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听诊器和诊脉仪

(2019-08-13 10:51:02) 下一个

自古以来,医生诊治病人最基本的方法不外乎望、闻、问、切,其中闻和切是真功夫。西医的“闻”主要是听病人的心跳和肺部罗音,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在听诊器发明之前,医生竟然是用耳朵直接贴在病人胸口上!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是法国画家Jules-Abel Faivre笔下的妙龄少女,大多数病人都是垂垂老者,碰上那些几天不洗澡的中年油腻大叔们也真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儿。

1816年,法国医生 René Laennec 在为一位产妇看病时灵机一动,用纸卷成一个圆筒放在病人胸口,没想到,圆筒里传出的声音竟然比直接用耳朵听清晰很多。不久,第一代木质听诊器问世了。

慢慢的,听诊器终于发展到了今天的模样。

在古希腊时代,把脉也是医生必备的技巧。盖伦据传是把脉的祖师爷,著有《论脉》(De Pulsibus)一书。但是他坦承:多年来,我一直不确定通过触摸能清楚地辨别这种收缩运动,直到我能够学到足够的东西来填补我的知识空白, 脉搏的大门才会向我敞开。

也许正因如此,把脉渐渐的退出了希医/西医的历史舞台。否则,今天西方人会不会发明一个能把脉的仪器呢?

好在中医的把脉延续了几千年,老中医们孜孜不倦的摸索着。男女授受不亲的文化传统让老中医们面对妇女也小心翼翼,毕竟把脉也是直接的‘肌肤之亲’。据传,神医孙思邈就有悬丝诊脉的绝技:用一根丝线缠在病人手腕上,孙神医捏住丝线另一端就能准确把握病人的脉象。

今天的中医当然不在用这个原始的‘工具’了。看报道:2005年中医全自动脉象诊疗仪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上岗”。该脉象仪其实就是运用中医手段给患者看病的“智能中医”,将带有传感器的脉象仪缠在患者手腕上,相关的脉象数据传送到电脑,计算机系统将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诊断结果,最后再根据数据库存储的老中医的验方开出中药,全过程不足5分钟完全是自动化完成。

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徐黎明告诉记者,缠在患者手腕上的布带上有三个传感器,可把患者手腕上的“寸脉”、“关脉”和“尺脉”反映出的人体信息传送到电脑上,电脑再根据数据库内存储的老中医的药方,给患者开出了一服中药。
 
前不久,徐黎明与课题组做过一次对比试验。在封闭的一排诊室中,5位著名的老中医与脉象诊疗仪摆开“战场”。当日挂号的68位患者分别接受了老中医的诊治后,科研人员运用脉象仪再对患者一一问诊、把脉、开方。结果证实仪器所输出的脉象、方药、临床表现与老中医辨证施治吻合,诊断符合率为96.6%,总有效率为93.3%。

听诊器只是医生使用的一个工具,而这个把脉仪却达到了”老中医“的水准,那是不是说,以后凡没有白胡子的中医都要下岗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如若像图一那样问诊现代女士,那位医生恐怕早就进监狱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