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遇小中风的经历和警示(手术篇)
(一)
(前文提要:2021年四月初,我的右侧肢体偶尔出现短暂麻木肌无力症状,怕是中风前兆,第三天便去看了家庭医生。他听了我女儿对我身体症状的描述后,觉得不像是中风。他诊断为某处神经受到不明原因的压迫和刺激,引起右侧肢体局部麻木和肌无力。只需要到药店买什么药膏,在患处涂抹一下,使肌肉放松,等其慢慢自然恢复即可。然而,过了几天的一个下午的五点多钟又发作了,右手动作已不够灵活,一直没有恢复正常。于是,第二天就匆忙去见了另外一个女医生。她经过详细询问,认为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并开出了两张检查单子。当核磁共振(mri)结果一出来,医院就立即通知我,要赶快去急诊室进行紧急治疗并住院观察及进行必要科目检查。在急诊部住了两天多,诊断的结果是:缺血性脑中风,左颈动脉斑块堵塞70%。治疗建议:尽快进行颈动脉斑块剥离手术。)
回到家里,按照值班护士传达的医嘱,我女儿又带我见了几位医生,向她(他)们陈述了我的病情,咨询了一些问题,算是手术前的调研吧!
第一个见的是我的家庭医生。她先是把她接到的各项检查结果向我女儿作了介绍,耐心地和我女儿交谈了对下一步治疗的想法。她认为急诊室提出的手术剥离颈动脉斑块的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应尽快进行。她也是现身说法,如果是她的父亲,她也会劝他快点儿去做手术。另外她还强调要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且不可自行改变。
说要动手术,那可不是个轻松的话题,难免会有些犹豫,总想多听听相关人士的意见。于是,便和国内的亲戚连线,了解一下她(他)们的看法。刚切入话题,她(他)们的反应和我刚听到脑神经科医生说要动手术时的反应几乎一样,这可是个了不得的事情,不敢贸然决定。按照惯常的观念,应当是保守些比较稳妥。再不济,顶多采用微创介入疗法,放个支架,似乎比在颈动脉血管上动刀要安全些。这无疑使我和女儿更加犹豫。
此后我们又约见了脑神经科的一位女医生(住院观察时的李医生预约等候时间太长),她对我的病情也了解得很清楚。除了建议尽快动手术外,她又推荐了另一位手术医生,他擅长置放支架。同时她还把我的有关病历资料发给了他。于是,我们很快就又见到了他。他同样是一位专业素养优良的医生,他很有耐心地一边画着示意图,一边讲着颈动脉的结构和其中斑块的分布状况。他说,从扫描出的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除了在颈动脉分叉处有比较严重的斑块堵塞外,在其下方还有相对较轻的斑块堵塞(约50%)。如果放支架,需要经由下面的堵塞区,这样就很容易碰到那里的斑块而致其脱落,形成血栓。因此,他建议还是要通过手术剥离这些斑块。他的这番讲解,使我们对是否需要动手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另外,我们在网上也查了一些关于放支架的知识。据说放支架也有一些问题和麻烦,例如:为了使身体适应植入支架,还需要服用相应的药物;支架植入后,并不是万事大吉,还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谨慎关注等。
上述这些活动,虽然延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我觉得还是必要的。经过这一段时间的调研,从精神和情绪上起到了缓冲作用,对手术的必要性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才不断地增加了要动手术的信心和勇气。于是乎,最终决定约见手术医生。这次和他见面时间不长,因为我在急诊病房观察治疗时,他到病房去视察过,同时还和我女儿通过电话,交流了相关的情况。这次主要是简要回答一些我们不清楚的问题和手术前要注意的事情。当场他并没有给出手术的具体时间。说是回家等候他的助手电话通知。我们在家等了两三天,终于接到了他助手的通知:7月1日早上6:30准时到医院,准备接受手术。另外,6月28日先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采血化验,为手术做准备。至此,手术的序幕已经拉开,此时我的心情反倒显得十分平静,没有丝毫的犹豫和胆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