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雨佳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杜聿明的听话和蒋介石的无能(2)

(2025-11-23 14:03:09) 下一个

(2)蒋介石的无能

淞沪会战:战略判断失败。白崇禧在战后检讨中明确指出:无论装备、兵种配合、单兵素质,日军均远胜国军。抗战前蒋介石的对日方针是“能拖则拖”,因为他深知十年之内中国军力无法与日本抗衡。但明知敌强我弱,蒋仍选择在上海与日军作决定性会战。郭岱君认为蒋“必须要打”,因为这是“民心所向”,不打就会被贴上“逃跑、投降、汉奸”的标签。此观点有点道理 了自圆其说。但从军事角度看,淞沪会战是彻底失败:30万国军伤亡。精锐的第87、第88师及税警总团损失殆尽。淞沪战役成为国民党战略储备损失最严重的一役,为后续抗战埋下深远隐患。
三大战役:最高统帅能力的真正分水岭

国军在三大战役中全线崩溃,原因多且复杂:战略误判、指挥体系混乱、军队素质差距、士气低迷、共谍渗透、美援断绝……但作为最高统帅,蒋介石必须为失败的迅速与全面负责。
与蒋相比,毛泽东在此阶段的统帅能力高下立判。


辽沈战役:锦州的战略价值众所周知:关内与东北的咽喉要道。但蒋介石错误判断,以为解放军主力会继续围攻长春,而不会冒险南下。然而东野主力远程奔袭锦州,一举包围义县,切断关内援军通道。直到此时蒋介石才恍然大悟,但棋局已被对方占尽先手。
毛泽东表现果断坚觉。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仍坚决主张“先打锦州、断敌退路”。与林彪、罗荣桓的电报往返可见其判断清晰、意志坚定。蒋介石却是犹豫、顾此失彼。在长春与锦州之间摇摆不定 由于优柔寡断,最终错过所有战机包括撤回关内的机会。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