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能否指代全国,不确定,所以加了个括号,以示本篇要讨论的可以推而及全国。
这些年回国,除了在北京,我们还走了其他的一些地方。一个很深刻的印象是,从社会层面上讲,浪费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或者行为。个人层面的浪费,当然有,但那是其个人财力决定的,比如人家愿意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那是人家自己家的事儿,别人是说不着的。
举几个日[
阅读全文]

这些年,北京修了很多的路,建了很多的桥,特别是那种盘旋、复杂的立交桥。每次回国都会目睹、惊讶这些飞速的变化。
路拓宽了。
当年在海淀甘家口一带很有“名气”的、“热闹”拥挤的增光路,曾是“新疆村”的所在地。记得曾在同事的怂恿下去那里吃新疆小吃,馕、大盘鸡之类的。非常不喜欢街两边那些低矮破烂脏兮兮的如棚户一[
阅读全文]
我的朋友圈有两种对同学的称谓,老同学和亲同学。老同学,通常用于中小学同学之间的称呼。字面上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只是强调着同学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某个年月。也许是因为,这是一个人在早期生活阶段结下的一段关系,即使谈不上好与不好,但是曾经的印象特别是关乎童年、少年的记忆还在,多年来一直保持了下来,所以这层关系自然而然带有因时间沉淀而[
阅读全文]
下午,先生打电话来说晚上要加班,晚些回来,说不用等他吃晚饭。孩子们也约了朋友,说不回来吃晚饭了。
太好了,今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家!
5点钟准时下楼出了公司大门,6点钟进家门。脱鞋洗手换衣服,拿起茶几上的遥控器,打开电视,把音量调到最大,然后把自己扔进沙发,闭上眼睛,横躺着。安静,舒服!
其实,我平时很少看电视。一来是没有什么喜欢看的[
阅读全文]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大约需要十八年的时间吧。说大约,是因为,虽然成年是标定、衡量一个人心智成熟程度的标准,但却是无法量化的。
人生初始的这个阶段,按照如今的平均寿命来计算,至少是一个人1/4的生命长度。目前,所有的教育理论一致认为,这些最初的年月,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的确是这样。自初次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人[
阅读全文]

包,是人类创造的众多伟大的物件之一。现在的人,不论去哪儿,无论干什么,必得随身带一只相适宜的包。至少也要带一只塑料袋,拎着或者团巴着,装着或者随时准备装一些自己需要的无论什么东西。
包,也是极尽其责,不惜力,顺着人们的意愿,勤勉地帮助人们把各色东西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包的原本属性是工具。那些早晚奔波上下班的女人们,身上背着[
阅读全文]

在厨房一边做饭,脑袋一边漫游着,不知怎的,把这两样东西连在了一起。也许是窗外漫天飘的雪,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东北农村度过的一些日子,想起了东北特有的窗户纸。
那时候,东北的农村,生活真的非常简陋。房子是土坯垒起来的。土坯一般是自己做。地里挖回的土,加水和成软泥状,掺进长短不一的细干草。将泥草的混合物放进一种木质的长方形模子中,做成一块[
阅读全文]
从生命绵延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一个根系。基于了解的程度的不同,每个家庭,都有可以溯及的或远或近的先祖,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家史。
普通人家,也许没有辉煌的、可以夸耀的历史,但总是会有一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我们自己的来龙去脉。
一个家,几代人,百十年,怎么可能没有故事呢?先祖的迁徙、婚嫁,家庭的分合,都是故事,丝丝缕缕地延续到今天,在某[
阅读全文]
若干年前,我的一个闺蜜给我唠叨了一套在当时算是很“新鲜”的论调。她说,女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放松对自己的外表的要求,对自己外在的修饰一定要用心,不可懈怠。在所有的外装饰品中,她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衣着靓丽、迷人,即使是在居家下厨做饭这样一类细微的末节之处,亦不可邋遢、随意。为啥?之一,取悦自家夫君,免得日久生烦。这是另一[
阅读全文]

因为一个小小的意外,星期天12月4号下午去医院看急诊。
即使是除开疫情的原因,我也是有好多年没有去过医院了。所以这一次感觉有点儿新鲜。
进了急诊部的大门,迎面是一张桌子,挂着一张纸,“在此登记”。我直奔过去,随即被告知去傍边的机器拿号,然后到侧旁的休息厅等着叫号初诊。我拿到的是108号,当时叫到了102号。
加拿大医院的急诊,因等候时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