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游子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个人资料
西安游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观话剧Being Mr.Wickham有感

(2023-06-03 15:25:39) 下一个

          那Mr.wickham先生是谁呢?其实不是什么名人。他是百老汇59街59号剧院的一场独幕单人话剧里的主人公。也是小说《傲慢与偏见》小说一个不要紧的配角为主角发展出的独幕剧。在剧场聚光灯的照射之下,近一小时里,我看着一位六十多岁的男士回忆他一生的荣光和故事,颇为感慨。赘述如下。

        这部戏背景是英国小说《傲慢与偏见》的时代,是它的小续篇。不知有人记得那小说中达西先生有担当地挽救了伊莉莎白的妹妹莉莉娅的名誉。他送了莉莉娅一笔钱做嫁妆,让那个叫Hickham的_他父亲的教子娶了莉莉娅。此剧即以那教子的视角来讲述后来的故事。
        独幕剧开始,是某个深夜的家庭客厅,主人公无眠,他一人在他客厅里深思自言自语,回忆一生。他已六十岁,还与莉莉娅相伴在婚姻中。只是他自己讲述他的故事比奥斯汀给*他*这个人物予以了更多的同情。
         他一会儿激情一会儿平静,一会儿得意,一会儿又惊恐,一会儿狡黠地总结,回忆了他的一生: 他七八岁时,遇到达西的父亲做了他的教父,他享受到很多跟同龄贵族小伙伴相似的童年快乐。虽然他家境不怎么样,还算属于那个圈层。他称老达西先生是世界上最好的人,老达西先生帮了他很多。但他十几岁时,老达西先生去世了,小达西先生继承了丰厚家业。他就没有什么钱。他长大成年后,入军队,参加过滑铁卢战争。战争一幕时,舞台灯光转暗,背景墙显示出一件红色的呢军装,仿佛伦勃朗的那副戴铜头盔的老军人油画像给人的感觉。由那红色军官服所引发的联想是战争的残酷,如他想起一细节,有位青年军士被人抓住,他眼看他像被宰猪一样宰了,他切身体验过战争的残酷惊恐。他后来有了婚姻,平稳的生活,养育了两个孩子。他的孩子们与小达西夫妇的孩子们一同成长。某些时刻,真像复制他和小达西童年共同成长的一幕幕。人到暮年,他即满足于自己的一生,又有些遗憾维多利亚时期的辉煌时刻过去了。他的人生有光的时期过去了。结尾,他随着卧室夫人的召唤而去,夜深了,他还要继续他作为人夫的责任,伴随夫人左右。剧终。
         我观剧感受有四:
        一是聚光灯下的小小舞台上(舞台约十五十六平米,真像自家客厅那么大)主人公完全没有遮拦地自言自语,信马由缰地回顾他一生的好时光。因为是小剧场,因为我坐第一排偏角,主人公的一切言语动作都那么真切。我以往观剧或听讲座,喜欢坐一排正中,我好看着演讲人的嘴唇尽一切努力听懂他她讲的英文内容。但这一次,因为跟演员近距离,主演说话喷出的飞沫都可能溅到身上,他表演时话语的张力直接冲击到你,他或梦语时或对着暗空抒情时的张力有点儿吓到我,让我不敢和他的眼神对视。别咱不太理解他激情的眼神泄了他的精气神。
        再就是,我仿佛看见自己也在舞台光柱照射之下。那个在拷问自己一生拷问自己灵魂的人是我。我这一生也能这样相对自我满意,有各式的小荣光吗?不敢想啊,不敢问啊,来路几十年,去路还有几十年。有时真该想想我这一生剩下的路该怎样走,才能在暮年经得起自我的拷问。。To be or not to be,it is a problem.哈姆雷特式的质问,因为是小剧场演出,演员与观众intimate, 就会产生感觉自己是那唯一演员的幻觉。这是独幕剧的妙处,但作为英语是第二外语的观众,也有些精神上小压迫之感。
 
       三是我在开演前,跟邻座的两个老年白人夫妇询问其他外百老汇剧场情况时,接触到一些信息令我有找到同好的感觉。即看小剧场的观众比较平实,是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忠诚追随者,在那里你会遇到有共同爱好的人们,有共同语言。如他们告诉就我好几个外百老汇剧院及剧目。当我提及上州冷泉镇夏日有莎士比亚戏剧节,他们就分享我相关信息。女士说她看过哈姆雷特二十遍了,每次每个演员演绎的哈姆雷特都不一样。我深为赞同。虽然我还没看过英文版的哈姆雷特。*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讲观众接受剧情信息进行二度再创造,接受感觉到的人物内涵不一样。而这邻座说的是不同演员创作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时,创作本身的不同。因为经典话剧代代演绎代代流传。这话题和她少有的经验挺有趣。当我提到曼岛演《玩偶之家》的老剧院,其楼梯墙上有劳伦斯奥利佛当年在那里演出的老海报。那太太立马爆出那幕剧的名字,并说那剧获1948年最佳戏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让我不得不佩服那老人家的博闻强记。让我也有找到同好的感觉。我们都知道,劳伦斯奥利佛演出中国观众熟识的英国电影《王子复仇记》中的王子哈姆雷特,中文版由孙道林配的音。
        虽说,那老夫妇少说也有七十四五岁了,跟我是不同辈人,比较nice,跟我聊会儿天。那女士还谦虚说她要是到中国,肯定不能像我在纽约一样追看戏剧。我心说,YOU DO NOT HAVE TO. 我是想分享到一个爱观剧人的facebook群,能分享剧评啥的。看样子他们没有这类信息偶。他们可能在曼岛工作居住大半生,退休也居曼哈顿。退休之余享受曼岛丰富的戏剧文化,他们思路清晰,言语有味,是在过很高质量的退休生活呢。回想我在国内同年龄段的老人家们,不也在追着秦腔眉户剧团的新戏演出,或在环城公园一隅,或打太极或自组小班子哼唱戏剧片段。都是安享晚年夕阳红生活的样子。只是西安或国内二线以下城市提供不了曼岛这么多出的演出罢了。各自安好就好。
         总归,我在观小剧场演出之余,还是想找找戏剧爱好者群体。爱议论的人找团队议论才好。要不我所观戏剧大多数人没看过,不是像对着墙壁说话一样。可惜,我一起跳广场舞的大姐们大多不关心这些。我是觉得居于纽约这个经济文化中心,地利之便不好好利用,会遗憾的。
        四是,我总结说,这种独幕独角戏形式还是很考验演员功力的。我看的这部戏主演叫andrian lukis.他人有近六十岁样子,身高有五尺八多,身材在他的年龄算保持得挺好,不胖不瘦。在台上,举手头足都很有教养的样子。相貌堂堂,头发是银灰色的整齐卷发,很有些气质。他还是联合主笔,即他联合写了剧本,同伴是位历史学学者。挺有趣。这位挺有才啊!我后来网查,他居然是演出过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中阴郁版的达西先生的挺有名的演员。我也很喜欢他演出的那一版本。
        我是胡乱联想文学城有谁能联合执笔写剧本。就独幕剧形式算最简单,只五十五分一幕,需要写挺多句台词,那舞台布景的说明就是说明文了,还需考证台上摆设符合历史时代,分述灯光怎么打,背景音乐何时响起,用那种音乐,是找人创作还是现成的借用。(我偶尔在林肯中心边的图书馆小憩,总是信手拿一本薄薄的剧本。那总是小场景。像NOVEL的起源,总是人们在晚饭后客厅里讲的故事转化成成剧本)。其实我等熟悉的更是曹禺和老舍等人创作的《日出》《茶馆》《龙须沟》等。那是在中国背景发生的中国故事。在海外,新场景新故事需要在地华裔主笔写才有味儿。。文城我能想起的估计就是梧桐之丘博主了。他的文笔比较老辣。写人挺活灵活现。我自己是差一点儿,曾想试着写五位导游,做人物白描。结果写的较平淡,还被我女儿批评说我对人要求太苛刻。冤啊!
        值此邀约,文城大咖竞写独幕剧吧。做个活动策划案。等气氛成熟了,再写多幕剧,再找能演能歌能舞的文城网友锵锵锵锣鼓点子敲起来,场子拉起来,现在有zoom meeting,多媒体衔接,各位居家也可合作演戏。那会是多么活泼有趣的海外华裔文化大联合。梦想会有实现的一天。
       仅以此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