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

全球军事,历史,战略
正文

航母对决系列: (六A) 莱特湾,1944年10月23–26日

(2022-10-29 22:15:29) 下一个

1(题图):凯旋返航的第三舰队第38.3航母打击群(一部):(从最近处开始)兰利号(Langley)轻型航母;列克星顿号(Lexington)大型航母;华盛顿号(Washington),马萨诸塞号(Massachusetts),和南达科他号(South Dakota)战列舰;圣塔菲号(Santa Fe),比洛克西号(Biloxi),和莫比尔号(Mobile)轻巡洋舰。

背景:太平洋战争中(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

在1944年10月23–26日爆发的莱特湾海战(Battle of the Leyte Gulf)是太战中,二战中,和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战,双方海军参战人员20万人以上,舰艇1000多艘,飞机2000多架。另外美国陆军已有13万人上岸,和日本陆军两万人厮杀。10月20日美国海军护送陆军在菲律宾中部莱特岛登陆,打响了解放菲律宾的第一枪。为了保卫菲律宾,莱特湾海战是日本海军前赴后继,孤注一掷的最后决战。尽管四个月前在菲律宾海海战中日军海航兵力大规模被歼,水面兵力除损失三艘航母以外基本保存(见《航母对决系列五》)。所以在莱特湾海战中日军能够出动强大的水面兵力,进行最后一搏。这场纷繁复杂,气贯长虹的海空大战中不但有最后一场航母对决(恩加诺角海战),而且有最后一场战列舰对决(苏里高海峡海战)。大战的结果:实力强大,越战越勇的美军摧枯拉朽般地碾压了日薄西山,回天乏术的日军。

由于日军拼死奋战(著名的“神风”特攻就在此役出场),美军远非一帆风顺。由于战役规模宏大,双方都出现多次失误,险象环生。有趣的是作为最后一场航母对决,恩加诺角海战只是莱特湾五场大型战斗中的一场。尽管美军大获全胜,一举击沉四艘日航母(以前仅在中途岛有如此辉煌的战果),但这场战斗中日航母是诱饵,美军被调虎离山,其他日军部队乘虚突入,差点酿成大祸。所以航母对决是莱特湾海战中最有争议的部分,值得关注。

其实“莱特湾海战”中没有一场战斗发生在莱特湾(莱特岛东面的海湾)。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纵横千里,范围极广,基本都在菲律宾海西部(菲律宾海地图可见《航母对决系列五》图3)。所以一开始美方将这场战役称为“第二次菲律宾海海战”(Second 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这样1944年6月打的那场菲律宾海海战(在菲律宾海东部马里亚纳群岛附近,俗称“马里亚纳火鸡大射猎”)就成为“第一次菲律宾海海战”(First Battle of the Philippine Sea)。后来美方为将两场不同的海战区别开来使用了“莱特湾海战”这一命名。日方命名类似:レイテ沖海戦(Reite oki Kaisen,“Leyte Open Sea Naval Battle”)。美方战史上另外还有莱特岛战役(Battle of Leyte),指的是夺岛作战,从1944年10月登陆起激战至12月结束。加在一起,莱特湾战役(海战)和莱特岛战役(陆战)成为1944–1945年菲律宾群岛战役(The Philippines Campaign)的第一部分。

2  战略方向:解放台湾还是解放菲律宾?

在1944年6–7月爆发的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第一次菲律宾海海战“是其中海战部分——见《航母对决系列五》)还没开打以前,盟军高层已对下一步目标展开了大辩论。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Combined Chiefs of Staff,美,英双方最高军事首长参与)在1943年12月开罗会议上对太战战略的指导方针是“要夺取能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基地”,但具体在哪里没有指示。

美军领导太战的两位巨头是西南太平洋(西南太)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陆军上将和(中)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他们对战略方向各执一词。多次成功指挥“跳岛”作战的尼米兹认为菲律宾可以跳过。菲律宾面积大,日军兵力强,机场多,岸基飞机无数。要强攻,美军损失会很大。从比较单纯的军事角度,他主张从马里亚纳出发,先解放台湾,再从台湾进军中国沿海,然后北上入侵日本。这一计划简称马里亚纳–台湾–中国计划。

麦克阿瑟认为美国在道义上一定要解放菲律宾。做了50年日本臣民的台湾人民没人盼望解放,但做了50年美国臣民的菲律宾人民都在殷切盼望美军从日军铁蹄下解放他们。菲律宾是麦克阿瑟的伤心之地。他在1942年3月灰溜溜地抛下在菲数万被围将士被鱼雷艇救出(奉总统命令),辗转到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成立西南太司令部时,就发誓雪耻:“我一定会回来”(“I shall return”)。经过两年多浴血奋战,西南太部队从新几内亚东部经过多次登陆作战,一路高歌猛进终于打到了新几内亚西部的比亚克(Biak),和菲律宾隔海相望。在这紧要关头,若不解放菲律宾,麦克阿瑟认为,绝对是政治不正确,美国会威信扫地。政治角度以外,从军事角度看,菲律宾横亘于日本本土和东南亚(日方称“南方资源区”)之间。占领菲律宾后,美海空力量可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日本无法获得燃油,橡胶,矿产,粮食等资源,必然战败。所以,麦克阿瑟指出:菲律宾是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指导方针里“能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基地”。

7月26日,在尼米兹领导下马里亚纳群岛战役大捷之时,罗斯福总统乘坐巴尔的摩号(Baltimore)重巡洋舰来夏威夷视察,亲自聆听两位巨头对下一步战略目标的意见(图2)。罗斯福在11月要面临第四次连任的选举,他来视察也是为了在媒体(和选民)面前表现出上前线亲自指挥的高大形象。两位巨头在总统面前各抒己见,结果麦克阿瑟的三寸不烂之舌打动了罗斯福。总统表示他个人支持解放菲律宾的计划,但具体要请参谋长联席会议,两位总司令,和高层幕僚进一步研究。

麦克阿瑟,罗斯福,和尼米兹:726

[注] 摄于巴尔的摩号重巡,当时总统刚抵达檀香山不久,两位上将登舰欢迎。

就在美军高层大辩论时,日军也没闲着。1944年5月,眼看本土和东南亚之间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逐渐被美潜艇切断,侵华日军打响了“一号作战”(中国战史称湘桂战役)。目的是打通从武汉到河内之间有铁路联系的大陆交通线。长沙,衡阳,桂林,柳州等重镇相继沦陷,前身是飞虎队的美陆航第十四航空队(Fourteenth Air Force)在机场落入敌手后被迫将战机西撤。兵败山倒后的相互指责使蒋介石和美在华将领史迪威(J. Stilwell)和陈纳德(C. Chennault)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雪上加霜。原来国军在东南沿海还有几块地盘(如1942年4月杜立特 [J. Doolittle] 空袭日本后就迫降在浙江衢州附近——见《航母对决系列二》),现在全部沦陷。尼米兹的马里亚纳–台湾–中国计划原来指望能在国军帮助下,在东南沿海某处国军占领的地盘登陆,建立反攻日本的基地。由于国军溃不成军,极不争气,这个计划只能告吹。解放台湾?只能算了。

这样美军高层终于取得共识:两大战区齐心协力,调兵遣将,剑指菲律宾。具体是瞄准莱特岛,计划12月20日登陆。原因是莱特岛有菲中部罕见的优良港湾,面向菲律宾海,登陆舰艇可直接突入。而岛上守军较弱(日军主力在菲北部大岛吕宋岛 [Luzon])。夺取莱特岛可将菲律宾群岛拦腰斩断,将南北日军各个歼灭。初步计划是三级跳:先在菲南部大岛棉兰老岛(Mindanao)登陆,然后进攻莱特岛,最后进军吕宋岛。

3  美军战役准备

前所未有,浩浩荡荡的海陆空力量参加了菲律宾群岛战役。海军参战部队由西南太旗下的第七舰队和中太旗下的第三舰队组成,由金凯德(T. Kincaid)中将和哈尔西(W. Halsey)上将分别指挥(表1)(登陆的陆军第六集团军 [Sixth Army] 由克鲁格 [W. Krueger] 中将指挥,下辖两个军共四个师)。航母参战兵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33艘(九艘大型航母,八艘轻型航母,16艘护航航母)和1524架舰载机。在1944年6月马里亚纳群岛战役时,投入了22艘航母和1126架舰载机。在莱特湾,美军在太平洋的全部力量倾巢而出(表1)。前来鼎力相助的澳军出动两艘重巡洋舰,两艘驱逐舰,一艘护卫舰,和八艘登陆和辅助舰艇;英军出动一艘扫雷艇来象征性助战。

金凯德在战区内的顶头上司是麦克阿瑟。麦克阿瑟除了乘纳什维尔号(Nashville)重巡率登陆部队出征以外,对海军作战基本不插手,让金凯德和他的老上级哈尔西自行协调两大舰队之间的合作关系。哈尔西(既在战区内也在海军内)的顶头上司是坐镇珍珠港指挥的尼米兹,对前线作战十分关注。他能直接命令哈尔西但无法直接命令金凯德(金凯德在海军内的顶头上司是在华盛顿的海军总司令金 [E. King] 上将,但他远在天边,对前线当然不管)。金凯德和哈尔西再上面没有一位在前线的海军总指挥。如此顶层设计的一大缺陷是金凯德和哈尔西经常各自为战,沟通不畅,也无上级责成他们协调行动。战斗顺利时这个问题不严重,但紧急情况下会出现重大隐患(日军也有如此分头指挥,各自为战,沟通不畅的问题)。

理论上两大舰队之间分工明确。第七舰队掩护登陆部队:航渡中主要任务是反潜护航,登陆时扫雷,抢滩以外主要任务是对岸炮击和空中支援。第三舰队为第七舰队提供远程保障,负责歼灭威胁菲律宾地区的敌海空兵力。但尼米兹给哈尔西的命令中有耐人寻味的一段:“一旦能歼灭敌舰队主力的机会出现,如此歼敌成为主要任务。”

第三舰队的主力是第38高速航母特混舰队。《航母对决系列五》介绍过:从1944年5月起,太平洋舰队以高速航母特混舰队为核心的主力部队由斯普鲁恩斯(R. Spruance)和哈尔西两位上将轮流领导。同一支部队,在斯普鲁恩斯领军时称为第五舰队,当指挥权在8月从斯普鲁恩斯轮换到哈尔西手里时改称为第三舰队。高速航母特混舰队的番号在1944年6月菲律宾海海战时是第58特混舰队,从8月起改称第38特混舰队。尽管需要为第七舰队保驾护航,以航母对决为己任的第三舰队最渴望打的是一场能歼灭敌航母部队的“高端”海战。后来机会出现时,外号是“公牛”(Bull)的哈尔西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

于1943年5月在西南太总部布里斯班成立的第七舰队外号是“麦克阿瑟的海军”,主要任务是运送美,澳陆军在新几内亚和新不列颠登陆。从1943年11月金凯德担任司令以来,第七舰队出色完成一系列登陆作战,深受麦克阿瑟赏识。和在中太纵横驰骋,搏击长空,又直接受海军领导的高大上的第三/第五舰队相比,主要为陆军服务的第七舰队起步低,实力弱,麦克阿瑟经常向华盛顿反映第七舰队在资源分配上被海军高层“歧视”。

现在为反攻菲律宾,中太战区全力支持,将曾用于马里亚纳群岛战役的大量登陆舰艇转至第七舰队旗下。第七舰队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由738艘舰艇组成的中菲律宾攻击部队(称第77特混舰队)计划在登陆的前五天将近15万人的登陆部队投送上岸。部队出发的主要基地摩罗泰(Morotai——荷属东印度中部离菲律宾最近的岛屿)和帕劳(Palau)——两地都于9月刚被美军占领——距离莱特湾500海里(925公里,575英里)以上。所有的军火和燃料来自5000海里外的美国西岸。有三分之一的食品来自美国,其余来自澳大利亚。在如此远的距离投放如此大规模的登陆部队举世罕见。相比之下,1944年6月初的诺曼底战役只需航渡50–80海里(半天或一天),投放了15万人登陆。莱特岛登陆部队的人数超过了1941年12月太战开打时,麦克阿瑟旗下全部美菲部队的12万人(大部份为菲律宾部队)。第七舰队的登陆作战能力肯定全球第一。

莱特湾海战两大参战战区和海军舰队

战区

西南太平洋 (Southwest Pacific)

(中)太平洋 (Pacific Ocean Areas)

总司令

西南太战区

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上将

(GEN D. MacArthur, Supreme Allied Commander, SWPA)

(中)太平洋战区/(海军)太平洋舰队

总司令尼米兹上将

(ADM C. Nimitz, CINCPOA/CINCPAC)

海军舰队/司令

第七舰队/金凯德中将

(Seventh Fleet/VADM T. Kincaid)

第三舰队/哈尔西上将

(Third Fleet/ADM W. Halsey)

海军参战部队

中菲律宾攻击部队第77特混舰队 (Task Force 77 Central Philippines Attack Force)/738艘舰艇

西太平洋特混舰队群 (Western Pacific Task Forces)/153艘舰艇

航母部队/司令*

第77.4护航航母特混群/斯普雷格少将 (Task Group 77.4 Escort Carrier Group/RADM T. Sprague)

第38高速航母特混舰队/米切尔中将 (Task Force 38 Fast Carrier Force/VADM M. Mitscher)

航母打击群

Task Unit 77.4.1, 77.4.2, 77.4.3

Task Group 38.1, 38.2, 38.3, 38.4

舰载机**

450

1074

大型航母

0

9 (CV)

轻型航母

0

8 (CVL)

护航航母

16 (CVE)

0

战列舰

6

6

重巡洋舰

4

6

轻巡洋舰

4

9

驱逐舰

30

58

护卫舰

12

0

鱼雷艇

39

0

水面战舰总数

111

96

[注] 这是全球战略自己整理的,全部有关莱特湾的资料没有这样系统地将两大舰队并列。麦克阿瑟经常向华盛顿反映第七舰队在资源分配上被海军高层“歧视”。尽管情况有所好转,从这张表上可看出“歧视”继续存在。第七舰队738艘舰艇(表内的111艘战斗舰艇 + 其它627艘登陆,运输,和辅助舰艇)仅组成一个特混舰队(Task Force),和第三舰队仅96艘战舰组成的第38特混舰队级别一致。第三舰队参战部队被冠以“特混舰队群”(Task Forces),其实除了第38特混舰队以外仅有第17特混舰队的57艘潜艇(但潜艇部队历来独立行动,哈尔西没有直接领导)。从左到右,第七舰队比第三舰队的平级单位都矮了一截,一个由中将领导,一个由上将领导。* 第三舰队的航母部队第77.4护航航母特混群旗下除了16艘护航航母外,有9艘驱逐舰和11艘护卫舰。左栏的其它75艘舰艇(111 – 16 – 9 – 11)另有编组和任务。第三舰队的航母部队第38特混舰队旗下拥有右栏的全部96艘战舰。** 舰载机 = 航母舰载机(不包括战列舰,巡洋舰携带的水上侦察机 [水机])。

得到加强后的第七舰队不但登陆,运输(和相关的扫雷,后勤)舰艇实力强大,战斗部队同样兵强马壮。旗下有六艘战列舰(都是老式的低速战列舰,有五艘是在珍珠港被重创后修复的)。另外有16艘航母,但都是比轻型航母还要轻的护航航母(escort carrier, CVE):卡萨布兰卡级(Casablanca)(图3)。这些航母满载仅10000吨,载机28架(经常是老式的F4F“野猫”式战斗机,而不是新式的F6F“地狱猫”式战斗机)。因尺寸超小,这些小航母的外号是“吉普航母”(Jeep carrier)。它们都是从民船改装的,航速慢(仅18节),无法加入可飙到30节的高速航母特混舰队参加航母对决。顾名思义,护航航母经常为登陆舰队护航。因登陆舰队航速低,护航航母的低速不是问题。相反,它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极受登陆部队欢迎。金凯德旗下的16艘护航航母分成三个特混打击群,载机450架,数量惊人,实力不俗(在前四场航母对决中,美舰载机数量最多的一次是中途岛战役时的234架,只有450架的一半)。在马里亚纳群岛战役,七艘护航航母(载机170架)为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因它们无缘参加后世称为“马里亚纳火鸡射猎”的“高端”航母对决,战史上对它们的贡献着墨不多(见《航母对决系列五》)。在莱特湾战役中,护航航母的定位也是“低端”的航渡护航和空中支援任务,但战场风云会让它们走上大战的前台,硬刚强敌。

甘比尔湾号护航航母:10000吨(满载),28架舰载机(莱特湾海战时)

[注] 这是卡萨布兰卡级甘比尔湾号(Gambier Bay)的模型。舰名取自阿拉斯加首府朱诺附近一个小海湾。摄自在加州圣地亚哥的中途岛号(Midway)航母博物馆。

如果第七舰队的护航航母是“盾”的话,第三舰队的第38(高速航母)特混舰队无疑是勇往直前的“矛”。这支部队是美军的铁拳和利剑,在太平洋上摧枯拉朽,威震四方。在菲律宾海大捷时出动了15艘舰队航母(fleet carrier):七艘大型航母(CV)和八艘轻型航母(light carrier,CVL),共956架舰载机。在莱特湾,这支部队得到进一步加强:有17艘舰队航母:九艘大型航母和八艘轻型航母,舰载机总数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074架(《航母对决系列五》已介绍了这些新锐的航母和舰载机,此处不再重复)。

高速航母特混舰队的基本单位是打击群(Task Group)。每个打击群基本上由两艘大型航母,两艘轻型航母组成核心。在菲律宾海,高速航母特混舰队旗下还另外有一个战列舰打击群。在莱特湾,六艘战列舰被直接编入航母打击群。这些都是最近刚下水的新锐战列舰,能跟上高速航母特混舰队飙到30节的步伐(表2)。

38特混舰队旗下的四个航母打击群:194410200

 

大型航母

轻型航母

战列舰

巡洋舰

驱逐舰

总数

38.1

3 (黄蜂*, 大

黄蜂, 汉考克)

2 (蒙特雷,

考彭斯)

 

重巡3

轻巡1

15

24

38.2

2 (勇猛*,

邦克山)

2 (独立,

卡博特)

2 (衣阿华,

新泽西†)

轻巡4

17

27

38.3

2 (埃塞克斯*,

列克星顿**)

2 (普林斯顿,

兰利)

2 (马萨诸塞,

南达科他)

轻巡4

14

24

38.4

2 (富兰克林*,

企业)

2 (圣哈辛托,

贝利森林)

2 (阿拉巴马,  

华盛顿††)

重巡1

轻巡1

13

21

总数

9

8

6

14

59

96

【资料来源】整理自 (1) S. E. Morison, 1958, Leyte, June 1944–January 1945 (History of United States Naval Operations in World War II, vol. XII), pp. 424429,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 U.S. Naval War College, 1955, The Battle for Leyte Gulf, October 1944 (Strategic and Tactical Analysis, vol. II), pp. 407411, Newport, RI; (3) 刘怡,  2011,《联合舰队》, pp. 372–373,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注] 本表编制时间是10月20日莱特岛登陆的当天零时。连续几天的大战中编制有不少变动。最著名的是10月25日组建的以六艘战列舰为核心的第34特混舰队(这张表上无法显示)。* 打击群旗舰。**第38特混舰队旗舰(米切尔座舰)。† 第三舰队旗舰(哈尔西座舰)。††(常设的)战列舰部队(后来组建的第34特混舰队)旗舰(李座舰)。

为登陆菲律宾进行战役准备,1944年9月初,哈尔西率第38特混舰队对帕劳和棉兰老岛进行了一系列“热身”空袭,在空中和地面歼灭了200来架日机,击沉了不少舰艇,日机抵抗乏力。其实日军并未真正认怂,未积极迎战是为准备决战而保存实力。哈尔西认为日军已奄奄一息,9月13日他向尼米兹提出一个重要的战略建议:取消原定在棉兰老岛的登陆,直接从莱特岛攻入菲律宾。尼米兹咨询了麦克阿瑟的意见。要解放菲律宾,关键是要在马尼拉所在的吕宋岛登陆。所以麦克阿瑟毫无悬念地支持这个能让他早日打回马尼拉的新计划。喜好“跳岛”的尼米兹看到能跳过棉兰老岛这个难啃的大岛,也赞成。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当时正在加拿大魁北克开会,既然在太战前线两位巨头意见一致,参谋长联席会议顺水推舟,于9月15日同意在10月20日打响解放菲律宾战役:登陆莱特岛——比原来12月20日登陆的计划整整提前了两个月。

10月6日,第三舰队离开前哨基地——加罗林群岛(Caroline Islands)西部的乌利西(Ulithi)环礁。10月10日,第七舰队分别从关岛,摩罗泰,比亚克,和荷兰迪亚(Hollandia,在新几内亚岛北岸,荷属东印度最东面的海港)启航,奔赴菲律宾。同时,日军也在秣马厉兵,准备决战。

【航母对决六:莱特湾,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aterhill' 的评论 : 谢点赞!真打台湾,日军从菲律宾,冲绳,和中国三面围攻,都在岸基战机航程内,也不会容易。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nxueOp' 的评论 : 谢谢支持!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半球' 的评论 : 谢南兄!也许你以前读的都是科班历史学家著作,只知道历史学老一套平铺直叙的写法,大段大段的文字,的确不容易读。我作为民间/业余学家,从其它领域带来了长期写科研论文 + 畅销课本的文风,尽量多插入图表照片,文字尽量精简,段落尽量简短,但注意中,英对照。业余治史,很高兴有你和其他网友的支持!
Waterhill 回复 悄悄话 继续喝采 两支舰队确实都应该让尼米兹指挥。麦克阿瑟一直不是我的菜,打台湾估计会容易些。不过他说的也有道理,台湾人民不急于被解放
wenxueOp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全球战略!全面且清晰的总结!
南半球 回复 悄悄话 全兄功力非凡,精彩故事继续,你的叙述比我以前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全面和清晰,谢谢!
全球战略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鹿葱!莱特湾打完以后航母对决会全部结束。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以为你的航母大战打完了呢!^_^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沙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