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默笔

你耸立于山巅,告诉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蜷在半山腰,看到的是满目一片荒凉。
正文

《棉花糖》

(2021-01-18 17:29:45) 下一个

《棉花糖》

                    ---门三爷---

记得那年我儿子三岁。那一年的万圣节(俗称鬼节)我们带他在我们社区要了很多糖。在回家的路上,我儿子边摆弄那些糖边吃,吃了好几块。回家后,把我儿子放在沙发上,我太太对我儿子说,你不能再吃糖啦。吃多了,你会肚子疼的。你先玩儿一会,摆弄那些糖,可不能再吃了。过一会,你该睡觉了。

过了大约二十分钟,我太太从厨房回到客厅,叫我儿子把他要来的糖装进那个装糖的小塑料桶里,他该上床睡觉了。这时,我太太发现,我儿子衣服前襟湿了一大片。我太太意识到,儿子前襟那片湿,是儿子流的哈喇子弄湿的。我太太赶快笑着对我儿子说,再挑两块你喜欢的糖吃吧。吃完了,我们去刷牙睡觉。

可想而知,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面前放着他喜欢的糖,能忍住不吃,是多么难的事啊。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特做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

沃特教授的实验对象是一群四岁至五岁的孩子,一共有六百个。实验很简单,给每个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放一颗棉花糖,并告诉孩子,你现在就可以吃掉这颗棉花糖。如果你能忍住不吃这颗棉花糖,十五分钟后,我们就再给你一颗棉花糖。这时,孩子们心里很清楚,他们自己有选择,如果想要得到两颗棉花糖,就要等十五分钟。

结果,这一群孩子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孩子不能等,或者等了一会儿,就赶快把面前的棉花糖吃了。另一部分孩子想得到两颗棉花糖,就坚持等了十五分钟。

十五分钟看起来时间并不长,可在棉花糖的诱惑下,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十五分钟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孩子们为了消磨掉那难捱的十五分钟,有的假装睡觉,有的低头摆弄手指,有的小声唱歌…… 

多年后,实验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大部分当年选择一颗棉花糖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受教育程度、工资收入、社会地位以婚姻状况上,都比选择两颗棉花糖的孩子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孩子的情感塑造实际上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到四岁,孩子的大脑已经长到成人的三分之二。这几年中,在父母、亲人、幼儿园老师等人的培养和教育下,孩子的情感造型已初具规模。这时,孩子大致知道自己怎么样?在父母眼里,我是否可爱,我是否重要?

在一个淡漠的,松弛的,放任的家庭里,父母没有在孩子身上花很多精力和时间。他们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意无意的用各种借口对孩子情感的需求不予理睬。由于太忙,或者由于无知,或者听信那些没有任何道理的谬伦:“孩子哭了,不能抱。孩子哭了,你不抱他(她),他(她)以后就不哭了。”等等。孩子哭了,是在跟父母交流。他(她)可能害怕了,需要父母来安慰,来爱抚。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底里缺乏安全感。由于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他们所需的关爱和安全感,孩子跟父母的情感关系是冷漠的。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是孤独的,不安的。因为跟父母没有建立起亲密的情感关系,内心缺乏安全感,孩子对其他人和世界也都不会产生好的情感。长大后,他们对其他人不感兴趣,对世界不感兴趣,对将来也不感兴趣。为了消除内心的不安,为了驱赶情感的孤独,他们不可能有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只有眼前的欢愉和桌面上的利益。因为眼前的欢愉和桌面上的利益可以马上消除掉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孤独的情感。所以,他们未来的人生就只能是“一颗棉花糖”的人生…… 

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情感需要,也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一切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父母情绪好时,无故给孩子奖赏,孩子想要得到什么就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做错了事,也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父母不痛快时,就拿孩子撒气,无缘无故的惩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无可适从,不知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在他们内心里,好坏的标准是模糊混乱的,好坏的标准是随时可变的。有的父母说话不算数,答应孩子的事,到时不兑现。这一切,都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慢慢的,孩子内心里明白了一条道理,世上不但没有明确的对与错,连父母都是琢磨不定的,是不可靠的,继而,世上的一切都是琢磨不定的,都是靠不住的。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情感造型就有很多的瑕疵,或者是畸形的。因为连父母都是靠不住的,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能靠得住?在他们的眼里,什么都是靠不住的,将来也是靠不住的,只有眼前是靠得住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将来,只有眼前。所以,只顾眼前,不管将来,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他们的个性,他们的世界观。将来,他们的人生也就是“一颗棉花糖”的人生…… 

有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父母给孩子无限的宠爱。孩子在家不用守规矩,家里也没有给他们订规矩。他们不用守规矩,他们不用有目标,想要什么,他们马上就能得到什么。结果,这样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就没有自制力。面前放着棉花糖不吃,别说忍十五分钟,忍两分钟都太长了。由于情感的把控能力太差,长大后,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一个目的,迅速收获眼前的利益,尽快填充饥渴的情感。将来,及时行乐就是他们的人生态度,“一颗棉花糖”的人生就是他们的现实人生…… 

在一个温暖的,亲密的,充满爱的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极大的关爱,扶持和抚育。父母肯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一起建立奖罚分明的规则,而且在实际中,认真执行这些规则…… 父母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给孩子脆弱的情感幼苗灌水施肥。从父母的言行中,孩子得知,自己在父母那里是可爱的,是重要的。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情感幼苗发育正常,他们有自信心,有安全感,知道对与错,知道奖与罚,心理瑕疵少。为了得到两颗棉花糖,他们就能够忍十五分钟而不吃面前的棉花糖。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学,为了周一考出好成绩,他们就能够抵制周末娱乐活动的诱惑,不去参加爬梯,不去看电影,而是在家复习功课。他们的性格是乐观的,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与人为善,对将来充满希望。从而,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是去得到两颗棉花糖。他们的人生就是“两颗棉花糖”的人生……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