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晨间沿海边散步的时候,忽然觉得海面好像要充盈着溢出来一样,合着背景白色小帆船的倩影,仿佛很诗情画意般的,再一观察,水边的成片浮草在随着波浪左边一倒右边一倒,海潮砰击护栏边礁石,发出哗哗哗地有节奏的冲击声。这声不大,但足以勾起我对听潮的回忆。。。
散文(听潮)是我中学课本里的一篇当代散文,它是描写散文家在中国海边住宿时,遇到大风浪时听到海潮的有关描写,仿佛有千军万马而来等等,种种描绘极尽铺陈渲染之势,令出生于内陆的我印象深刻,但几乎从无此类经历,近日小小的海潮声唤起了点点滴滴的对于那片散文的记忆。。。(其实原文查找不到,碰巧搜到几篇近期散文作者的其他听海潮描海景的篇章,也感慨国内文人多中文环境好,跟我年龄相仿的文科系同学都成了写手了(文辞华美,极尽铺陈),其文章更亲切具体,有旅游推荐之效)
孔子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对于人生,对于生长环境也一样,我生于西北,就不可能体会过东南沿海的海潮海波。节录耳闻的一段对话,(是我住处附近海边公园两位钓鱼的老哥的对话,一位是东北口音,一位是福建等地口音,两人坐在海边栏杆外的礁石上).东北大哥说“今儿风浪有些大啊”福建大哥说:“这不算大。我们福建海边夏天风浪好几米高呢!”两位在交换着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信息。。。我意思是钓鱼的爱好都是有过往的,对东北大哥来说,他可能是在松花江钓鱼,在查干湖钓鱼。对福建大哥来说,他过去可能是渔民,在出海捕鱼的船上经历风浪,各自的生活环境绝不相同。。。在纽约,在海边,在退休闲暇之余,这两位不搭界的新老人,因着共同爱好成了天天一起钓鱼的”搭子“,蛮有趣的纽约现象。。。这就跟我一样,曾跟福建籍姐妹邻居,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绝不相同,但因着情况,就成了关系较密切的人,,,网查,福建海岸线长约3300公里,所产鱼类都有五百多种。福建沿海,我是没有去过,可是福建邻居我倒是处了至少三四位,没什么好不好,就是不同。比如那五百种鱼类,我大多没见过不认识,但见过的是她们餐餐有吃鱼虾贝(因之垃圾较臭,爱煎鱼油烟味道大),家乡带的特产是无沙紫菜和笋干。面相呢,如广东人般的,清瘦颧骨突出。人呢,勤劳肯做,无它(我意思是只要赚钱,不挑拣工作,如我一位姐妹,过去在福建某镇子上卖海鲜,据她说,这工作脏但是很赚钱。。。)我曾经因为认识她们、他们,观注过福建渔民捞紫菜的风光片,也看过一下福州市七巷十三街坊的样貌,更看过那种能住五百人的百年大宅的旅游篇。。。
言归正传,我因着这潮水声,脑海中把有关中国沿海的种种记忆串联了一下,咂么咂么海边生活的滋味,心想,居于纽约,一定要好好把握海边生活的细节滋味,才不枉居于海港城市的便利。。。(不管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还是“滔天巨浪”,我都要尽量感受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