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发自公众号 “水解诸相” 原创文章 《去你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2020-06-18 15:50:10) 下一个

去你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相信很多修学净土宗的人一定听过这句话:“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很多法师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都喜欢拿这句话出来教育信徒:念佛一定要克制自己的妄想杂念,只有这样念佛才有功德,否则功德大打折扣。

经过历代祖师大德口口相传,层层加码,这句话逐渐升温,越来越深入人心,最后终于坐稳了净土宗核心理念之一的交椅,从此很少被人怀疑有什么不妥。

今天我偏偏要来拆交椅,谈谈这句话许多不妥之处。

经过各大法师大德大力鼓吹“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信徒们听了之后奉若圣旨,于是每当念佛的时候如履薄冰、诚惶诚恐,深怕一不小心一个不好的念头冒出来破坏了自己的念佛功德。然而再小心翼翼有用吗?没用!不管自己如何克制,每次念佛总是难免杂念纷飞,念着念着自己就瘪了。

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精神可嘉,不过毫无悬念,最后的结果还是屡试屡败。在这种不断失败当中,我相信很多人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了,觉得自己业障深重,觉得自己根性低劣,觉得自己很没出息,各种伤心的情绪都会涌上来。

我敢肯定地说,凡是用心去念过佛,用心追求过“功夫成片”或者“一心不乱”的人一定会经历以上这个过程;如果你没有经历过,我只能说你没用心过爱过阿弥陀佛。我为什么敢这么肯定地说,因为这个过程我走来走去了,都没走出来,回想起来真是一把汗、一把泪。

后来碰壁多了,足够痛了,总不能还傻逼逼地往前冲啊!痛定思痛,我静下心来找找原因。很快我就发现,这里面根本就是一套矛盾的逻辑。

心散乱是凡夫最正常的心理行为,一个人不是轻易能够摆脱这种习惯的,一旦摆脱了心散乱,那岂不是成佛菩萨了!如果我已经成佛菩萨了,我又何苦还念佛呢?现在我还不是佛,却又用心不散乱这种佛的境界来要求自己,这不是矛盾是什么!

因此,做不到心不散乱地念佛压根不是我的问题,而是这套理论本身就有问题。一套有问题的理论让人再努力去实践也只有失败的结果,就像永动机是造不成的那样。

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后,我豁然开朗了,从此念佛就像松了绑,再也没有如临大敌的紧张严肃感,而是很轻松自在地念,我喜欢把这种状态叫做“没心没肺地念佛”,不管什么妄想杂念,只管口中佛号不断。

后来,随着见地的增加,我发现“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句话还大有文章。

真正在修行中强调心不散乱、一念不生的是什么宗派?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物尚且没有,何来心缘外物?禅宗让人当下领悟自性真空。而净土宗本来就不强调这种自性真空之理,换句话说,净土宗不强调“色即是空”:反过来,净土宗强调的是“空即是色”。正因为“空即是色”,所以有美妙绝伦的极乐世界,七宝莲池,八功德水,天雨鲜花,衣食丰足。

然而,净土宗是所有宗派当中最开放的宗派,所谓开放,意思就是说不管什么人,不管他原本专修什么宗、什么派,只要他喜欢都可以兼修一下净土宗,都可以对净土宗评头论足。我们很少听说修天台宗的会去兼修或者评论华严宗,也很少听说修密宗的会去兼修或者评论禅宗,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宗派的门槛是很高的,没有具备相当深厚的学识功力,根本没法进门。一般人在这些宗派面前,如果只是学富四车的话,估计也只能望洋兴叹,有点自知之明的人都会及早退出。而净土宗只需要念一句阿弥陀佛,经典就那几本,学富半车的人都可以入门。

净土宗容易入门,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容易被入侵。于是各宗各派的祖师都把自己宗派的理论放进净土宗里面来,长驱直入,净土宗被入侵得体无完肤。

回头细看“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这句,很明显就是禅宗思想入侵净土宗产生的产物。用禅宗的标准来讲净土宗,表面上是把净土宗提升了,实际上是把净土宗的大门关小了。试问茫茫人海,有几个人能口念弥陀心不散乱?

很多念佛多年的人因为做不到心不散乱,于是对自己往生极乐世界失去信心。这个失去的信心才是最可怕的,才是造成一个人没法往生极乐世界的真正原因,心散不散乱根本与往生无关。

除了禅宗入侵净土宗之外 ,唯识宗、华严宗、天台宗、密宗统统都入侵净土宗,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找找各宗各派渗透进净土宗的理论。

我举个例子,净土宗的很多论著中都提到“四土”这个理论,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些东西压根就是天台宗的理论渗透进净土宗的产物。你去查净土宗的经典,有哪一本经典出现过“四土”?都没有出现!不晓得现在的法师大德讲经说法的时候,干嘛老把这些入侵的东西大讲特讲,而净土宗本身的东西反而不多加宣扬。拿着别人的衣服来穿,这样真的好吗?

那么什么的理论才是纯净土宗的理论呢?完整遵守净土三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的本意的理论就是纯净土宗理论,凡是跟这三经不同的就是入侵净土宗的理论。

下面直接用净土三经来驳斥“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之谬。先看《无量寿经》: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净土宗最核心的理论,既然“十念必生”,那么为什么那么多法师又偏要跟人说“心不散乱”才能往生呢?还有不少法师大德,不断强调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或者“一心不乱”,这又是什么居心?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对着干,是来关极乐世界的门吧!

再看《观无量寿经》: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细看最精彩这句:“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说得太明白了,“令声不绝”强调的是声音,“称南无阿弥陀佛”强调的是口而不是心。

这是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根本不需要我们这些凡夫心不散乱,只要你有口无心,从口中念出声音就接引往生了。就这么简单,哪有那么复杂?是我们凡夫不敢相信,越搞越复杂,搞出什么“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真是画蛇添足、自生障碍。

除了念佛不要太过强迫自己去做到什么心不散乱之外,其实佛门很多的修学都不必强迫自己。《地藏经》有这样两小段经文:

①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②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这经文都已经明确指出凡夫的习气就是心性散乱,既然如此,又何苦跟自己过不去。念佛也好,读经也罢,持咒也好,能专注尽量让自己专注,如果做不到也就不用勉强,只管把佛念下去就好,把经读完就好,把咒持够数量就好。

有些人可能会说,口念佛、读经、持咒,心散乱有功德吗?我今天在这里明确告诉大家,肯定有啊!为什么呢?我说个比喻大家就好懂了。

一个人吃苹果,试问很专心地吃,跟心很散乱地吃,吃进去肚子后,这个苹果的营养是不是一样被吸收的呢?难道她专心地吃,这个苹果的营养会增加?难道她心散乱地吃,这个苹果的营养会不被吸引?

佛号、咒语和经文就像苹果,关键在于吃,吃进去就好。我们凡夫只负责吃,营养成分是佛菩萨负责的。我们不要去担心佛菩萨负责的事,做好自己负责的事就好。

相比强调什么心不散乱,我则更看重数量。

每天念佛的数量、读经的数量、持咒的数量,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的量,根据量变到质变的原理,根本不可能产生质变。质变是什么呢?质变就是心不散乱啊!所以要达到心不散乱的方法不是在那里过分克制心念,而是把每天的数量做到足够多,不管你念佛的心多乱、不管你读经杂念多少、不管你持咒胡思乱想什么,只要你都一直念下去、读下去、持下去,只管数量,不管质量,数量达到一定程度,质量自然就出来了。

没有“千树万树梨花开”何来春天,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何来盛夏,没有足够的数量谈什么一心不乱,清醒一下好不好!别再动不动就“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问一下自己口念了多少数量更实在。

放开自己,沉浸在阿弥陀佛无限的光明中快乐地念佛吧,跟我一起没心没肺地念佛吧,不要再拘束自己,把数量提上去,一切自然瓜熟蒂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