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林语堂《苏东坡传》一谬误
闲读《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时,看到这一段:
【祖父对他孙子的文学生活并无何苦大的影响,只是一点,祖父的名字是"序"。当年对一个作家而言,这确是最为难的事,因为苏东坡是个名作家,必须写很多序。苏东坡若用"序"这个字,便是对祖先失去尊敬。于是他只好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不称父母与祖父母的名讳,在中国是很古老的风俗,有时候十分麻烦。尤其父亲的名字是很普通的字时为甚。在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皇皇巨著中,我们找不到一个"谈"字,因为"谈"是他父亲的名字。有一个人名叫"赵谈",司马迁竟擅自改为"赵通"。同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必须避开他父亲的名字"泰",所以今天我们在他那一百二十卷的大作中找不到一个"泰"字。诗人李翱的父亲名"今",于是此位诗人必须用一个古字代替现代这个普通字"今"。】
查了一下举的例子,发现都是错的。
林语堂说“苏轼把他作品中所有的‘序’都改称之为‘引’”,查苏轼所著东坡易传,书传,与东坡志林三篇,发现许多序字。其弟苏辙作品中亦有使用“序”字的例子,(实际上苏洵作品里也有序字)。
他说《史记》中找不到一个‘谈’字,但《史记》内谈字到处都是。只是司马迁把跟他父亲同名的人几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注意仅仅限于人名。
他又称范晔避讳‘泰’,故《后汉书》中找不到一个‘泰’字,然而书中“泰”字也很多。
至于李翱避父名把今字必须用古字代之,也可从《卓异记》及《李文公集》中找到多处“今”字。
综上,林语堂在此段文字中,问题不止于史实误引,更在逻辑上以偏概全。不能听之信之,更不宜以谬传谬。
以下是部分例证。
1. 苏家的序字
复改科赋(1086年闰2月2日) 北宋 · 苏轼
【三舍既兴,贿赂公行于庠序;一年为限,孤寒半老于山林。】
和子瞻监试举人(1072年) 北宋 · 苏辙
居官忝庠序,授业止干籥。
嘉祐集 宋 苏洵撰
卷九 史论序史之难其人久矣魏晋宋齐梁隋间观其文则亦固当然也所可怪者唐三百年文章非三代两汉无
洪范论后序
吾论洪范以五福六极系皇极之建与不建
送吴侯职方赴阙序
因天地万物有可以如此之势而寓之于事则其始不强而易成其成也穷万物而不可变
东坡易传(宋)蘇軾
卷一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
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卷五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口欲止,言欲寡。
卷七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
卷九
序卦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大畜、小畜,皆取于畜而已;大过、小过,皆取于过而已。不复论其大小也。故序卦之论《易》,或直取其名,而不复论其义。
变者八,皆不可覆者也。
杂卦皆相反,序卦皆相因,此理也。而有二变者八,覆变具者八,覆者四十八,此数也。
书传-宋-苏轼
卷一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寅,敬也;宾,导也;秩,次序也。东作,春作也;西成,秋成也。春夏欲民早起,故先日出而作,是谓寅宾出日。秋冬寒,不能早起,故令民候日入而息。
卷六
自契至汤十四世,凡八徙都。
契之世父帝喾都亳,汤自商丘迁焉,故曰从先王居。
五篇皆《商书》也。经亡而序存,文无所托,故附《夏书》之末。
卷十二
礼曰:庶子之正于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
言治之以峻急,虽国君不能,况庶子乎?
卷十七
西序东向。东西厢谓之序。
弘璧,大璧也。
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八卦也。
在东序,胤之舞衣——胤国所为舞者之衣。
东坡志林-宋-苏轼
卷一
舟中读《文选》,恨其编次无法,去取失当。齐梁文章衰陋,而萧统尤为卑弱,文选序斯可见矣。
卷五
宋玉高唐神女赋自玉曰‘唯唯’,以前皆赋也,而统谓之序,大可笑也。相如又首有子虚、乌有、亡,是三人论难,岂亦序耶?其馀缪陋不一。
卷七
欧阳文忠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一篇而已。予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2. 史记里的谈字
史记-汉-司马迁
卷三十九 晋世家 第九
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周之立,年十四矣。
卷七十 张仪列传 第十
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少可信,说一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谈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传 第十四
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 第二十三
故有人先谈,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
巴谓徐劫曰:『先生乃飞兔也,岂直千里驹!』巴终身不谈。」)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陈永成注:以下是司马迁自己的话:
太史公曰:鲁连其指意虽不合大义,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诎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邹阳辞虽不逊,然其比物连类,有足悲者,亦可谓抗直不桡矣,吾是以附之列传焉。
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 第二十七
子婴既位,患之,乃称疾不听事,与宦者韩谈及其子谋杀高。高上谒,请病,因召入,令韩谈刺杀之,夷其三族。
卷一二六 滑稽列传 第六十六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陈永成注:司马迁自己的话: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有顷种至,抵掌而谈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史记索隐》】按:战国策作「张孟谈」。谈者,史迁之父名,迁例改为「同」。)
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邯郸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
李同〈《史记正义》:名谈,太史公讳改也。〉
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正义言曹丘生依倚贵人,用权势属请,数求他人。顾钱,赏金钱也。事贵人赵同等,集解徐广曰:「汉书作『赵谈』,司马迁以其父名谈,故改之。」
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孝文时中宠臣,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同、北宫伯子。
〈【史记索隐】案:汉书作「赵谈」,此云「同」者,避太史公父名也。〉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无泽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3. 后汉书里的泰字
后汉书-宋-范晔
卷九
十一月,青州黄巾寇泰山,
泰山太守应劭击破之。黄巾转寇渤海,公孙瓒与战,于东光复大破之。是岁长沙有人死,经月复活。
卷十七
建武三十年二月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卷十九
秦始皇孝武帝封泰山本由好仙信方士之言造为石检印封之事也
卷二十八
永兴二年十一月泰山盗贼群起劫杀长吏
卷六十七
孔子曰泰伯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后汉书 卷七十上
岂泰而安之哉计不得以已也
卷九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郭太傅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
(范晔父名泰故改为此/太郑公业之名亦同也)
卷一百二
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以处士荀爽为司空。
陈永成注:郑公业,名泰。这里不书其名,其他人皆书名是因为范晔父名泰,避其讳耳。
4. 李翱作品里的今字
卓异记-唐-李翱
翱所著卓异,记皇唐帝功瑰特奇伟,前古无可比伦;及臣下盛事,超绝殊常,辉昔而照今
三代为相
河东公张嘉贞,子延赏;赏子弘靖,按汉书,韦平继嗣为丞相者,若今之张氏,三代无比
四代掌纶诰
张嘉贞延赏弘靖次宗。从嘉贞至弘靖,掌纶诰继,世人以为冠古绝今。次宗又拜焉,前古未有,士林称之
李文公集-唐-李翱
卷九论事疏表
臣翱言,…今岁关中夏麦甚盛,陛下哀民之穷困,时下明诏,放夏税约十万石。朝臣相顾,皆有喜色;百姓歌乐,遍于草野。
非武功不能以定祸乱,非文德不能以致太平。今陛下既以武功平祸乱,定海内,能为其难者矣。
以忠正辅主
故忠正者百行之宗也。大臣忠正则小臣莫敢不为正矣。小臣莫敢不为正,则天下后进之士皆乐忠正之道矣。后进之士皆乐行忠正之道,是王化之本太平之事也。今之语者必曰知人邪,正是尧舜之所难也。
疏改税法
臣以为自建中元年初定两税至今四十年矣。当时绢一匹为钱四千,米一斗为钱二百,税户之输十千者为绢二匹半而足矣 。今税额如故而粟帛日贱钱益加重。
疏厚边兵
臣以为方今中原无事,其虑者蕃戎与北敌而已。
今国家威武,达于四夷,其不敢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