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回国或者有朋友来访,每当提到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在网上买”。
起初,我总是无法掩饰我的困惑,这在别人的眼里,或许会显得不够与时俱进、落伍,毕竟网络时代以及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已进行了如此之久,怎么会对这样一个长久存在的事物仍然抱有疑惑?这些潜台词很容易地从对方的表情中读出。但是,“网上”这个词终究是太过宽泛,如果不细化或者具体一下,就会指向整个Internet这个汪洋大海。我只好佯装不见、不知,仍然固执地补问一句,网上?你是说哪一个平台?这时候对方也意识到,便会具化一句,啊,是X宝,或者XX会。之所以要确定是哪个平台,因为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货品。当下,还有另一种非常盛行的网购,直播带货,——小红书、快手和董宇辉们。
近几次回国,我们也加入了网购大军,上网买一些小礼物,带回来给朋友、同事。
聊一聊网购的基本体验。
不论是在哪一个平台买东西,必须得先注册一个账号,这是第一步。注册账号倒也十分简单,只要有一个国内的手机号就行了。平台是与移动服务商合作的,手机注册的同时也完成了购物者的身份认证。所以,网上购物是实名的。鉴于诈骗行径的多样化、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实名购物当然是必要的,可以保证网上购物行为的真实性,保障商家的利益。此外,网上购物的支付方式——支付宝、微信支付、信用卡等等,都是实名认证的,从而叠加了网购的支付保障。但是,这种保障是有些失衡的,似乎是倾斜于商家的,作为消费者而言,却看不到商家信誉的保障。唯一的印证是来自买方对商家商品和服务的反馈,可信度不确定。当然还可以向平台投诉,good luck。
但是,平台账户的注册多少带有胁迫的味道——只有注册、登录了账号,才能进入平台,才能浏览、搜索你想要买的物品。否则,只能看看图片而已,对平台上的商品的任何细节的查看,都必须得在有账号、登录账号的前提下进行。这一点与e-bay或者Amazon等等截然不同。亚马逊不仅允许你从Google的广告进入,允许你在没有账户的情形下无限制、无障碍地浏览任何的商品,还允许你以客人的身份购买商品。也即,没有账户也可以在他们的平台上买东西。
注册好了账号,剩下的就是花时间大海捞针一般地去找到想要买的东西。
说网购如大海捞针,一点都不夸张。网上的东西实在太多,似乎人人、家家都把商务活动搬到了网上。但是,真的动手找,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些让人不解的东西。
我老爸要买一本京剧著名唱段谱集,我们为此专门去了一趟西单图书大厦,没有。只好转战网上。上网搜发现,同样一本曲谱集——同样的书名,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出版社,甚至同样的ISBN,价格差却三倍之多。而且一本书有数十家网店在售卖,没有一家宣称自己是官方旗舰店,当然也没有人说自己卖的不是正品。商家贴出的图片,即便你长着火眼金睛,也根本辨别不出究竟是不是原出版社出版的正品,更谈不上是否是出版商授权的代理。后来,我们还要买一个曲谱架,也是同样的情形,外观看不出丝毫差别,一样的规格,一样的材料,多家网店卖,价格差巨大。害得我只好如押宝一般随便买了一个。即使宣称了“官方”资格,也无济于事,我在某宝某“官方旗舰店”给我老妈买的一件羽绒服,分明是假的。
不知道我的体验是否典型。我这是有目标、有针对的网购,已经如此耗神费力,立即明白了有些人网购“上瘾”,有空就刷网,塞满购物车的执着,因为大量的时间实际浪费在比较、鉴别、筛选商家和商品。那么,平台是否有责任对挂靠的电商资质进行基本的评估、评测?
网上的东西不仅多,而且极其“便宜”。
想起某一次在商场里和鄂尔多斯专卖店销售经理的闲聊。周六晚饭后的黄金时段,店里只有我们俩,价格令人瞠目。联想到大街上看到年轻女孩子新潮时髦,小伙子衣着得体整洁,中年人也是多半衣冠楚楚,除了叹满大街都是有钱人,也很想知道大家是哪里买的。遂问小妹妹平时哪里买衣服?毫无悬念,“网上买”。我只好又祭出我那个万般的困惑与不解、而且已经问过几乎所有熟人、朋友的同样的问题,一件鄂尔多斯羊绒大衣店里卖将近万元,你们网上卖会便宜很多?她说,买平替。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了若干年前人们接受假货、接受高仿商品时的漠然、坦然、无所谓,——假冒,不伪劣。网上购物,果然如此。既然良莠无法辨别,那就不用费力、也不想去明辨了。只花一小部分的钱,就可以在网上买到与某款鄂尔多斯羊绒大衣“一模一样”的大衣,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许是为什么总是有人热衷于标识出某明星某次外出的穿戴,然后给出同款的网购链接;问你穿的一件衣服是什么牌子的,质疑着真假;或者热衷买、穿带有明显、易辩的logo的衣服,或许品牌标识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一件衣服、一只包的货真,尽管那logo也可能是仿制的。
但是,目睹国人的网购,总有一种过头、过度的感觉。
说说我们邻居的网购。我们住的那一栋楼每一层8户,分东西两侧,每一侧4户人家,共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的走廊空间。平时楼道里非常安静,听不到大人叫小孩哭,脚步声也很少听到,只有偶尔的开、关门声。每天从早到晚任何时段都是如此。推测其他三户人家人口应该都不会太多。我们小区没有快递站一类的设施,快递都是直接送到各户的门口,所以,我们在家的那一个多月的时间,有机会目睹邻居们“惊人”的网购量。尤其是我们对门的邻居,他们家真的很安静,感觉很少人口,但是他们家天天有快递送到门口。完全是出于好奇而非窥探,曾经看到有整箱的瓶装水(目测约20瓶),整箱的水果(目测至少20斤)。还有其他各种快递,不知是何物,多的时候7、8件堆在门口,规格不一、软硬不同的包装,最小的一件只有手掌大。似乎他们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移步网上。这样的购物量,着实让我吃惊,甚至乱猜他们屋里会堆成什么样子。或许只是巧了,那几天他们买了很多东西?但是,走廊那一端的另外两户人家,也是经常有大大小小的快递件卧在门口,等着主人搬进屋里,曾经有两件巨大包装的快递。于是,楼梯间总是堆有包装纸箱,还有丢弃的各种物件。买的多,丢的也随意。
曾经跟朋友去了一个东北的十八线小城,我们住的那条街上,居然有4、5家专门收发快递的商店,相隔着几米,每天不得空闲,十分忙碌。似乎快递已经可以送达至全国的每一个角落。
当然,每家的生活需求不一样,满足日常生活而购买的物品也各不相同,让我惊诧的是,人们表现出的惊人的需求、购买欲和购买能力。你也可能会说,网购只是线下购物转到了线上,另一种方式而已,没有什么奇怪的。也许是。
其实,不只是国内,如今全世界都在网购。亚马逊、e-bay、tik-tok、脸书的Market place等。所不同的是,或者我和别人略不同的是,我大部分只在某个品牌的官方网站买,参杂着去实体店闲逛。亚马逊试过了,到现在也没有赢得我的青睐,一是我无法改变我的品牌情节;其次是对未曾谋面的商家、商品的不信任;还有,是为了免去退换货的麻烦,以及强烈的想要节省精力、避免购物前后各种纠结产生的心理不适。有意思的是,国内一些品牌的官方网站,比如鄂尔多斯,只是一个网站而已,官宣着公司战略、公司未来等等,有新品发布,却是不卖产品的。而波司登的官网是设在英国的。反而是,北美的品牌是自己营销的,没有其他的分销商或代理商,所以你可以“网上”买到真实的Ralph Lauren,不必怀疑也不必纠结其真假。或许国内的一些知名品牌并未真的意识到、看重或者力行网上的商务经营。没有自主自管自营的网上销售,品牌的运营总是不完整的。
网购实在太容易,足不出户,不用奔波,端着手机,任何零碎时间,都可以化零为整,随意逛的任何的店,浏览任何的商品,需要的不需要的,有用没用的,点一下鼠标,就买了,加上7天无理由退货的加持,人们购物决策变得随意,购物的冲动似乎没有了遏制力。也难怪实体店日益消沉,甚至香消玉损。购物中心那曾经人头攒动的荣耀早已一去无踪影,如今真的是门可罗雀,只有顶层或底层的food court周末的时候会兴旺一阵子。
讨厌退货的麻烦,就是喜欢实体店 !!!
网购就是利用人们懒惰/贪便宜的心态,个人绝少用亚马逊,除非不得以,尽力支持实体店,那是一种网购无法替代的生活方式/品牌情节。。。
流行的东西,未见得一定合理,时尚流行不也在不断轮回吗?
怀念逝去的众多品牌和实体店,期盼轮回/残留的星星之火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