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梅出落得愈发的漂亮,黑里透红健康的瓜子脸,漂亮的大眼睛和弯弯的眉毛,尤其难得的是,在普遍牙齿都不好的马家山,马小梅的一口白牙绝对让人艳羡。虽然没有漂亮的衣服,宽大的军绿色仿军装也难以掩盖小梅纤细高挑的身材。小梅的好身材遗传自她的母亲李春花,但容貌却容合了父亲和母亲的长处,在马敬文七个子女中,小梅是容貌最出色的一个,即便她未来的二嫂王秀,在王家沟是出了名的美女,但和小梅在一起也相形见绌。
木宁中学初三年级三个班150多名学生,小梅的成绩能够稳居前三名,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却不如赵大军。
大军的父母也是大饥荒时期从河南逃难过来的。在马家山大队,河南过来的人不少,但却没有成为主流,主要是没有像马家北和何玉田这样的能人。
但所有能人的子女,却没有一个在学习成绩上能比得上赵大军的,包括马小梅。
无论怎样考试,赵大军总是年级第一名,据说在全县的排名都能进入前五名,这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80年代初期,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县城中学相比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全县,像木宁中学这样的公社初中有十几个,而县城初中却有四个,最好的师资全部配备在县城。每年初中升学考试,前二十名甚至前三十名几乎全部都是县城初中的毕业生。在最热门的中专争夺战中,全县七十几个录取名额中,所有的公社初中加起来能有十个八个学生上榜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余全部被县城中学的学生占据。
在整个80年代,绝大多数农村学生的终极理想是能考上中等专业学校或中等师范学校,而非考高中上大学。
中等专业学校以行业办学为主,但业务上由教育部门综合管理,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中专生(招生时明确标明不包分配的除外),毕业时也由国家统一分配至基层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并直接具有国家干部身份。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读中专成为许多家庭,尤其是县城及农村家庭的首选。就读中专的学生,也以初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主。
“一流学生考中专,二流学生考高中”,成为那个时期县城农村中学的一大特点。
但与绝大多数同学的理想不同,赵大军的理想却是考上县高中,以后考大学,并且木宁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赵大军可以做到。
同为同年级的马小梅和赵大军相好,这在木宁中学初三年级是公开的秘密,虽然两个人在学校刻意避开不说话,但还是有人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经常看到两个人推着自行车并肩走,并且聊得很热烈。“金童玉女”,有人这样形容他们俩个。
马小梅的理想是能够考上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县城小学当个老师,所以她劝说赵大军毕业时报考中专,以大军的成绩,最好的中专肯定可以考上。这样两个人就可以同时毕业工作了。“我们可以一起回县里工作。”马小梅这样对赵大军说,言外之意已经很明显了,就是毕业后两人成家共同建立家庭。赵大军则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小梅应该同他一起考高中上大学,然后将来有可能分配到关内,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归故乡了。对赵大军而言,带着父母回归故乡是他拼命学习的动力,而考上中专是不能帮助他实现梦想的,因为中专都是定向招生,从哪个县考出来必须回到本县的。马小梅难以理解赵大军怎么会有这个奇怪的理想,也难怪,小梅的父亲马敬文15岁闯关东来东北,母亲则是地道的东北人。她对父亲的故乡没有一丝概念,自然谈不上感情,回到那里干什么?况且,她也不认为以自己的能力能够考上大学,她还是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马家山的孩子们,只有十岁的林子木是读书做学问的料,其他孩子能考个有工作的中专就算不错了。她不明白阅人无数的老父亲马敬文为何总是这样说,也许不仅仅是因为林子木总是给他讲评书的原因吧。无论如何,小梅还是充分相信老父亲的眼光的。
赵大军是她倾慕的人。大军高大帅气,学习又好,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赶不上他。赵大军性格温和坚毅,做事认真周到,为木宁中学其他男生远为不及。
大军曾经去过小梅家里,这在小小的马家山是很正常 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到过彼此的家里。马敬文对安静的大军印象很好,曾夸赞大军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但之后爷俩谈起马家山的孩子们,敬文对小梅说论读书恐怕还是林子木要好一些,是读书的料。但论办事,其它的孩子都比不上赵大军。
马小梅和赵大军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内心很苦恼,尤其临近七月中考,愁肠百转的小梅显得越发心事重重。
相对于柔情似水的马小梅,赵大军的目标明确而坚定。他自然舍不得马小梅,但却坚信自己将来如果考上大学出息了,和马小梅还是可能的。毕竟他们都还小,只要自己努力,不但可以实现带父母回归故乡的理想,同时也可以抱得美人归,带着小梅一起回去。所以他毫不犹疑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还是马敬文看出了女儿的心事,在五月份和三女儿做了一次深谈,也知道了女儿的心事。马敬文支持女儿考师范学校,他也不认为以小梅的水平将来能够考上大学。当然老辣的马敬文也不会相信所谓的爱情,在他看来,爱情只不过是年轻人的一时冲动而已,相比现实生活,爱情什么也不算。他虽然也比较喜欢赵大军,但对所谓的回归故乡却颇不以为然。15岁就离乡的马敬文虽然在梦中回到过故乡,现实中他却一点儿这个想法都没有。故乡虽好,亲人却已经没有一个了,为何要回去?
马敬文告诉马小梅:“考上师范甚至工作后你会遇到很多比赵大军更优秀更合适的男生,即便你现在觉得赵大军如何优秀,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难免有变化。还是别想太多,先考上学有个铁饭碗再说”。
这次谈话虽然没有完全解开小梅的心结,但她也知道还是先把学业搞好再说,所以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1981年武平市师范学校在两辽县招生32名。这年8月,马小梅以全县报考中等师范学校全部学生中的第32名,被武平市师范学校录取。而赵大军则以全县全部学生中第四名的成绩进入两辽县第一高中。
9月,马敬文借了队上的马车,拉着女儿的行李,把三女儿马小梅送上了南下武平市的火车。3个小时后,马小梅就坐到了新分的宿舍中,开始了全新的学习生活。
而赵大军则早几天就在县城的高中苦读了。对于这对情窦初开的小情侣,分离时的难分难舍很快被新鲜的学习生活所代替了。上学后他们经常通信,分享彼此的学习生活,也缓解了彼此的相思之苦。当然,假期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回到马家山长时间在一起了。
漂亮的马小梅在武平师范学校自然不乏追求者,但她从未改变过对赵大军的感情,对追求者也从未假以颜色。
在波谲云诡的大变革时代,这两个年轻人的爱情长跑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前路漫漫,只是现在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马小梅和赵大军意识不到罢了。
心高气傲的赵大军没有想到,自己的回乡之路是如此的坎坷甚至最终没能成行。从青年时代就力压同辈的大军,最终走了一条与自己理想完全不同的一条道路。而这条路,注定使赵大军成为木宁公社这个时代最为杰出的人物,即便马家北亦难望其项背。
可是,选择这条路的代价,终生压在赵大军的心底,是赵大军一生的心债,也是他绝对不能触及的伤疤。
马小梅赵大军离开马家山之后,秋去冬来,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了包地到组,之后包地到户的制度,称为“联产承包责任制”。
而马家山大队,由于分地而产生的矛盾,在1983年全面实行承包制之后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