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i zhuangxin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 [1] 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西藏美术馆筹建委员会特聘外籍专家。 1956年四川成都出生 ,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1989年获 “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
正文

《沐浴节》

(2019-08-03 00:36:12) 下一个

 

《沐浴节》布面油画,120 × 90 cm右下签名:裴庄欣

这篇新浪博客已被删除,现只能从节选的微信服上下载。 希望这里能够保存一阵。 ????

 

这里三篇是去年为拉萨@醍醐艺术 微信公共账号写的文字,因微信仅能在朋友圈之中流通,暂没有办法道过google或百度等公共渠道搜到。现在把它们转发到我的博客上,也希望为自己留一份完整点的个人档案。

 

编者;1984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之所以激动人心,盖因其一次次突破肃杀,奔向梦想。在《马克思传》内页因有燕妮袒露肩颈照片而被禁的年代,裴庄欣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作:沐浴节,连同徜徉其中的女性人体,得以首次出现在近代画作中。
然而,只有从裴庄欣本人笔下了解这块画布的故事,才会真正明白这件作品的价值。你可以在醍醐艺术中心(拉萨)欣赏到它。

 

《沐浴节》


美轮美奂的女性形象横贯喜马拉雅佛教艺术的千年,在西藏的雕塑、壁画、唐卡中无处不在。从度母、天女到护法诸神,无不以裸体、半裸或薄衣贴体的慈悲母爱形象深入人心。

然而,这一切曾在上世纪中叶骤然蒸发。红色大浪冲击下,边疆绝无特殊,性别、年龄、种族的差别都已不再,人与人唯有阶级成分不同。民族节日更是一度被遗忘。

春天悄然袭来,消融冰山一角。1984年,我以一场久违的沐浴节,覆盖盘桓许久的干涸,不经意间,在画布上下存入了一个时代。

 

 
 
 1984年沐浴节留影

那是禁忌重重的年代。1983年,全国开展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拉萨也未能幸免。根据同学的揭发,区组织部转来母校四川美院的公函,要我交出在校期间与裸体女模特儿合影的底片。祸不单行,下乡时在山南参与集体贴面舞的事同时发作,几个“同案”的女孩儿被定性“女流氓”,还被剃了阴阳头游街示众,我则接受组织上的全面调查……

风波虽未散去,个人创作随着时间推移倒是渐入佳境。1984年夏的沐浴节,我们这群进藏大学生在拉萨河畔度过了平静而愉快的一天。我看见水波中闪烁的身影有如缪斯。到了冬季,马原写出了进藏后第一篇重要作品《拉萨河畔的女神》;而我,找到了一块特殊的油画布,无意中闯入禁区。


 《沐浴节》局部

那天,工作单位西藏革命展览馆正搬迁仓库,我发现了闲置一旁的一幅中尺寸油画。仓库存放的油画,大都是文革期间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们来藏完成,这幅的内容毫不意外: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挥手。
嗬!一块真正的亚麻布!
风暴袭击了我的脑海。这块粗糙的布上,浮现出伦勃朗、鲁本斯的经典画作,甚至蒙娜丽莎本人。趁大伙在午后阳光下喝着甜茶的间隙,我从阴影下的墙角悄悄把这片珍贵的纤维请回了家。


《沐浴节》左部裸体女性形象

你迫不及待地用色彩将画中老人覆盖,涂抹上一群与他伟大意志毫不相干的形体。下意识地把画面堆砌得极厚——要知道,尽管文革的风暴才刚远去——画刀成了最好的“作案工具”:迅速覆盖,再慢慢塑造形体。

高压的政治气氛下,你仍要这样画,你觉得苏派的技法笨重,配不上拉萨这个“本土”的宏大和抒情;而母校(四川美术学院)流行的伤痕艺术的残影,在这高原的强烈日照中早已无影无踪。

在电影“农奴”、大型群雕“农奴愤”之后的平静中,你尝试寻找新的切口,反其道而行之,突破无形的心灵禁忌,自认为使用着史无前例的手法,却不确定,笔下的画作要去向何方。

你胆敢突破禁忌,非要把拉萨湖边树丛里模糊不清的妇女画成骄阳下的美女。也想过画成全裸体,表现出那些美丽的局部,可到了最后你显然顾忌到什么,胆怯了,甚至下意识地给作品中的人物挡上那些遮羞布。

左边全裸的女性不仅占据了较大空间,且是画的主旋律。尽管如此,除了极为流畅的笔触和造型简练而丰满的胸腹部,与其他人物一样,她的脸完全由阴影覆盖,这或许与学校人体课的教育有关系:描绘人体时,除了躯干,一切个性表情与四肢都是多余。



正在拉萨河中洗涤发肤的女性形象


中间正在洗涤发肤的女性,大腿与身躯相比显得超长许多,许是来自藏区壁画中空行母的影响,或是米开朗基罗笔下男性化的女人躯体留下的印象。
此外,你还决定,给远处的山峦上加上一道阳光直射的橘黄,令那夏天的阳光变得更温馨、慈祥,让内心的恐慌与激情融为一体。
在商业与学术真空的年代,在荒芜的地域,你在自己造就的这些方寸间喜怒哀乐,享受着它们与你独立的对话,这儿给你提供了一切。铁打的圣城,流水的人,世代祖辈,宫殿屹立如初。


阳光照耀下,远处的山峦

30多年后,我欣然看到,极为厚重的笔触下,国产颜料仍透露出微妙的油画特质与光感,塑造和承载着当年无限的激情。
事实上,油画颜料在当时的拉萨也极为珍贵,若不是担心底下的伟人“走漏风声”,平时很少舍得这样堆砌颜料。
然而,四周边缘仍透出痕迹——那是天安门城楼宫墙上的木窗户——许是来不及了,也或者是想为蓝天和碧川等冷色主调添上更生动的对比。现在看来,透出的红色仿佛天意,让今天的人重新感受过去的故事。


 

漏出的天安门城楼土红色窗格

30多年前的那个夜晚,我注视着墙上唐卡中的佛与高原众僧,试图充满喜悦地邀请他们,也包括颜料下那位老人,共享艺术家独有的诚意,以及画布上恒久照耀的拉萨河畔的阳光。

真实的拉萨河畔,沐浴的人们如今还好吗?可惜已三十多年没能再回到河边。我怀念那些下午——明媚的阳光下,人们欢快地清洗着一年来积压灰尘的衣物,连同自己身上的一切污浊。 


1984年沐浴节留影

编者注: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的一天,藏族人都会到附近的河水中洗澡,以此来清洗自己的疾病和罪孽以求获得重生。根据藏族历算书籍记载,太阳运行到第10宿43度时,即藏历八月交节后七天内,澄水星出现,一切水都成为甘露。
艺术家简介
裴庄欣 ,中国美术家协会、西藏自治区美术家、摄影家协会会员。1956年生于四川成都。1971年下乡到西藏昌都。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重返西藏工作,足迹遍布雪域,对西藏的人文、地理、宗教和艺术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与呈现。1989 —1991年,获“美中文化教育交流基金会”全额奖学金,作为访问学者,就读于纽约州立大学艺术系。现居北京纽约两地。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其作品《草原上的锅庄》、《朝佛》等广受关注。所创作的油画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大量发表,并获机构与个人收藏。裴庄欣的作品横跨多种艺术风格,充满对西藏的眷恋与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是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的标志性人物。2001年,美国纽约曼哈顿亚洲文化中心曾为其举行“裴庄欣西藏油画作品个人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