓦尼亚,还企图染指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在和匈牙利的对抗中,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发展壮大。匈牙利可以说是罗马尼亚的世仇。

十四世纪时,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前有匈牙利,后有奥斯曼土耳其。正值上升阶段的奥斯曼土耳其一路摧枯拉朽,先后征服强大的塞尔维亚和匈牙利(本土),兵锋直指奥地利(参见《突厥人,突厥种,土耳其人》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101/9028.html)。所幸的是因为不在贝尔格莱德—布达—维也纳这条多瑙河黄金段,奥斯曼懒得花费力气征服它们。在十六世纪,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加上特兰西瓦尼亚俯首称臣后,奥斯曼同意它们作为仆从国(vassal)高度自治。因匈牙利本土被占,特兰西瓦尼亚认为自己代表匈牙利,有权将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视为势力范围——这自然引发反弹。总体来说,在列强虎视眈眈下,罗马尼亚三国演义的基本形式是二对一。



(4) 罗马尼亚结束三国演义,疆域基本成型要到1919年。但历史上,在瓦拉基亚大公“勇敢者”迈可(Michael the Brave)领导下,罗马尼亚曾有短暂的统一。1599年,迈可征服了特兰西瓦尼亚。1600年,他又拿下摩尔达维亚。然而统一仅半年不到。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贵族在盟友奥地利帮助下击败迈可。波兰趁机入侵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基亚。宗主国奥斯曼土耳其眼看三个仆从国相互攻伐,不能不管,派军渡过多瑙河北上恢复秩序。1601年,迈可遇害,统一崩溃。尽管统一犹如昙花一现,十九世纪的民族统一运动高举的就是迈可的大旗。后世的罗马尼亚人推崇迈可为民族英雄,统一之父。每一代电影人都会将他的伟业搬上荧幕。图为1971年电影的海报。2022年的电影是《“勇敢者”迈可:载入欧洲史册的大公 Michael the Brave: The Prince Who Entered the Legend of Europe》。



(5)罗马尼亚内乱后的几百年,奥斯曼土耳其加强统治,派总督管理三个大公国。这些总督不是土耳其人,而是希腊人。这些希腊裔的总督带来了浓浓的东方(土耳其)色彩,巴尔干风俗(巴尔干半岛在多瑙河以南),和希腊东正教影响。当时三个大公国盛行东方导向,精英子弟往往赴希腊和土耳其留学。

这几百年间俄罗斯和奥斯曼持续冲突。为进军土耳其海峡,俄军多次占领瓦拉基亚和摩尔多维亚。因奥斯曼屡战屡败,瓦拉基亚和摩尔多维亚名义上继续当奥斯曼仆从国,也要同时接受俄的“保护”。在1812年,俄从奥斯曼仆从国摩尔达维亚割走比萨拉比亚(Bessarabia——图3的“Moldova”,现代摩尔多瓦)。在1853-1854年的俄土战争中,英,法加入奥斯曼一方参战,俄战败——史称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战后的谈判需要明确瓦拉基亚和摩尔多维亚地位。英,法认为在俄,土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国。但由于唤醒民族主义觉悟对自己的盟国奥斯曼不利(当时希腊已挣脱奥斯曼“枷锁”于1830年独立——参见《希腊简史九张图》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509/9475.html),这个国家不能叫“罗马尼亚”。于是在1859年,瓦拉基亚和摩尔达维亚联合大公国(United Principalities of Wallachia and Moldova)成立(特兰西瓦尼亚仍属于奥地利帝国 [1867年变成奥匈帝国] 的匈牙利王国领土)。到1862年,这个新国家才改名为罗马尼亚联合大公国(Romanian United Principalities)。作为宗主国奥斯曼同意罗马尼亚高度自治,只象征性地征收1%的预算作为贡款。

外部列强(俄,土,英,法,奥,匈)虎视眈眈,而罗马尼亚内部纷争不断,瓦拉基亚和摩尔多维亚互不服气。为摆平各方利益,1866年,罗马尼亚邀请一位有一半法国血统的德国亲王来担任大公:卡尔一世(Carol I)。这位大公(1881年以后成为国王)勤政,稳健,给罗马尼亚带来了48年的稳定发展,深受人民爱戴。

1877年,俄土再战,罗马尼亚利用机会,宣布独立,不再向奥斯曼土耳其纳贡,而将贡款转为军费。俄,罗盟军在普列夫纳(Plevna——现代保加利亚的普列文 Pleven)痛歼土军(图为罗军一次著名的冲锋)。1878年,战败的奥斯曼土耳其被迫承认罗马尼亚独立。这第九场俄土战争在罗马尼亚历史上称为独立战争(Romanian War of Independence)。1881年,罗马尼亚联合大公国正式改国号为罗马尼亚王国(Kingdom of Romania)。

一战中,罗马尼亚加入协约国参战。战后美梦成真:不但一举拿下特兰西瓦尼亚,而且囊括比萨拉比亚(1917年俄革命后,比宣布独立后加入罗)。比萨拉比亚是王师进驻,和平回归。特兰西瓦尼亚是一寸一寸打下来的。历史上匈牙利人在特兰西瓦尼亚一直骑在当地多数民族罗马尼亚人头上作威作福,并企图染指另外两个大公国。现在罗马尼亚咸鱼翻身,不仅进军特兰西瓦尼亚解放当地同胞,而且乘胜追击,攻入匈牙利本土。1919年8月到11月,罗马尼亚军队扬眉吐气地占领了布达佩斯。至此,从三国演义走向统一的艰辛历程大功告成。“大罗马尼亚”(Greater Romania——图3中现代罗马尼亚领土 + 摩尔多瓦)国土面积从13万平方公里增至30万,人口从七百万增至一千六百万——赢得盆满钵满。

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罗举国上下为摆脱奥斯曼土耳其(和希腊)影响,开始全盘西化。“我们是什么人?”的大辩论中西方派开始占上风。全国人民经历了一场认祖归宗的思想转变。长期使用的西里尔字母被拉丁字母取代。上流服饰,风俗紧跟西欧。精英子弟多赴西欧留学(以法国为最)。布加勒斯特的建筑风格在二战前被称为“小巴黎”(Little Paris)。巴黎有凯旋门,布加勒斯特也有。



(6) 1940年6月,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密约,强占比萨拉比亚。罗马尼亚为收复失地,加入轴心国。1941年6月,三十万罗军参加了著名的“巴巴罗萨”战役入侵苏联,而且一路跟随德军,最远打到斯大林格勒。1942年11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反攻的铁拳不是先砸在德军头上,而是砸在罗军头上(参见《苏德战争战役简史:1942》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7065/202006/14169.html)。

1944年8月23日,苏军兵临城下,罗马尼亚阵前倒戈,对德宣战。瞬间友军成了敌军,战线一片混乱。德军被苏,罗盟军打得狼奔豕突,彻底瓦解。在战后,罗马尼亚作为纳粹德国的帮凶——尽管在战争最后一年弃暗投明——割地赔款是难免的。比萨拉比亚再次被割走,成为苏联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一员(1991年苏联解体后,摩尔达瓦独立至今)。“大罗马尼亚”梦再不可能实现。

1947年罗共在苏军扶持下上台。镇压反革命,工业国有化,农业公社化,这些文城读者熟悉的套路不必多说。值得一提的是罗马尼亚特例独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在国际上颇受尊重。1958年,罗马尼亚说服苏联撤军(这在华约国家绝无仅有,苏军在其它国家要到1989-1991年才撤出)。图6是1965年7月,刚上台不久的齐奥塞斯库(N. Ceaucescu)召开罗共党代会,两个国际共运的死对头放下论战,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并肩微笑入场,给足面子。1968年,苏军率华约各国军队入侵兄弟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头上长角,公开反对出兵。1984年,苏联率东欧国家抵制洛杉矶奥运会(为报复西方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东欧阵营中只有罗马尼亚出席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总数荣膺第二(仅次于美国)。



(7)齐奥塞斯库大搞个人崇拜,提拔妻儿(罗马尼亚有可能成为北韩以外第二个王朝式共产党国家)。他独裁专制,好大喜功,搜刮民脂民膏建造了全世界第二大的建筑:人民宫(Palace of the People)—— 建筑面积仅次于五角大楼。目前是议会宫(Palace of the Parliament)。



(8) 1989年东欧变色,罗马尼亚也不例外。政治上,民主自由,人心所向。经济上,食品短缺,怨声载道。但不像其它兄弟国家的共党和平下台,罗马尼亚是所有东欧国家中(含前苏联十五国)唯一一个共党使用暴力镇压然后被赶走的国家。12月,罗马尼亚各地出现反政府游行,军警开枪镇压。12月21日,齐奥塞斯库在布加勒斯特召集十万群众集会,支持镇压。没想到愤怒的群众振臂高呼“打倒独裁者!”“严惩凶手!”很快场面失控,齐奥塞斯库恼羞成怒,下令军警大开杀戒。示威群众在枪林弹雨中高举挖掉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的国旗(图为一位当年参加这场史称罗马尼亚革命 [Romanian Revolution] 的老革命——旗帜上还沾有血迹)。第二天,革命群众越战越勇,开始冲击罗共中央大楼。齐奥塞斯库和妻子在大楼屋顶乘直升机狼狈逃串,这个镜头成为1989年东欧民运最经典画面之一。直升机落地后,军队站到人民一边,逮捕了齐奥塞斯库夫妇。12月25日,特殊军事法庭在新政府授意下宣判了他们死刑,立即由行刑队枪决。齐奥塞斯库夫妇最大的罪行是屠杀人民(另两项是篡夺公权和摧毁经济)。罗马尼亚革命中有一千多人丧生,三千多人受伤——革命真的不是请客吃饭。



(9) 自古以来,罗马尼亚尽管身处东南欧,心向西方。它和巴尔干国家(如希腊,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关系紧密,但又不属于巴尔干半岛。作为斯拉夫人的汪洋大海中的拉丁孤岛,现代罗马尼亚人DNA其实有50-60%斯拉夫血统,而拉丁血统仅剩10-20%。但这不妨碍罗马尼亚人自命不凡。罗马尼亚的语言文化的确保持了拉丁传统。罗马尼亚人听意大利语很容易听懂(意大利人听罗马尼亚语不那么容易,因为罗马尼亚语融汇了很多斯拉夫语和土耳其语的元素)。

冷战结束以后,罗马尼亚才真正地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成为西方一员。政治上,罗马尼亚确立了多党制西方民主制度。军事上,罗马尼亚于2004年加入北约。俄,乌开战后,罗马尼亚成为北约东南欧防务支柱,坚决捍卫西方。经济上,罗马尼亚于2007年加入欧盟,招商引资有一定成就。由于罗马尼亚人均收入仅两万美元,和保加利亚一起在欧盟27个成员国中属于最穷的国家,和欧盟经济一体化的结果是人口外流。三十多年来,从高知到农民,能干勤奋的青壮年都被高收入又老龄化的西欧各国虹吸。罗马尼亚人口从1991年的2300万减少到目前的1900万——损失1/5以上。所以,罗马尼亚走向西方的转型之路不是一帆风顺,难怪本土派要抵制全盘西化(图2)。

本图高度概括了西方派和本土派在现代罗马尼亚的并存:左侧是加入北约的纪念标志,右侧是罗马尼亚人民救恩大教堂(Romanian People's Salvation Cathedral),落成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东正教堂之一(可与莫斯科和贝尔格莱德的大教堂媲美——参见《塞尔维亚简史九张图》https://blog.wenxuecity. com/myblog/77065/202509/16108.html)。在现代欧洲还有能力和雅兴建造如此高大雄伟的大教堂,而且是欧盟最穷的国家在集举国之力荣耀基督,这反映了罗马尼亚民族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新林院 回复 悄悄话 罗马尼亚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是 Vlad “the Impaler” Dracula。
当时蹂躏东欧的奥斯曼人以野蛮著名。
但 Dracula 的野蛮程度超过了奥斯曼人。
他打败了奥斯曼军队以后,在漫山遍野,用削尖的木柱从成百上千个俘虏的 shit hole 刺进去,再从嘴穿出来,然后立在地上,让他们慢慢死。
连以野蛮著称的奥斯曼人,回到这一战场时,看到这一可怕的场景,空气里弥漫着尸体腐烂的气味,都恶心得要呕吐。
后来一位爱尔兰作家创造了吸血鬼 Dracula 这个虚构人物,成为罗马尼亚最著名的文化输出元素。
现在罗马尼亚一大旅游收入,是世界各地的粉丝到这里来访问吸血鬼 Dracula 的故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