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纪念
1967年4月29日,我和阿桂在上海市杨浦区人民委员会登记领了结婚证。这个“人民委员会”应当是文化大革命“一月风暴”后,夺权产生的新的权力机构,其前后都称为“人民政府”。第二天晚饭后,我们举行了非常简单的婚礼。从此我们由同学和恋人成了夫妻,两条小溪汇入了家庭河流,曲折蜿蜒,奔向大海。一个新的社会单体诞生了。当今“结婚纪念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日子。可能当时我们所处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和大多数人一样并没有这个意识。
1965年,我和阿桂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科研单位工作。第一年我们一起参加了农村四清工作队,接受社会政治运动的锻炼。1966年10月,四清工作结束,我们回到了研究所。我和大部分人留在了内地的本部,而阿桂则来到了上海分部的一个研究室。该研究室在位于凯旋路上的一个小院落里。这个小院儿里还有一个试验车间及另一个研究室的一个研究小组。当时因为我要参加一个新课题的预研工作,也需要到上海工作一段时间。巧的是,我正好要和那个研究小组一起工作,工作地点自然也就在这个小院儿里了。于是,我和阿桂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时的生活,我们可以天天见面,一起在小院儿里的食堂吃饭。下班之后,我和阿桂还可以聊聊天,在附近走一走。小院里有女工宿舍,所以阿桂工作生活都非常方便。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住在上海分部在杨浦区复兴岛的集体宿舍里,必须赶到末班车之前乘公交车回去,那可是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可不是闹着玩的。再说,一天来回两趟,要花四个多小时,真是太折腾人了。想来想去,还是阿桂勇敢地提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干脆结婚(我们原本想晚两年再结婚),省得天天来回折腾。于是,我们既没有和家里人商量,更没条件通知他们来参加这仓促的婚礼。我们这个婚结得十分简单。新房是暂借试验车间十平方的一间平房(这是车间为单身职工准备的探亲用房),两张单人床拼了一张大床,把我们在集体宿舍的行李往里面一搬,就算万事大吉了。添置的唯一用具是一个搪瓷洗脸盆。盆底上搪有活泼可爱的两条嬉戏的鲤鱼。这个搪瓷盆质量真好,至今它还完好堪用。我俩谁都没添一件新衣服。没有拍结婚照。花二十块钱买了两包烟和一些糖果。所谓婚礼也没有什么仪式,就是我和阿桂两个研究室的部分同事及阿桂同宿舍的室友,在我们的“新房”里说说笑笑了一会儿。之后,我同研究室的几个同事就匆匆忙忙往复兴岛赶。婚礼上我们收到的唯一礼物是我的同事们送的两本红塑料皮的日记本,扉页上抄写了毛主席语录。过了“五一”,我和阿桂才抽空去南京路上王开照相馆补照了结婚照。照相时我们穿的就是随身的衣服。我还记得阿桂上身穿的是我上大学时穿的褪了色的浅蓝咔叽夹克衫。还是学生的装束,其实看起来也蛮精神的。我们结婚,没有婚假,更不要说度什么蜜月啦!婚礼虽然简单,但它毕竟是人生旅程中重要的一站。
我和阿桂都是缺乏浪漫情怀的人,习惯过朴实无华的生活。我们这一辈子没有举办过生日和结婚纪念日之类的家庭聚会,更没有互送礼物之说。即使家里有了什么喜庆的事情,也只有内心的喜悦,却没有任何庆祝的形式。我们太缺乏仪式感了!我们的生活永远是平常的,平静的,平淡的。就在我们的金婚纪念日之前,倆闺女曾提议我们一家老小三代一起去西安一游,算是庆祝众人普遍会很重视的这个日子;同时还可以到我们的母校故地重游,重温一下学生时代的美好记忆。令孩子们遗憾的是,她们的想法被我们给否决了。我们的理由是:“花那么的多钱,换来的是旅途的劳顿,身心的疲惫,值得吗?!”。实际上,按我们的行事风格,觉得没有必要那么张扬,那甚至是一种奢侈。我们的金婚纪念日就这样又在无声无息的在平常的日子里度过了。阿桂从入大学和我相识、相恋到结婚,一心一意伴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生活历程。没想到我们从初恋到白头,在互为唯一的人生旅程中,正值我们安享晚年之际,阿桂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那是在我们金婚纪念日后三个多月的一天夜里,阿桂安然入睡,却夜寐不醒,长眠而去。余我形单影只,悲我永失忠实伴侣。天若有情,当允她陪我再走一程到终老。
时代在前进,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精神追求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当今的国人对结婚纪念日的重视程度可不是我们当年可以想象出来的。现在不少影视作品里,经常会有妻子抱怨老公忘记结婚纪念日,或者忘记送纪念日礼物的场景出现。而老公好像真的犯了什么莫大的错误一样,立即诚恳认错,保证绝不再犯。相比之下,我真的应该向阿桂说一声“对不起”!(虽然她从来没有抱怨过我。)谢谢你一辈子与我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于是我就写了这篇短文,以此纪念我们从未纪念过的“结婚纪念日”。同时我还p了一幅我俩的同框照片,穿越回年轻时代,把她的学生装换成了婚纱。年轻真好!看到这张p图,好像真的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浑身注满了青春的活力。最后我就以一首小诗,结束这篇纪念短文吧!
春风非解意,急遣柳条青。
泪别继佳期,思情又绕萦。
幻思伊相伴,华衣扮吾卿。
相望奈何桥,往情寄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