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静

行万里路,读万券书,淡泊尘缘,情系河山。
正文

童年北碚杂忆-之一父母亲和李氏家族

(2025-07-13 05:28:14) 下一个

进入耄耋之年,近期的事情经常忘记,而七、八十年前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回忆起往事,父母亲的音容笑貌常又重现眼前。随着年纪的增长,对父母亲恩德的体认愈加深刻。这促使我拿起笔来,记下对他们的回忆和思念,也兼记录下自己和父母在一起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时光和与自己及家庭有所交集的人和事。

一提起笔,我似乎回到了童年岁月,和姐姐妹妹依恋地偎依在父母的膝下。父母的眼里充满了慈祥和爱怜。这几个他们疼爱的孩子,是他们的血脉和希望。他们在战乱年代艰难生活中抚育子女、筚路褴褛步履维艰。。。。。

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父母亲相继驾鹤西去离开了人世。而我和姐姐妹妹也长大成人并成家立业,有了家室子女和孙辈、重孙辈。父母的血统被后人继承和繁衍,父母的恩情人品被子女深深缅怀和尊崇。

我的童年主要是在嘉陵江畔的北碚度过的。北碚的山水草木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在北碚所见所知的那些或平凡或知名的人的事迹,已成为我记忆中一个珍贵的部分。回眸往事,他们又壹壹鲜活地呈现在我的眼前。作为伴随我成长的环境中曾经影响过我的人和事,包括我现在对他们的再认识,我也一并把这些收入了这篇文字中。

一、父母亲和李氏家族

父亲李楫,字作舟,1906年生。是河南省博爱县(原称清化镇)张茹集乡(现为金城乡)刘村人。出身于一个有着400多口人的李氏大家族。

刘村李氏家族的事业是祖先们艰难创业逐渐发展起来的。李家祖先原籍山西洪洞县东北八里多洼村,明朝初期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移民迁到今博爱城东北李洼村。明朝末年,刘村李氏始祖李倜带领九锦、九绢、九丝、九绸四个儿子从李洼村再迁至博爱城南部沁河北岸的刘村。李氏兄弟开始时给当地大户皇甫家种地,后来为东家推独轮车往天津送货,去时送怀药(河南省怀庆府所产山药、菊花、地黄、牛膝4大名药,称为怀药。清化镇属于怀庆府的一部分,是怀药主产地之一),回来捎海货,一个来回需要一个多月。李氏兄弟为人厚道,忠诚可靠,深得东家喜欢,东家就让他们捎带点私货到天津卖,收入归自己。一来二去,李氏兄弟便把生意做大了,除保证为东家送货外,自己还雇人往天津送货。后来皇甫家的子弟纷纷中举做官,就把怀药生意全部留给了李家。

李家发财后除了在刘村置办产业外,还在清化镇开药行,商号李全顺,下分义、成、永、东四记,经营怀药运销。到了第三代李九丝的儿子李国顺当家时,又分出了协盛全、协盛西等字号。此时,李国顺看到经营怀药毛货同加工后的正品价格相差甚殊,于是派店员外出学习怀药加工技术,自办加工作坊。由于严格按照规矩炮制,工艺精细,协盛全的怀药迅速享誉海内外。生意越做越大。李家除在本地开设药栈外,又陆续在各地发展分号,在清朝中期形成了一个遍布全国的药材加工、批发、零售兼营的大型药业网络。当时怀药运销主要走水路,协盛全在国内的各个分店按水系划分管理区域,分布的主要水系有:长江、泯江、汉江、湘江、赣江等。主要店铺设在博爱、开封、郑州、禹州、南阳、重庆、宜昌、汉口、上海、松潘、茂县、灌县、汉中、老河口、安康、衡阳、湘潭、长沙、吉安、樟树、南昌、九江、安国、上党、营口、北京、天津等地,总店先后设在博爱、开封、汉口和衡阳。鼎盛时期分店达100多家,在册的店员总数有三、四千人。是全国中药业的翘首,与北京同仁堂齐名,甚至在一段时期内规模和名声超过同仁堂。

随着事业的发展,李氏先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和人才培育体系。在人才来源上,协盛全在刘村兴办义学,广招乡闾子弟培养药业人才,并把优秀学员派到各个分店当学徒。学徒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锻炼和考核,表现优异者可被提拔当掌柜或账房先生(即经理和会计师)。在经营管理上,实行“掌柜分工负责制”:大掌柜抓全面,二掌柜管内务,三掌柜跑外差,分工协作,各司其责。各分店掌柜三五年一对调,避免因熟生弊。各个分店的利润除作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及付给经理和店员的工资和奖金外,每年要向东家上交一定的数额,这是李氏家族维持生活的财政来源。总店还对各分店派出自家子弟作为驻店的监理,监督分店的经营管理。此举一则对掌柜权力进行监督,二则可为东家子弟安排差事,确保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上述举措具有开拓精神,符合工商管理的科学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李氏事业的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李家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由于东家成员沉溺于坐享其成的生活不思进取,对生意只一味索取不关心经营和监督,造成生意下滑和资产不断流失。一些 生意从盈利变为亏损甚至倒闭。

父亲年幼时双亲相继去世,成为孤儿。幸得其爷奶及叔伯照应长大。刘村大家族的多数成员不求学也不工作,窝在家中安享生意的果实不劳而获,不少人抽大烟成瘾,吃喝嫖赌昏昏度日。各处生意因为疏于管理监督也日渐衰落。父亲奋发图强不随波逐流,读完中小学后考入地处焦作的由中英合资兴办的福中矿务专门学校,(英文名称为Fu-Chung Mining College)。主办单位是英国福煤矿公司和中国中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学校”从清末的“高等学堂”演变而来,与大学平行而程度略低。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是中国最早的矿务专门学堂,后来扩大更名为福中矿务大学,是现今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的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父亲读完预科后又考入位于省会开封的河南大学。大学四年期间主修政治专业兼修会计专业。学成毕业后父亲是当时李氏家族中学历最高、学问最深的人。我看过父亲大学毕业时与同学们集体去杭州游览的照片。那时父亲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人生正处于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阶段。

母亲范式坤比父亲大两岁,是河南省修武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两个舅舅都读到大学毕业。母亲小时候也在家里学习读书写字,熟读诗书经典,知书达理,有一定的文化功底。但为当时社会风习所限,从小被缠了小脚。她不到20岁就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还在大学读书的父亲,做了李家的贤妻良母。早于我出生的有比我大11岁的大姐静一和比我大6岁的二姐静言。

父亲大学毕业后离开大家庭独立谋生,先在安徽六安专员公署担任了一段时间职员。继又参加河南省政府举办的财务人员考试,录取并经培训后被分配到宜阳县政府任财政科长。其间的丙子年正月二十五日(1936年2月17日),我在开封出生,因开封又称“中州”,故父母给我取的小名是“中”。我小时候妈妈给我看过一张父母亲在宜阳县府大门前和同仁拍的一张集体照片,那时我正在襁褓中抱在母亲怀里。整个宜阳县政府的职员连家属也就二十多人。还没有现在武汉大学工学部校区一个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多。我出生后次年(1937)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侵占华北,战火很快烧向河南。1938年父亲辞去公职带着母亲、两个姐姐和我,向西南逃难到大后方的重庆。

图-河南博爱刘村李氏家庙前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