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古体诗与近体诗

(2025-09-29 18:37:21) 下一个

古体诗与近体诗

看到诗坛里有一帖, 帖主介绍自己的诗集《韵·时光》,南方文化出版社2025,作者张弘,原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其中“内容简介”一页,有这样一段介绍:

“…诗集分为三编,包括现代诗和古体诗词。第一编是组诗,第二编短歌与长诗,第三编为分类编排的古体诗词。…古体诗词格律严谨,意境典雅优美,不乏可欣赏的篇章。”

窃以为这里的“古体诗”一词,概念上有误。

按照《汉语大词典》《国语辞典》的解释,以及诗词界的惯例,古体诗(古體詩)是诗歌的一种型体,相对于近体诗而言。每句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句数没有限制,用韵无定则,不拘平仄对偶。简称为“古诗”,也称古风、往体诗。

近体诗(近體詩)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等形式,约形成于唐代,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体。此类诗歌在声韵方面有严格的规定,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除排律外,句数有限。也称为“今体诗”。

今体诗(今體詩),即绝句、律诗、排律的统称,形成于唐代,与古体诗相对,强调格律与规范。唐·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诗》有云:“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可为佐证。

《古诗十九首》,杜甫的七言歌行如《哀王孙》《哀江头》等,均属古体诗。又比如,《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59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4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松陵集-唐-皮日休》十卷,卷一至卷四为往体诗, 卷五到卷九是今体诗, 卷十为杂体诗。
 
关于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人还有这样的说法:
 
《诗筏》( 贺贻孙):  严仪卿谓「律诗难于古诗」。彼以律诗歛才就法为难耳,而不知古诗中无法之法更难。且律诗工者能之,古诗非工者所能,所谓「其中非尔力」。…五言律难于七言律也。五言古难于七言古耳。
 
古人认为写好古体诗更难。明朝李攀龙 ((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明“五子”,之一,“后七子”,之一,以攀龍、世貞為魁首,操海內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在唐诗选一书里这样说: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说唐人都写不出真正的五言古体诗,而只能写自已的所谓“古诗”而已。苏轼曾把陶潜所有的诗都按韵仿写一遍,就是在练习写古诗。
 
因此,凡说到“格律严谨”的诗作,必然是近体诗,而非古体诗。将“格律诗”称为“古体诗”,在概念上是错误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