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笔者战术研究丛书《广阳战斗综合研究》中有关八路军129师(刘伯承)七亘村大捷(1937.10.26)研究中的一段,可从国军的记录,在战略全局了解八路军七亘村伏击战的历史地位,是为了留档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受到全面封杀),为求严谨,才有有证有据的论文形式,又截头去尾,并不易懂。普通读者仅看小结部分即可】
【背景简介:七亘村大捷,是八路军平型关,阳明堡夜袭(基本为虚构,有战斗事实但日军没有死伤记录(八路军死伤百余),日军飞机被大破一架)的抗战初期有名的大捷之一,指挥者为129师长刘伯承。背景是日军1937.10,进攻山西太原的第一战役,发生在河北井陉西娘子关附近,国军力守娘子关正面战场,129师和川军被命守卫南线山区,堵截日军的左纵队(约一个联队),刘伯承部在七亘村天险堵截失败(10.23-24)后擅自撤出战斗,敞开日军进路。而来援川军不知此情,欲与刘伯承部配合正面堵截日军,结果被不见友军,被日军主力迎头痛击惨败。南线守备出现危机,黄绍竑(二战区副总司令)急调娘子关正面守军补漏,不料此时日军开始南北夹击的总攻,娘子关防线全面崩溃。失守同日(26日),在后方保存实力的八路军129师,为了协助国军,仅派出一营部队,转进到敌军后方的七亘村监视日军动向,此队,打了一个较成功的截击战,(三天堵截中)击毙为左纵队运输粮秣的日军辎重兵约24名,此为今日被宣扬的七亘村大捷(号称歼敌600名),此大捷之前的用兵失利和擅自撤退,对川军的背信弃义,可称为是娘子关战役失败的导火索,但此一段事实,却被共产党的抗战史所抹消】
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几个有代表性的国民党第二战区的原始档案。虽和八路军七亘村大捷无关,但可以了解八路军大捷之外的全体战略布局、掌握一个10月24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初战失败后撤出正面战场造成后方空虚,25日川军前来补漏,再战失败使后方出现危机的重要事实。为解决这个危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急调娘子关前线兵力前来解救,此釜底抽薪的拙策,最终导致了娘子关战役的败北。若不了解此战役全局的推移,也无法对八路军的地位作成中肯评价。资料群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i]。
特急。南京蒋委员长:固密。综合养〈22〉晚、梗〈23日〉战况如下:(一)据第三军曾军长漾〈23日〉电,由横口车站南下之敌三千余,养晚主力停止南北障城,一部到侧鱼镇,今晨已与我刘家棚、支沙口警戒部队接触。我一二九师之陈旅在侧鱼镇附近,与敌战斗甚烈。...(三)第一二二师本晚开始向岩会站〈阳泉站东方)运送。职黄绍竑叩。漾戌。印。(阳泉)(599页)
曾万钟致军委会第一部密电〈1937 年10 月23 日)
南京军委会第一部: ○密。(一)步、骑、炮连合之敌约三四千人,养〈22〉日由井陉东渡河南下,其先头已经南北障城西进,企图由我右侧迂回。…(四)三师沈旅现在固兰村、魏家凹之线阻止西进之敌。职曾万锺。梗亥〈23日23时〉。参一。印。(600页)
(笔者分析):以上两个电报记录了如下日军左纵队南下的情报。一,提到了到达测鱼镇的左纵队主力,23日在东石门附近与一二九师陈赓旅进入激战,“战斗甚烈”之件。二,协助八路军阻止左纵队前进的川军部队(王铭章师),正在运送途中。可读出此时左纵队正面只有八路军刘师一部担当防御任务,兵力薄弱。三,10月23日从南障城向西迂回前进的一部日军,在支沙口与第三军曾万锺部队发生接触,战斗。
按日军战报记载,从南障城向西迂回的部队,是左纵队第二大队,到支沙口后折向南,从北方山路接近固兰。此队在固兰附近与第三军第七师第二一旅沈元镇[ii]部队进行了两日战斗,突破国军阵地后通过固兰向柏井驿方向前进。26日加入松沟村附近战斗(娘子关后方总攻)。第六中队长梶原龟鹤大尉等三人,23日夜在固兰附近战斗中死亡,成为左纵队的最初牺牲者。前来接替梶原后任的植太郎中尉,赴任途中于27日,又于七亘村(与八路军接触)战死(后述)。不得已后期作战(太原平地攻略战)中,只能用荒卷少尉代理中队长职。
(1) 10月24日电 急。南京蒋委员长:○密。综合梗晚敬〈23日夜-24〉日战况如下:一、由南障城侧鱼镇方面企图迂回我右翼之敌部三千余众,本日早有步、骑联合之敌数百,在七亘村与我一二九师之一部冲突,我颇受损失,固兰村蒋家方面小有接触。二、娘子关附近及其以北,本日无剧战,…三、朱〈孙?〉军第一二二师,本早到一旅,在移穰镇下车,已命其进驻马山村,其余一旅,本晚续到。谨闻。职黄绍竑叩。迥酉。印。(阳泉)
(2) 10 月25 日电 即到。南京蒋委员长钧鉴:固密。综合敬〈24日〉晚有〈25〉日战况如下:
一、 因曾军右翼固兰村之线过于突出,乃决定向后缩短:右起(五万分一)一三一四高地,经北青掌、大青岩、梁家垴、甘桃驿与三十一师相连接,控置有力部队于固驿镇,再以一二二师之三六四旅迅往占领马山村东方高地,于敬〈24日〉晚开始行动,有〈25日〉拂晓前曾军转移完毕。二、全正面除旧关稍有炮击外,颇形沉寂。三、一二九师之一部,因梗〈23〉日在七亘村受创后,复向南移动。敌约一联队附二三百骑兵,遂由营庄北边向西迂回前进。三六四旅〈川军王志远旅)之一团,有辰由马山村前进时,左翼受敌不意之侧击,溃退于西回村北方高地,现敌占据十字路、乱安,与曾军之一部对战中。四、除令一二二师坚固现时地步集结兵力攻击敌人外,令曾军抽右翼主力由敌侧后方夹击,务期于寝午前将其击灭。谨闻。职黄绍竑。有酉。印。(阳泉)
(笔者分析):以上两份电报,记录的是10月24至25日的情况。可了解到
一,对八路军一二九师24日(午前)在七亘村附近的战斗结果称:“本日早有步、骑联合之敌数百,在七亘村与我一二九师之一部冲突,我颇受损失”。“一二九师之一部,因梗日在七亘村受创后,复向南移动”。即此档记录了一二九师24日的战斗失利和之后的撤退(向南方的移动)。参照后电,可知转移地点是远离战场的南方九龙关附近(王得寨,孔氏村方向)。
二,由于一二九师撤退,黄绍竑不得不再次调整对日军左纵队前进的防御部署。日军左纵队进击方向,属于娘子关防御最南线,国军防御薄弱。本期待八路军一二九师能阻止日军前进,但结果一二九师于23,24日两次连接受挫(实际上是两天内三次受挫)后,向南方撤出(七亘村)战场。此时前来补空的川军一二二师还未能到位(马山村)。为此,黄绍竑令北侧第三军曾万钟调整部署,收缩正面,抽出右侧第三军娘子关防线部队一部从侧面支援川军作战。
三,记录了日军击退一二九师后通过七亘村继续向西前进,途中与赴马山村的川军一二二师三六四旅(王志远)遭遇,作战中川军部队受损,溃退到西回村北方高地一件。由于左纵队轻易通过了一二九师,和川军三六四旅的两道防线,占领了通向柏井驿的要道,黄绍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大惊,令部下第三军曾部增援作战,并展开包围攻击,务必于26日午前将日军左纵队击灭,以图消除后方隐患。
以上记录了娘子关战役南线的危机状况:川军部队未到达前,一二九师已退出战场。七亘村天险失守,日军长驱直入,马山村防御线(一二九师曾坚守)空白,紧急补缺的川军又在途中大败。此状况使黄绍竑万分焦急。
南京蒋委员长钧鉴: ○密。谨将有〈25〉日各部之位置胪列于下:(一)晋东方面,鲍旅东阳关,一二九师之一旅一旅九龙关一带,一二二师主力水峪营、圧〈压〉火梯、圪洞线,一部马山村附近,第三军部固驲铺,其第七师右自( 1314 )高地、庙咀、梁家垴线,…阎锡山、黄绍栋。有戌。参战。印。(阳曲)
(笔者分析):此电报为日军左纵队向柏井驿接近中的25日部署。可见一二九师陈赓旅主力,从七亘村撤出后已转移到“九龙关一带”(王得寨,孔氏村,东冶头),远远脱离了与左纵队作战的主战场。川军则退守东回镇,西回村北方。与第三军右侧第七师增援部队,构成对日军左纵队的防御线。柏木井北方的固驲铺(固驿镇),是第三军指挥所。一二九师退出前线战场,川军无战斗力,第三军右侧兵薄,致使娘子关后方出现最大危机。
15 10月25日各部队位置图。129师主力24日失利后撤退到大后方,川军前来补空,大败。日军左纵队开始北上逼近柏井驿,娘子关后方空虚,出现危机。
综合有(25日)晚、寝〈26)日经过如下:(一)有骑兵为主体之敌数百,自昨午后,由马山村方面闯入我第三军右翼后十字道、乱安村及固驿村〈军部即在此)南端高地,彼我冲突甚烈。新加入作战之川军〈一二二师〉亦同时遭遇强大敌军于西回村西方高地,自昨迄今,在猛烈冲突中。(二)昨晚十时许,接刘伯诚〈承〉师长电话,确告敌军前后共四个联队由马山村方向侵入。此时马山村通平定大道除一二二师(战斗力薄弱)外,别无部队可遣,当即商得司令长官同意,抱最大决心以(26)路留一小部守娘子关,主力移至巨城镇、移穰镇,进出柏井驿、桥头村,以本日第二次新加入之川军(124)师之一旅推进石门口,准备对敌总攻,并暂留调赴北正面之冯钦哉部三团,于上下盘石至巨城镇间抗拒娘子关方面敌军之进入。(三)上述决心由本晚四时开始行动,本夜可到预定地点,感早实行总攻。现第三军及(一二二)师仍确保阵地,惟通信连络由午后四时中断。谨闻。职黄绍竑叩。有戌。印。(阳泉)(602页)
16 10月25日,黄绍竑部署的后方救援电文 (台湾国史馆)
(笔者分析):这是25日晚间的电报,为黄绍竑副司令长官为解救娘子关后方危机的新作战部署。此时从马山村方面向柏井驿迂回前进的日军左纵队,被视为最大隐患。刘伯承一二九师失利后撤退,战斗力薄弱的川军(此时正与左纵队主力激战中)虽到,在强大之敌面前溃退无疑。之外已无部队可遣。所以黄绍竑求得阎锡山同意,除留26路军坚守娘子关外,将娘子关正面守军主力一部,从正太线方面的巨城镇(娘子关西20公里)、向南方移穰镇调动,准备进出柏井驿,石门口一带展开对日军左纵队的总攻。计划于25日夜间部署,感27(26?)日早开始总攻。
此策略,简单讲即是釜底抽薪,调动娘子关前线部队,回击逼近到娘子关后方的日军迂回部队,先解决后方危机。此危机造成的原因,从文脉中不难读出,是造成日军左纵队快进背景的,刘伯承一二九师24日于七亘村,川军一二二师25日于木槽村,东回镇的败走。不得已,黄绍竑动用娘子关前线部回援。不料此釜底抽薪之计未果,反而成为娘子关前线国军全线溃退的导火索。
17 左纵队23-28日行进,作战图,和黄绍竑25日调兵堵漏
更可笑的是,此段黄绍竑为解救后方危机,调兵堵漏的部署,在八路军战史之一,罗焕章等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却变为八路军一二九师23日在东石门,24日在锣鼓寨,马山村,26日在七亘村等地与日军左纵队作战,连战连捷,结果阻止了日军前进,使娘子关前线出现小康,黄绍竑见娘子关防线稳定,遂将多余兵力抽调向忻口。云:
由于日军左翼迂回纵队屡遭〈八路军一二九师〉打击,进展迟缓,进攻娘子关之日军得不到策应,攻击亦未奏效。25 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见娘子关防线稳定,令第二十七路军由娘子关转赴忻口作战,遗防由第十七师接替。[iii]
可见娘子关战役的历史事实,在以八路军七亘村伏击为中心的“大捷史观”影响下,已被歪曲到如此令人不可置信的荒唐地步。26日,黄绍竑正向柏井驿紧急调兵中,已前进到柏井驿东方的第二十师团左纵队,与娘子关正面右纵队,中央纵队同时发起总攻。前后夹击娘子关守军,同时左纵队又对行动迟缓,尚未进入阵地的国军增援部队,和后退中的前线部队展开猛烈攻击,包围,追击,使国军蒙受巨大损失,娘子关守备阵地全线崩溃。
南京委员长蒋,XLga司令长官阎、XLgg 部长黄:远密。本路军奉命当移动转用兵力部署之际,我两翼友军曾军、川军、廿七路武师、赵师均受敌压迫,逐次后退,本路军两翼已无友军,现陷于孤立艰苦之境。为贯彻抗战决心,拟如下作战:一、第一期作战,死守石门口北1121 高地、上庄、鼋庄、乱柳村以北山地阵地,顽强阻止敌人。二、第二期作战,以四二军确保阳泉附近地区,以卅一师确保平定附近地区,以卅一师确保平定、榆次大道,在平定以南地区占领阵地,扼要死守。三、施行第二期作战地区等候命令。四、所规定第二期作战地区,除有令外,不准再向后移动一步,违者以军律处罪。以上四项,已严令本路军各部队遵照施行,以平定等地为最后坟墓,以报国家。谨闻。职孙连仲。俭酉。参。印。(603页)
(笔者分析):此段为27日晚,国军全线崩溃向平定,阳泉败退时,第二六路军孙连仲司令对蒋介石,阎锡山发出的电报,大有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悲壮感。但孙连仲的誓言,最终也未能阻止国军方面洪水般的大溃退。30日平定县落城。此时在敌后方七亘村打了胜仗(26日七亘村大捷)的一二九师,正在根据地总结经验,开庆功会。国难当头,谁喜谁悲?
限即刻到。南京蒋委员长钧鉴:○密。顷接黄副司令长官电闻:…养日敌一联队向侧鱼镇我一二九师攻击,康日复增加一联队,将一二九师阵地突破,向马山村西进,其后续两联队于敬有等日亦由该路西进,在东回镇附近,将我一二二师王旅击溃,乃转向北攻我一二二师另一旅及第三军后方,截断平定、阳泉道路,情形至为危急。我乃决心令孙总司令备一部警戒正面,抽主力转向柏井驿、桥头村前进,令歼该敌,巩固侧后。乃并未及到达,而第三军及一二二师之一旅,已为敌击溃,同时娘子关正面之敌,亦将我警戒部队击破,致敌深入,无法挽救。现令廿六路及一二四师、二七路之一部,占领西郊村、移穰镇、巨城镇之线,拒止敌人西进,详情续报。职此次指导无方,丧师失地,请予处分,以申纪律,不胜屏营待命之至。等语。除电复慰勉并仍督饰〈饬〉各部努力抗战不得再退一步外,谨闻。阎锡山 叩。艳戌。参战。印。(阳曲)
(笔者分析):这是一个第二战区长官阎锡山,黄绍竑向蒋介石提出的败战总结报告,请蒋问罪。回顾了战斗失败的全过程,再一次指出24日八路军一二九师的七亘村阵地失守,25日川军部队于东回镇被击溃是铸成大错的起因,25日夜的(黄绍竑)调兵失败(造成前线兵力薄弱,由于行动迟缓,后方危机也未能解决),也是导致娘子关战役败北的直接原因。娘子关战役后,国军损失如何?见下电。
...(三)我军现有战斗员:三一师,现已改编为六个连;三十师,现剩六百余;二七师,千二百余;四四独[立]旅,约五百;赵寿山师,已无战斗力;冯钦哉部,除调一团赴北正面外,此间只有四团,伤亡亦甚重,数目未详;第三军第七师,已缩成二团;十二师,刻已出险者约千余人,尚未集结;川军大半均溃散。...
(笔者分析):推测此报告中有一定数字面夸张,但基本反映出国军全体受到重创的事实。日军称此阶段仅“敌遗弃死尸”数即有7000名。绝大多数出现在娘子关后方战场和退却途中。没有受致命伤的此时只剩八路军的两个师〈一一五师还在路途上〉。黄绍竑云:“八路军本晚可部署完毕,开始攻击,主力于平定西南地区向北侧侧击”。在此,黄绍竑希望一二九师北上平定,解救国军正面防御危机,但一二九师却称“准备未周”,迟迟在昔阳附近,不肯北上。
11 月1日 11时,黄绍竑在致蒋介石的密电中对一二九师发牢骚道:
原拟令第八路主力,东日〈11月1日)由平定方面侧击,以制敌之进攻,因八路准备未周。东日间据报,敌约一旅一团由九龙关直趋昔阳,一二九师无法集结,侧击计划完全顿挫。敌乃集中左右翼部队,专向铁路线攻击。…职黄绍竑叩。冬巳。印。(阳曲)(609页)
(笔者分析):此电报,可真冤枉了刘伯承。不北上平定,考虑刘的确有不愿以卵击石,到敌正面消耗体力的顾虑,但绝不是消极避战,使“侧击计划完全顿挫”。此时〈11月1日)为挽回脸面,刘伯承早已做好了周密的第二次歼敌部署,准备于11月2日,在昔阳县东南黄岩底截击日军一〇九师团的昔阳支队(步兵第六九联队)主力,并动员全部兵力两个团出阵。以雪第一次七亘村败仗之辱,扬第二次七亘村胜利之威。
第二次七亘村战斗,趁前线国军大败之阴偶得天机,却为保存实力未部署重兵,使入网之敌兵大部逃窜。此为“巧用神兵”的七亘村大捷宣传背后,遗留在刘伯承内心的一个悔恨。11月2日,刘伯承一二九师主力的两个团,终于按照计划部署在黄岩底与日军步兵第六九联队(昔阳支队)正面冲突,并打了一个半成功的阻击战(黄崖底大捷),毙敌数超过七亘村大捷一名(25名),且作战对手是日军的步兵。有关黄岩底战斗,请见本书第三部。
此为国民党的抗战正史记录。以下仅选择有关南线防御的内容。
前于十四日奉令由五台进援娘子关之第一二九师,于十九日到达阳泉,即奉黄副长官之命,进驻七亘村,马山村地区。二十二日晚,其第三八六旅到达马山村附近。
敌经旬日进攻,迄无重大进展,乃以后续约四个联队之兵力,向我右翼迂回,其先头三千余,于二十一日由横口车站南下,二十二日晚大部到达南北障城,一部进抵测鱼镇。至二十三日晨与我第一二九师之第三八六旅及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先后发生战斗于七亘村,刘家棚,支砂口一带。…第一二九师之第三八六旅,于营庄附近与敌战斗多时,乃以敌陆续增至八百余人,第三八六旅遂向南转移。
二十四日四时,第一二二师之第三六四旅到达阳泉附近,十四时,奉黄副长官命令,续向东回镇前进,该旅于十六时开始行动,当晚到达东回镇。第一二二师王师长于是日午后到达阳泉,获悉第一二九师之一部在马山村以东与敌战斗,遂决心并命令第三六四旅在马山村,七家峪一带占领阵地,拒止敌人,复令第三六六旅至移穰镇下车后经柏井驿,西回村急进,限于二十五日七时到达东回镇待命。
二十五日拂晓,我第三六四旅向马山村续进,其先头于八时在马山村西遭敌不意之侧袭,损失甚重,该旅乃退据槐州岭迄胡家峪之线与敌对战…[iv]。
从文章中可知道,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陈赓),是按第二战区黄绍竑副司令长官之命令,驻七亘村,马山村的部队。在日军左纵队开始迂回作战后,曾于23-24日与其在七亘村,营庄一带战斗多时,因敌兵力增加,遂向南撤退(转移)。此时赴马山村为转移之一二九师补空的是刚刚到达阳泉的川军王铭章第一二二师。王铭章师刚到,情报不足,“获悉第一二九师之一部在马山村以东与敌战斗,遂决心并命令第三六四旅在马山村,七家峪一带占领阵地,拒止敌人”。当然,意图中的是与八路军协力作战抗敌。实际上王铭章得到的作战情报并不准确,于马山村附近驻留的七七二团,为了避开与日军主力正面作战,早在23日夜放弃了马山村,向敌后开始大迂回。王铭章的先头部队,不仅没有在马山村遇见友军(一二九师),反而未到目的便遭到日军主力的迎面痛击,损失惨重。
18 《抗日战史》太原会战(2)插图45,记录了23-24日129师386旅两次失利后向南方撤退。川军122师364旅赴马山村堵漏,在木槽村与日军主力遭遇之态势。
综合以上国共双方的原始档案记录,七亘村附近战斗的背景,全局逐渐趋于明了。战后主要的战史记录中,多断章取义式的描写,仅歌颂一二九师10月26日的七亘村大捷,或刘伯承用兵术之英明,而23-24日事关重大的一二九师在七亘村的初战失利却被忽视,或从历史记录中抹消。从以上提示的原始档案中,可见一二九师作战失利,遭敌袭受损在当初是一个多数记录都提及过的事实,连共产党中央的毛泽东,都批评道“小胜之后,必生骄气, 轻视敌人,以为自己了不得。七七一团七亘村受袭击,是这种胜利冲昏头脑的结果”[v]。但之后在公式战史记录中,却很难见到这一段内容。刘伯承自己写作的有关七亘村战斗的文章,或八路军《三八六旅抗战五年的总结》等,只字不提己方的失利[vi],好像所有七亘村的战斗,全部开始于10月25日以后一样。
19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毛泽东批评电报抄件(转引)
这种自我装饰,断章取义的大捷史观,在战后更被继承光大,造成长期以来各种有关七亘村大捷的研究、记录,被从国军娘子关战役中分割出来,只剩下共产党的光环,八路军的伟绩,却不能在战略总体上全面观察,评价其战斗的实际位置。可以说,立场上偏袒共产党八路军,方法上缺乏对各种原始档案的对比研究是造成此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若能端正方法,从娘子关战局全体出发,就会看到另一个七亘村战斗之像。像本论中笔者的分析一样,在娘子关战役中,第八路军一二九师,被国民党第二战区赋予的战略任务,是娘子关南方山地七柏线道路的防御,守备。期待其能与前来支援的川军配合,阻止日军左纵队向娘子关背后的迂回接近,以保障娘子关正面战场的安全。这是一个事关重大的任务。
刘伯承也意识到自己部队的重要职责,10月23至24日,部署的第一战之目的,即是在七亘村险要道路处,集中七七一,七七二两个团主力,“侧击”日军左纵队,企图阻止其向柏木井方向前进。但由于23-24日间七七一团连续三次作战失利,和陈赓率领的七七二团在“大迂回”中迟到,24日的侧击计划变为泡影。结果一二九师不仅未能达到侧击日军目的,反而丧失了七亘村一线阵地,于24日被迫向南方松溪河一线撤退。此失败,使日军主力轻而易举地通过了七亘村天险,长驱直入一举占领要地马山村(一二九师驻地,在东石门第一战失利后主动撤出),并在木槽村,东回镇一带大破赴马山村为一二九师补漏的川军(25日木槽村战斗),26日进出到达柏井驿东方一线,策应此日开始的第二十师团娘子关总攻。
总攻中左纵队的“断后”作战成功地堵截了从固关方向撤退到来的国军主力,给以其极大杀伤(松沟村附近战斗)。左纵队迂回作战的成功,最终成为娘子关前线国军总溃退的导火索。所以若从娘子关战役全局的战略眼光看,国民党第二战区在南线部兵力署的不足,和八路军一二九师(23-24日),川军一二二师(25-26日)的堵截作战相继失败,是导致娘子关后方危机和战役全体败北的原因。
在日军主力通关七亘村后,25日,为了协助川军的正面堵截作战,陈赓派出了七七二团一个营,迂回到此时已成为敌后方的七亘村附近打游击。是这支小部队,于26日日军前线总攻同时,在七亘村西登坂险路截住了一股为前线部队运送粮秣的辎重部队(约两小队),打了一个成功的伏击战。由于协助前线总攻,此日粮秣运输队中除了少数自卫队外,并没有更多的步兵护卫。战斗结果,到达七亘村附近的先头部队(师团辎重兵藤本中队第一小队(土肥少尉),第七九联队大行李队)遭到部分损失,但没进入七亘村的后尾部全部安全地撤回测鱼镇。撤退途中,一部分在四公里东方的东石门村,也遭到七七二团侦察队20余人的第二次截击。此日的战斗,即今日众所周知的10月26日八路军的七亘村大捷。
歼敌300名,缴获300匹骡马的战果,最初来自前线指挥,七七二团副团长王近山的口头报告。这个数字,也没有经过确认,修正便报捷到国民党军委会,成为战后七亘村大捷被第二次加工,发酵(歼敌数增至600名)前的基础数据。
10月 28日,在七柏线道路监视敌情的七七二团第三营九连,又一次侦查到日军辎重部队从测鱼镇出发的情报,正在30公里外孔氏村开总结,庆功会的陈赓旅长,立即命令七七二团部队再次出击。伏击地点在七亘村西三公里处营庄附近。由于事前无准备,增援部队位置过远,一二九师主力再一次错过战机。至29日清晨援军到达前,实际进入战斗的只有七七二团的一个连(第三营第九连)。而敌军此日却数量倍增,有两个步兵小队,4个辎重兵小队,行进队列达10公里,人数面远远超过伏击部队(第九连)。在八路军指战员的勇敢战斗和彻夜奋战下,第九连虽截住了日军辎重队一部(兵站辎重兵加藤小队),并给与其严重打击。但像陈赓日记中的低调记录一样,全体上收获并不大(日军记录死亡5名)。最重要的是此日战斗并且没达到阻止日军辎重队前进的目的。28日晚至夜间,日军辎重部队的大部分(兵站辎重兵)通过伏击地带,将粮秣运送到平定附近战场交付前线部队。29日,另一部被迟滞的部队(师团辎重兵)也通过了伏击地段。此日,在26日第一次七亘村伏击战时遭到袭击受损,被八路军自称已“歼灭”的两个辎重兵部队(藤本队土肥小队,步兵第七九联队行李队),也都在行进队列中。在太原攻略战全体的战斗中,配属给左纵队的师团辎重兵藤本队,受到的最大打击并不是在七亘村西的登坂道路,而是11月4日,八路军一一五师的广阳伏击战。此战,其辎重部队出现了29名战死者,远超出在在七亘村损失的12名(死亡)。
八路军七七二团第三营,在10月26日的七亘村战斗中,成功地截击了日军的辎重运输队之举是一个日中两方公认的事实。也有多种史料佐证。但有关此战斗的计划性,还是一个需要再探讨的课题。若从以上出示的原始记录分析,可见两次七亘村大捷,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24日刘伯承部署的大规模伏击计划,因作战失利不发,而26日和28日两次游击战的成功,又都不见主力部队(第一次一个营,第二次仅一个连)登场。若真是智谋用兵,为何出现这种简单的部署失误?可以说,七亘村的战斗,并不像林彪的广阳伏击战(11月4日)那样,事先有严密的计划,周密的准备。若能集中兵力计划伏击,七亘村大捷的局部光辉许会显得更大。有关现在军史中的公式战果记录,从原始资料判断,多来自下层不确实的战果报告和对外宣传。特别是歼敌数字面,还有待利用以下日方人事档案进行对比,检证的必要。
[i] 《娘子关战役电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 2005年。
[ii] 按《正太铁路沿线战斗我军指挥系统表》沈元镇,第三军第七师21旅旅长(《抗日战史/太原会战2》揷表第十二)。
[iii] 罗焕章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年,66页。
[iv] 《抗日战史/第二八卷,太原会战(二)》(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66年),88-89页。第四篇第九章第三节插表第四十五。
[v] 毛泽东10月25日致八路军朱德等人电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37页。
[vi] 刘伯承《三八六旅抗战五年的总结》(1942年1月10日)转引杨国宇《刘伯承用兵要旨》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年,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