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然在网上读到一组从张爱玲小说中精选出的经典语句的集汇。那些小说,长篇的、短篇的,若干年前我都读过,但印象中却好像没有在小说中读到过这些精句。如果读到过,至少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受触动。也许当时读到了,却因为没有我自身的境况的呼应,使我并不能理解这些话的深刻;也许是,因为陷在了小说的情节中,而这些随着情节而出现的精句,被淹没在了情节的流动中,没有今天这样夺目、耀眼。记得读《红玫瑰,白玫瑰》时,随着故事里人物的游动,除了看到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的犹疑、游移,似乎没有读到太多。也许那时还年轻,还没有因身受而生发的感同,没有共鸣,没有读出味道。
现在再来读张爱玲的精句,虽然脱离了小说原有的情境,却让人感觉到每一句话的深刻、尖锐、犀利、在理,每一句话都仿佛说到了骨髓里,再容不得人一丝的回转的余地,容不得对原语句的任何的发挥、延展、引申。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读在眼里,却有着分明的刺骨的痛感。
读书,需要慢读,需要细品,去体会其中的精华。这已是老生常谈的调调了。然而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吞枣式地将一本书匆匆翻过,无意求甚解。
想起了古时候的背书。背书,成就了科举的学子们。我们自己上学时,也有背书,背政治题答案,如囫囵吞象。高考时,政治是我所有科目中成绩最低的。我尤其记得,那时候努力奉行、实践所谓的理解式记忆,并引以为荣。因为不能理解而记不住,或者不去记,而这又何尝不是逃避背书的堂皇藉口。
虽然是死记硬背,但是,书背得多了,终究会有一部分沉淀下来,积在脑子里。其中我们自己有意过滤而留下的精华,会时不时地从记忆的深处跳跃出来,会自然而然地随着生活的前行而成为我们的一部分。记得我在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教他背《声律启蒙》,他萌萌地、奶声奶气地跟着我重复“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就这样重复着,重复着。直到今天,提到这一段“往事”,他仍然还会“背”上几句,很开心。
不如慢下来吧,慢慢地读些书。不贪多,细细品,如果能刻骨一般记下一些,最好,毕竟书是文字凝成的生活的精萃。虽然讲的是别人的故事,或许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重复别人的故事,循着别人曾经走过的轨迹。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中,这是可能的,虽然各自的境况会各有不同。但是有了别人踏出的轨迹,我们走上去,就会觉得生活容易了一些。
2021.01.14
- 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 我们害怕不是身处的环境如何,遇见的人多么可耻,而是久而久之,我们已经无法将自己与他们
界定开了
-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 小孩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糊涂,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
-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