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曹的《葬花吟》得到许多人的推崇,认为它在红楼一书里,和林黛玉的气质、性格、命运、以及故事情节配合的恰到好处,天衣无缝,不愧为一首佳作。
但是,如果把它从红楼里摘出来,就诗论诗,只谈论诗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很次。下面是分析比较客观的一篇文章:
https://guoxue.ifeng.com/c/7pA9wVHADU2
下面我逐句加以评述: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前句写“飞花满天”,一派美丽景象,后句却说“红消香断有谁怜”,转折有些突兀,如果前句换成“花谢纷纷花树前”(仅举一例)之类的句子,前后还连贯一些。
前面刚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副可怜戚戚的语气,马上又接了两句描写春景,前后不搭,缺少连贯性。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花锄”是放在闺房里吗?应该在院子里吧?为什么“出绣帘”呢?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前面两句莫名其妙,刚说完闺中女儿持锄出门踏花,这里转折换为“柳丝榆荚”,和前面几句没有关系,如果后面两句接上也行,偏偏和后两句也没什么关系,有些突兀。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前两句转折,但是后两句接上了,没问题。问题在于“巢也倾”,“明年花又发”,然而“人去梁空”,物是人非,可以理解,“巢也倾”是怎么回事?燕子明年不来了吗?当然来了,因为句子里有“啄”字,既然燕子来了,当然会重新筑巢,巢不倾也。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前两句稍微有点问题,一年里有秋霜冬雪,但也有明春丽夏,说“风刀霜剑严相逼”不全面。但后两句稍微做了些修补,提到了“明媚鲜妍”,问题不大,但稍有瑕疵。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想象不到她的眼泪是如何洒到“空枝“上的,明明是桃树和李树,不是地上的花丛,难道黛玉身高直追姚明?“血痕”又是怎么回事?既然是“空枝”,花已落,“血痕”难以理解,难道流的是血泪?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荷锄归去”,到底葬花了还是没葬?前面没有交代,就回房去了。前面说“花落难寻”,想必是找不到落花,就回去了?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至又无言去未闻”,非诗人之语也。花开知春来,花落知春去,何用“无言”与“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花魂”与“鸟魂”如何能扯到一起?花落知“花魂难留”,“鸟魂难留”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悲歌”由鸟魂所发,又怎么“鸟自无言”呢?
如果是“悲歌”由花魂所发,又怎么“花自羞”呢?不是“花自悲”或者“花自哀”吗?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没啥毛病,特别是最后六句,可以说是佳句,为整篇增色不少,但是也存在意思重复,过于啰嗦之嫌。
好多人因为喜欢红楼,爱屋及乌,也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有的人就算知道,不愿意说这首诗的缺点,就算要说,也是留几分面子。其实这首诗里的很多句子,如果单独拿出来评论,不客气一点儿,就是胡说八道,比如以下几句: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这首诗的水平不高,但是一点都不降低红楼的文学价值,一点也不影响红楼在文学上的地位,反倒是因为符合黛玉的身份、心情、和当时的情景,和红楼一书相辅相成,成为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