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人与人的性

讨论人的性与性的人, 性与人生,性与社会,性与历史,性与文化,性与生活品质
正文

《揭秘同性恋》序

(2009-03-20 09:51:39) 下一个


《揭秘同性恋》

 研究“同性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社会上普遍歧视同性恋的情况下,你也许很难找到研究的物件,也许他们不愿意给你说真话,甚至你自己的研究动机、性向,也可能受到责难与挑战。至於要去研究“同性恋的成因”,就更困难,不仅你会碰到成百上千种“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的说法,难以招架,甚至,从根本上来说,你能不能真正对此有所发现、有所证明,也是大有问题的。也许你花了许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年复一年,结果只能抛出一个或几个将错就错的“伪结论”,或则老老实实地承认乏善可陈的“无结论”。我本来对这部书稿,也确实有此担心。後来看到作者的研究态度,很客观、很公正、很求实、很严谨,才感到也许不会落此下场。真正以科学的态度,从事严格的研究,应该是会有合理的结果与结论的。我相信以下本书作者的自述,会给读者一个深刻而可信的印象∶

我从1987年开始思考同性恋的成因,到1991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好容易在市场上找到第一本关於性的著作——您的大作《性知识手册》,它不仅在学术上给了我很大的説明,同时也增强了我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信心。我对同性恋成因的看法可以说在第一篇论文中就已经有了一个粗糙的轮廓,在接下来20多年的时间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如何寻求它的逻辑关系,和经验事实的支持。当时我很明白,为了完成这个学术目标,我需要加强学养。因为我本科学的是中文,但实际上,我对同性恋成因的学术探讨只能从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

1997年,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攻读科技哲学专业,有幸成为生命伦理学专家邱仁宗的学生。学业完成後,我的学位论文《同性恋合理性研究》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邱老师也鼓励我,说我是用哲学研究同性恋的第一人,该论文也被有关学术资料库作为优秀硕博论文收录,这些都给予了我坚持同性恋研究以莫大的信心。经过邱老师的推荐,我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的支援,回到武汉展开了同性恋团体的健康关怀工作。在开展这个工作的同时,我也开始了我的学术研究,即,在实施男女同性恋爱滋病健康干预的同时,也有意无意地关注成因问题。我希望尽可能多地从男女同性恋者那儿听到他们对自己为什麽会成为同性恋的种种故事,於是我利用种种的机会收集这方面的资讯∶我们会在打进来的电话中交流,会和志愿者的交流,去货场、酒吧等地做防控宣传时也会和朋友们交流,和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也会交流。

交流的前期,我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也没有一个具体的结构,对获得的资讯也没有作文字性的收集。可以说,这阶段的工作停留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只是到了後来我发现,传统观念所认为的那麽多原因,没有哪一个能够得到普遍的强调和普遍的经验证实,有的甚至连个别的强调都没有。比如,最突出的一个观点是,“反性别抚养会导致同性恋的发生”,这个观点在我的前期调查中就没有个案支持。慢慢地,我隐约感到,在我所接触到的这麽多资讯中,有一个具有共性的东西逐渐突显了出来。这个东西每个人都在强调,都有所强调,这就是“对同性有感觉”,“对异性没有感觉”。

到了这个时候,我觉得有必要作一个正式的系统的资料收集工作了,於是,在2004年的815号,我开始了第一例口述实录工作。讲述对象的获得完全是随机的,只是在性别、年龄、职业、婚姻、工作、受教育状况、地区等方面我照顾到了一个比例问题。为了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我没有使用过後靠回忆用自己的笔来记录的方法,而是严格地使用了录音法。录音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并且坚持绝对保密的原则。为了尽可能保障讲述的真实性,消除讲述者可能会产生的自我保护等心态的干扰,录音都是在一个封闭的小房间里进行,并且谢绝第三人在场——哪怕是讲述人的情人、爱人也不可以,哪怕是讲述人自己要求第三人在场也不可以。事实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当时有几对情侣,有的是自己要求对方一起参与,有的是对方主动要求参与,我都谢绝了。後来果然不出所料,有好几对都分手了。分手以後,难免会有相互踢脚的情况发生,如果说对对方的隐私有所掌握,就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从而也会给我的科研工作造成伤害。

在这些正式收集的资料中,我所得到的资讯与前期非正式收集工作中所得到的资讯完全是一致的。於是在第一本书中,我用这些个案检验了几十条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同性恋成因观点。检验的结果,这些观点没有哪一个能够得到证实,相反都被证伪。最後,仍然是在讲述的基础上,在书的结尾处,我提取了“同性恋的发生是因为对同性有感觉”这个观点,因为它在每个个案的讲述中都有所强调。

正是本书作者的自述使我对本书的内容和结论,有信心。要点是∶研究者有很好的专业训练;她懂得并极其严格地遵守客观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无预设的立场和预设的结论;不迷信任何原来的极其流行的种种说法;认真检验的结果,这些观点没有哪一个能够得到证实,相反都被证伪;唯一得到的结论是∶“同性恋的发生是因为对同性有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结论等於是废话,我们要知道的是∶为何对同性有感觉?!我认为本书作者杰出之处正在於∶她不凭空去编造一个原因。她并未对“同性恋者”(在性学专业术语中,就是“绝对同性恋者”的“同义词”且“等义词”)进行基因的研究,遗传学的研究,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分泌学和神经化学,等等的研究,她有何权利与义务去回答∶为何对同性有感觉?!假如她妄图回答,她就成了那些勇於欺世盗名的“伪科学者”的党徒了!!

在我看来,本书作者得到了一个非常正确而有极大的社会应用意义的结论∶同性恋的发生是因为对同性有感觉,并不是社会上流传的那些所谓的“原因”;换一句话说,就是天生对同性有感觉嘛!与父母,与老师,与周围的人,与吃什麽,与穿什麽,与看什麽电影,听什麽歌,统统没有关系!成为同性恋,谁也无责任,也没有任何理由要受到歧视和不平等的待遇!!!而这个结论,和当代性学界认为“同性恋者”(即“绝对同性恋者”)是天生的,恰好是一致的!而,本书的作者,竟然是从那末多访谈中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实在是令人惊叹!她有多麽高的客观、公正、求实、严谨态度,多麽好的“去伪存真”功力!!请君欣赏,是以为序!



[1] Fang-fu Ruan, PhD, MD, ABS, ACS, FFAACS E-Mail: ruanffster@gmail.com

美国旧金山高级性学研究院”(IASHS)教授美国临床性学家院”奠基院士 (FAACS); 中国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性学会顾问;香港大学名誉教授台湾高雄树德科技大学人类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台湾性学会顾问;世界华人性学家协会(WACS)名誉会长兼监事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