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默笔

你耸立于山巅,告诉他前面是一片海洋。他蜷在半山腰,看到的是满目一片荒凉。
正文

《有轨电车》

(2021-05-22 10:13:57) 下一个

《有轨电车》 ----门三爷----

有一道题:一辆失控的电车在铁轨上行驶。在电车行进的前方,有五个铁路工人正在干活,他们不知道电车正朝他们冲过来,这时,你正站在车站里面,站在扳道岔的操纵杆儿旁边,如果你拉动操纵杆儿,电车就会被切换到另外一条备用轨道上。可是,这时你注意到备用轨道上也有一个工人在干活,你怎么办?

A.拉下操纵杆,改变电车的行进方向,使电车开进备用轨道,压死那个工人,B.你什么都不做,让电车按照原来的路线继续朝前冲去,压死那五个工人。

看了这道题之后,大约百分之九十的人回答是拉动操纵杆,一条命换五条命,值。一般人都懂得利益最大化的道理,也就是说,假如我们面前有一堆橘子,我们花一块钱可以拿走一个,也可以拿走五个,我们绝大多数人一定会拿五个。

下面还是同样的问题,只是用另外一种办法去解决电车失灵的问题。

你站在天桥上,看见有一电车刹车失灵了。电车继续向前方冲去,电车前方不远处有五个铁路工人正在轨道上干活,他们不知道电车向他们冲来。这时,一个人正站在你身边。你如果把这个人推下天桥,掉到铁轨上,这个人的身体就可以挡住电车,那五个铁路工人就得救了。

你是推这个人下去呢?还是不推呢?还是……呢?

同样是让一个人死,五个人活的问题。答案会不会是同上面的答案一样,是不是仍然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同意应该把身边的人推下去呢?

结果,答案变了,而且变的很大。这一次,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不去推身边的人。

这次为什么人们的答案变了?而这次为什么多数人选择让一个人活,而让五个人死呢?

有人解释说,扳道岔,改变列车轨迹,结果,列车把一个人撞死,你是间接把那人杀死。在道德伦理方面,你的心里不会有很大的负罪感。但是,如果你亲自把一个人去推下天桥,你会觉得,你亲手杀了人。你心里会有很大的负罪感。所以,你下不去手。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选择不拉操纵杆的原因。

同样的问题。在天桥上,如果你身边站着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你推不推她下去呢?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说,不。如果你身边的人是你的女朋友,你会推她下去呢?在这种情况下,可能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说,不。那剩下的百分之一的人说“推”的人,肯定是因为他女朋友给他戴了绿帽子。

很多人都看过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该片描述了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四个在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小儿子二等兵瑞恩下落不明外,他家其他三个儿子皆已陆续在各个战场战死了。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特令前线组织一支八人小队,在枪林弹雨中去寻找到二等兵瑞恩,并将他平安送回后方。电影结尾,大兵瑞恩活下来了,可营救瑞恩的八个人中死了六个。

那六个人也都分别是其他人的儿子,丈夫,兄弟,父亲呀。死六人而救一人,对吗?从数目上看,从利益最大化上看,是错的。但马歇尔上将认为那是对的。从道义上看,那是对的,美国不能让瑞恩父母一家承担更大的痛苦。

这样看来,有轨电车的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目问题。如果我们抛开功利,抛开道德,抛开道义,有轨电车的问题实质上是个理智与情感的问题。当没有情感参与进去时,我们所做的决定完全靠理智,比如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就会选择拉操纵杆,死一人而救五人。当有情感参与进去时,比如我们身边站着的是美女或者是女朋友,我们的决策就基本靠情感,我们就会选择不把身边的人推下桥去。结果,是五人死而一人活。

有轨列车问题既是个难题,也不是个难题。当没有情感参与时,人的理智说了算。当有情感参与时,基本上是人的情感说了算。当然,也有列外,比如,马歇尔将军做决定时,情况就复杂了。对他来说,从数目上看,死六个人跟死一个人没有什么区别。情感上,他对六个士兵的情感跟对一个士兵的情感都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他权衡了理智和情感,又权衡了道义,之后,他选择了道义。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