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闲聊同学、同学关系、同学聚会

(2025-02-05 08:19:26) 下一个

我的朋友圈有两种对同学的称谓,老同学和亲同学。

老同学,通常用于中小学同学之间的称呼。字面上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只是强调着同学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某个年月。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早期生活阶段结下的一段关系,即使谈不上好与不好,但是曾经的印象特别是关乎童年、少年的记忆还在,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下来,所以这层关系自然而然带有因时间沉淀而生的亲密。尤其是,如果随后各自的生活再无交集,那么唯有时间上的关联是维系着这一关系的节点,冠以“老”字,表示没有其他因素的掺杂,倒也纯粹。当然不排除极少数的老同学因结亲、或者成为生意上的伙伴而彼此成为各自生活的一部分,同学关系因此变质,转而成了其他的关系。

亲同学,主要是大学、研究生时期同学间使用的称呼。除了时间的因素,一个“亲”字,刻意强调着与某人的同学关系的真实不虚甚至密切。

大学同学的确不一样,研究生、留学的同学亦是如此。

大学被标定为象牙塔,尤其是在恢复高考之后的最初几年,能考进大学,即使不是名校,本身就是资质不凡的证明。大学里聚集的是人群中的优秀分子,于是,一群带了某种如同“中举”一般的荣耀光环的人,在一个同样被荣耀光环笼罩的校园里相遇了,一种本是偶然的偶然,因而变得了不起。

大学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人人生成就的起点、第一级阶梯,虽然在那时还无法预见其中的某个人未来究竟会出息成什么样子。但是,毫无疑问,校园里预埋着未来的种子,一个人的前程从那里开始。然后,在几十年的时日里,一点一点展开、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同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资源库,且价值不可预估。大学同学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含量。

进了大学的门,同系、同专业、同班等等的一众人,自然而然取得了同学的身份、名号。大家互为同学。

至少4年的同窗生活,不算长,但又似乎长的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筛选周围的人,或多或少地了解某个人,不论是表面的还是深层的,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其实,一些仅仅基于表象的分析,比如日常的行为作派,就会促使你或者愿意与某人接近,更多地走动接触,进而成为朋友,或者对其敬而远之,保持合理、舒服的距离。大学期间孕育出的友谊,起伏跌宕,而最终能真正升华、演化成终身情谊的,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同学其实只是很平常的相识,或者只是名字上的认识,或者只是面熟而已。但依然不失为是同学,因为那些曾经的一起度过的日子,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可抹去的。

除了真的成为朋友的,那些即使毕业多年后依然经常走动的同学,很多的关系也是浮于表面的,另一拨儿熟人而已。

抛开大学这个特定的环境,究其根本,同学与一个人一生中在职场、邻里等所认识的所有其他人并无二致。只是因为是在那个特别的环境——学校——相识的,因而被归为一个独有的群体,有了特殊的称谓,呼之为同学。这也是同学关系中尚能存有一些坦诚、真诚、纯粹的缘由。有时候,一句“这是我同学”,真的会唤起当初的纯真。

有意思的是,尽管毕业多年,但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依然会延续着大学时代的结构,几乎丝毫不变。这大概得归因于读书时我们本原的稚嫩,还没有学会如何矫饰自己。其实这个群体一如社会一样复杂,那件名为同学的外衣展现的尽管不乏真诚、坦诚、纯粹、纯真,掀开衣角,便可见暗流涌动。

用“亲”同学来指称大学同学,自是含有亲昵的意味,有其真诚的一面。这一称谓,是曾经的大学四年或者更长时间里而形成的关系的证实。同时也略夹带了几分市侩,毕竟,因其精英的属性,大学同学关系也就成了一种可能被利用、攀附的资源性关系。一个“亲”字,无疑试图使这种关系确立得更明晰、无误。

基于同学关系的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同学聚会。

但是,有意思的是,总是会听到关于同学聚会的各种抱怨,经常听到聚会之后愤而退群的故事。

其实,明白了同学关系的实质,特别是自己在这个关系网中的位置,那么,你就会身心轻松、释然地去参加同学聚会,去纪念、回想自己的曾经的一段生活。

所以,如果你不抱有什么目的,同学的聚会,不会不同于任何的朋友、熟人的聚会。回忆以往,聊聊若干年之未见,填补一些空白,如果你真的对别人的生活那么感兴趣。

同学聚会,不必那么热衷,不必那么认真。

又到了纪念入学、毕业若干年的同学聚会的高峰月份,胡乱发些感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初春时节 回复 悄悄话 我同意 北京_01link 的观点。一直觉得小学同学最亲,后来的越来越市侩,庸俗。
北京_01link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有着与作者不同的看法,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致。中小学同学,特别是小学同学,除了同学关系外,往往还有家庭的关联,因为是在一个居住的环境下。可能是邻居,父母是同事,兄弟姐妹有同学关系,所以有更深和更广的联系。又由于是从小相识,感情纯真,除了上学,还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所以可能会有更深的感情联系。当然友谊也是依靠兴趣爱好,彼此性格等等因素。大学同学来自社会不同的地方,生长背景不同,虽然也许智力发展在考试的检测下都在某个范围,但可能缺少在其他方面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已成人,对社会已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像少年时代一样单纯,这对友谊和人与人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大学的生活中产生的友谊和信任可能是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坚实的基础上。所以借用作者的说法,小学同学更“亲”,这个“亲”字代表了一种感情。大学同学也许更“老”。这个“老”字代表了一种层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